※八個月以前,陸磊先生寫下了《中國銀行業必將面臨衰落》的文章,時隔八個月,在宏觀經濟、銀行業基本面沒什么變化的環境下寫下了《維持銀行高盈利的理由》的文章。我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而導致觀點的變化?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銀行股的表現相對比較強勢吧。所以說,等待著銀行股大幅上漲以后,我相信,更多的專家學者會改變對銀行業的觀點。不信?!沒事,我們可以拭目以待。這就是我們的專家學者,悲哀!
還是那么一句話:假如你想價值投資,請自己下功夫,不要輕信那些所謂的專家學者。
陸磊:維持銀行高盈利的理由
2012年01月05日 01:1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陸磊
內容提要:一言蔽之,無論我們是否喜歡,銀行業的高利潤仍將持續;惟其如此,方可避免經濟硬著陸和金融不穩定;亦惟其如此,方可真正依靠金融資源配置實現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作者為廣東金融學院代院長)
經歷了2009年以來過快的信貸增長后,銀行業利潤高增長飽受詬病——即銀行業在經濟下行期獲利過豐,于是形成兩種推論:一是銀行與實體經濟回報背離,利潤畸高;二是存在銀行以過高利率榨取實體經濟收益之嫌。
必須承認,銀行業近兩年的發展的確存在資產膨脹過快、中長期貸款占比過高以至于在未來必將面臨總量擴張難以保持既往速度、融資期限結構調整迫在眉睫的問題。但銀行的高盈利水平卻必須在下一輪經濟周期中持續,否則將引發新的結構失衡和金融不穩定。
兩大典型事實:利潤和融資成本
2011年前三季度的經濟金融運行證明了兩個典型事實:一是銀行利潤與企業利潤增幅幾乎同步;二是銀行面向實體經濟部門的融資成本適度。
第一個典型事實——銀行與企業利潤增長同步而非背離。金融監管部門的數據顯示,商業銀行在2011年前三季度累計實現凈利潤8173億元,同比增長35.4%。其中,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共實現凈利潤5183億元,同比增長29%。反觀實體經濟部門,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6834億元,同比增長27%。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11491億元,同比增19.8%;集體企業、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分別實現利潤598億元、21024億元、9581億元和10251億元,同比增長33.6%、32.4%、12.9%和44.7%。這反映了一個事實——銀行與企業的利潤增幅幾乎一致。其中,五大行利潤增幅僅比全國企業利潤增幅高2個百分點;全國銀行業利潤增幅比股份制企業高3個百分點,比私營企業甚至低了9個百分點。
第二個典型事實——融資成本適度,銀行盈利主要來自規模擴張。據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11年9 月,全部金融機構貸款加權平均利率8.06%,其中,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7.80%,票據融資加權平均利率為9.55%。在持續的貨幣緊縮背景下,在民間融資利率普遍處于25%-50%,僅比通脹峰值(6.5%)高1.3個百分點的一般貸款利率實際意味著銀行在社會融資成本持續攀升的大環境下起到了平準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作用。但也必須看到,銀行的高額利潤與近兩年快速擴張的信貸規模直接相關。2008年底金融機構全部貸款余額、短期貸款余額和中長期貸款余額分別為30.3萬億元、12.5萬億元和15.5萬億元,到2011年11月的增幅分別為78.2%、58.2%和107.9%。貸款增長過快,特別是中長期貸款增長驚人直接導致了在既定利差水平下銀行凈收入的迅猛增長——多銷而非過高的單利構成了銀行的主要收益模式。
高盈利屏蔽兩大系統性沖擊
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對金融危機的應對方略客觀造成了過大融資規模,并直接引致了銀行業的收入擴張和表面繁榮,但資產擴張同時造成了兩大隱憂:一是對資本的極度消耗。在2008年末,銀行業資金運用總額為53.8萬億元,2011年11月增至90.6萬億元,增幅達36.8萬億元。按8%的資本充足率要求,需要的資本金增量約3萬億元。二是資產質量和撥備壓力。由于主要依賴土地和房產作抵押的中長期貸款增加了近17萬億元,這意味著在資產價格出現明顯反轉的階段,中長期貸款違約概率將顯著上升。假設32萬億中長期貸款中的5%演變為不良貸款,就會形成1.6萬億元不良貸款并相應沖減銀行業資本或被迫計提撥備。
值得慶幸的是,銀行業通過盈利完成了自身積累。
一是通過盈利實現了內源性資本形成,避免了對再融資的過度依賴。據工、農、中、建、交五家大型銀行年報,2006-2010年五大行信貸同比增速分別為12.2%、13.4%、8.8%、34.1%和17.7%,同期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5.6%、5.3%、10.1%、9.0%和10.0%,累計稅后利潤16227.5億元。稅后利潤中,分紅7206.5億元(約45%)主要用于支付改革成本,其余9021億元(約55%)作為內生性資源積累(包括未分配利潤、盈余公積金及一般準備等)用于資本補充。這意味著五大行至少要向市場和公眾籌集近1萬億元資本金。2010年,光大銀行[2.90 -0.68% 股吧 研報]和農行首發上市,加上一些銀行增發和配股,融資相對較集中,總融資規模2753億元;如果銀行不通過盈利補充資本,則難以想象近1.3萬億元融資對資本市場意味著怎樣的沖擊。
二是通過自身收益覆蓋風險。利潤是覆蓋風險的第一道關口。截至2011年9月末,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達1.06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88%,五大行不良貸款余額2848.4億元,不良貸款率1.1%,銀行業不良貸款已連續35個月保持雙降,繼續下降空間有限,商業銀行勢必面臨新一輪的不良資產反彈,為提高吸收損失能力,銀行需要在經濟狀況較好時期,計提充足的撥備和預留更多資本。從宏觀角度看,在經濟上行或平穩時期,商業銀行盈利狀況較好,有條件也有必要預留一部分利潤充實資本,未雨綢繆,作為逆周期調節的緩沖;在經濟下行或蕭條時期,通過釋放資本緩沖,及時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有力支持經濟恢復增長。
盈利假設:再融資缺口試算
綜合當前的宏觀經濟運行態勢和金融穩定需要,我們需要的是堅定的結構調整而非單純地破而不立。
一方面,只有銀行體系保持適度的資產增長才能在未來實現新增貸款更多地向實體經濟部門傾斜,且避免出現原有融資演變為壞賬,此之謂“防水沖沙”,稀釋風險;另一方面,如果銀行業更多地向中小企業和微型經濟主體提供融資,則從風險管理角度出發亦必然意味著更高的收益。簡言之,我們需要銀行業繼續保持較高收益水平。
首先,資產擴張和盈利穩步增長是銀行業與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障。不妨作一個粗略測算,按40%的分紅比例和9.5%的一級資本充足率要求,假設從2012年至2016年,隨著宏觀政策回歸常態以及經濟結構調整需要,五大行資產增速在過去六年(2006年至2011年9月末,下同)平均增速(16.5%)的基礎上每年下降一個百分點,資產利潤率保持過去六年平均水平(1.087%)不變,2011至2016年五大行合計資本缺口分別為-157億元、950億元、798億元、564億元、237億元、-195億元(負值為盈余)。
這意味著,2011年資本的富余量尚不能完全覆蓋后續幾年的資本缺口,結合當前我國資本市場容量及近年銀行上市融資情況初步判斷,若保持正常發展速度和盈利水平,未來幾年大型銀行外源融資規模和頻率應在股市可承受范圍內,預計2013年左右需要進行一次不超過1000億元的小規模融資。反之,若盈利水平下降,銀行資本缺口將加大,這將導致兩個結果,一是對資本市場構成巨大再融資壓力,二是信貸緊縮。假設銀行盈利水平下降30%,2011-2016年五大行合計資本缺口分別為413億元、2149億元、2183億元、2150億元、2037億元、1829億元。這意味著未來幾年五家大型銀行將每年都要通過股市融資超過2000億元,資本市場將承受較大再融資壓力。如果資本市場無法承受持續再融資,則銀行勢必進入一輪信貸緊縮,非但實體經濟新增融資要求無法得到滿足,原有融資存量亦可能因資金鏈過度緊縮而演變為不良資產。
第二,向中小微經濟體融資實現結構性傾斜,將在客觀上引致更高的銀行利潤。票據融資利率高于一般貸款,短期貸款上浮幅度高于中長期貸款。最近一年中,隨著銀行業已在進行的客戶結構調整推向深入,短期貸款增幅已明顯超過中長期貸款,考慮到股份制、民營企業利潤率遠超國有及國有控股部門,未來銀行業總體利潤水平還將持續增長,而這種利潤實際上是一種“風險溢價”——對銀行業進入相對風險更高的實體經濟部門融資的一種補償。
一言蔽之,無論我們是否喜歡,銀行業的高利潤仍將持續;惟其如此,方可避免經濟硬著陸和金融不穩定;亦惟其如此,方可真正依靠金融資源配置實現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作者為廣東金融學院代院長)
陸磊:中國銀行業必將面臨衰落
2011年05月23日 16:58
來源: 中國企業家
結論:因此,基本可以確認,銀行體系將進入一個總資產擴張的低增長期。沒有什么資產是安全的,無論是對大企業融資還是有抵押品的資產。而風險管理的核心不是定價而是資本,從資本約束角度擴張資產比針對高風險資產實施利率上浮要有效得多,否則將是無度的再融資和不斷松弛的風險管理。但即便如此,銀行業的衰落和新型金融形式的出現,都將是不可避免的基本趨勢。
最近央行和銀監會分別公布的兩個數據值得高度關注。一是到2011年4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75.73萬億元,同比增長15.3%;二是到2011年3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外合計本外幣資產總額突破100萬億元,達101.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9%。
從橫向看,中國的M2根據匯率折算約為11.55萬億美元,而美國同期的M2為8.98萬億美元,日本約為9.63萬億美元。中國已把美日兩大經濟體的貨幣量遠遠拋于身后,但中國的經濟總量剛剛超越日本,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從縱向看,如果銀行業資產增幅仍保持當前17%-20%左右的速度的話,意味著不到四年時間內,銀行業總資產還將翻一番。
這意味著什么?顯然,只有兩種可能性:一是銀行業總資產價值的被動下行。通貨膨脹、資產價格上漲即是對貨幣的第一次價值下行壓力,而未來必將出現的人民幣匯率貶值則是對以人民幣標值資產的第二次價值下行壓力。還有一種可能性是銀行業總資產價值的主動下行,即來自央行的基礎貨幣緊縮和商業銀行貸款創造能力的下降,也就意味著實體經濟部門從銀行體系獲得融資變得更難,資金體外循環的可能性上升,最終必然造成銀行的重要性下降。
在當前經濟局勢下,貨幣和信貸無非緊或松兩種選擇,但都將無助于改變這一趨勢的到來。
如果延續當前緊縮政策,首先被擠出的是實體經濟新增融資需求。目前非國有部門貸款難,體現實體經濟交易活躍度的票據融資持續負增長或低增長,而中長期貸款仍保持高位。而民間融資再度活躍,利率上升較快,進而吸引更多資金進入銀行體系外的金融市場。數據顯示,2011年4月銀行體系人民幣存款增加3377億元,同比少增8325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凈減少4678億元。
在此趨勢下,銀行體系的衰落是可期的事件。首先,銀行體系的存量市值可能出現較大調整。簡單說,當前的問題不是銀行現有資產能否持續保持高速增長,而是銀行100萬億元總資產按外幣(一種公允價值標準)、并進而按人民幣是否仍然值那么多的問題。我們有理由作如下估計:第一步,資金體外循環保持擴大態勢,銀行體系低成本籌資、高價格放貸似乎仍可以確保體系性收益(存貸利差)保持高位,即在極短期間內,銀行是安全的;第二步,由于銀行業資產與實體經濟脫節,實體部門不得不高成本籌資以飲鴆止渴,此時,銀行看起來是安全的,但經濟基礎已經動搖;第三步,經濟基礎的動搖主要體現在匯率預期上,而外向型部門亦具有匯率穩定或貶值呼聲,結果是人民幣貶值、以外幣計價的銀行業總資產出現縮水;第四步,一旦人民幣匯率回落,則固定資產的國內價格出現下降,銀行業的優質資產出現向負面波動的可能,總資產以本幣計價亦出現下滑態勢。
第二,除非修改資本充足率規則,銀行很難成為可持續的社會資金供應者。因為,即便不出現任何不良貸款,即便全部銀行不吃不喝,所有的收入都用于補充核心資本,假設息差在4個百分點左右,而資本充足率保持8%,在未來四年中如果總資產翻番,就需要補充4萬億元附屬資本。而如果緊縮周期下出現資產質量變化,銀行體系更可能成為資本吸收的黑洞。
因此,基本可以確認,銀行體系將進入一個總資產擴張的低增長期。沒有什么資產是安全的,無論是對大企業融資還是有抵押品的資產。而風險管理的核心不是定價而是資本,從資本約束角度擴張資產比針對高風險資產實施利率上浮要有效得多,否則將是無度的再融資和不斷松弛的風險管理。但即便如此,銀行業的衰落和新型金融形式的出現,都將是不可避免的基本趨勢。
作者為廣東金融學院副院長
陸磊教授,男,江蘇常州人,1970年11月出生,經濟學博士。先后就學于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光華管理學院、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以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目前任廣東金融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西南財經大學兼職研究員、中國金融學會會刊《金融研究》主編助理、《財經》首席研究員、廣東金融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南方金融》特約觀察員、《金融與經濟》特約撰稿人、中國銀河金融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陸磊教授現為華泰聯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