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的“變化”是當前話語生態變化的一個標本性事件
作者:一清
耐著性子讀完了韓寒的“革命”“民主”“自由”三文,讀這樣語句半通不通的文字,真是一件很不受用的活。但既然韓文受眾多人的關注,且他的粉絲或表達憤怒或掉淚回頭,我也想看看這樣的一個人到底說了些什么。實在地說,韓寒的功底比我想像的要差得太多,不過,像他這樣一個高中生能寫出這樣的文字,也難為他了,真的,不容易。
眾多的人認為韓寒新近三篇文章表現出了一些“變化”,但就我看來,這種變化在韓而言,仍不排除其既有生活方式的延演,不能以此認為他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的所作所為,只不過“當前”狀態下的一種心緒,不可以看得太高,也不宜作過多的解讀。
首先表現在他那種自認領袖的架式,這讓人十分吃驚。在最后的一篇《要自由》里,他有這樣的一段話:
“如能達成,從我而言,我承諾,在文化環境更自由之后:不清算,向前看,不談其在執政史上的敏感事件,不談及或評判高層集團的家族或者相關利益,只對當下社會進行評判和討論。如果文化界和官方能各讓一步,互相遵循一個約定的底線,換取各自更大空間,那便更好。”
韓寒廣受詬議的是他的文字缺少語法規范,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這也是很多知識分子一直不愿意與他對話甚至拒絕閱讀他的文字的原因。但是,從這一段話的表達來看,文字還是通順的,但同時又讓人讀到“心智尚欠成熟”的感覺以及這類不成熟者的狂狷。韓寒確實把自己當回事了,不知道他憑什么去“承諾”不追究“不清算”執政黨 “在執政史上的敏感事件”,憑什么他來主持“文化界和官方”“各讓一步”的“底線”談判。
所以,這樣的一個狂狷之人在這樣的一個季節里談了“革命”、“民主”“自由”這樣的概念,說道上有些變化,這與他既有的說事方法在本質上幾無差異。因此,不表示韓寒有了什么樣的改變,他的粉絲憤怒也好含淚掉頭也罷,那可以用網絡社會的“鳳姐現象”來概括,值不得太多的較真。
但韓寒為什么在這個季節里說這個話,倒值得關注些兒。那就是今天的國際國內的形勢真的發生了一些大變化,這個變化讓包括韓寒在內的一些極其自認的人也不得不有另外的“表現”,這應該看著是整個話語生態變化的結果。
所謂的話語生態是指,中國既沒有象西方預測的一樣崩潰,西方也沒有象國內的一些“公知”所期望的那么強大;美國不但同時打不贏兩場戰爭,現在連一場戰爭也力不從心了,而中國非但沒有象國內一些反體制人士和“公知”所猜想的一樣“如干柴烈火”迅即崩塌,倒是最基層的也是最大多數的民眾對現狀的相對滿足感越來越強,且隨著改革財富蛋糕的分享和社會服務公共產品的漸次豐富,對于未來有了更好的預期與憧憬,對基層黨政干部表現出的“為人民服務”理念的回歸有了越來越好的評價,甚至連《十頌共產黨》都成了一種流行歌。通過“走轉改”活動,一批知識分子走出書齋,感受了今天生活的一些真實進步,也看到了不同于網絡上所表達的那些亂七八糟,他們真切地接觸到了生活進步后的真實世相,并由此知道一些被網絡放大的負面新聞后的真正來自群眾的聲音,發現越是基層的民眾對現實生活的的滿意度遠遠高于他們的預想。這些活生生的事實,教育了一大批人,并且以這種覺悟影響到了更多的人,加之中國的崛起所形成的世界話語權權重的增加,和世界各地華人所傳達回同的各種信息,讓中國的年輕一代感受到了國家穩定與興旺將要給這個民族帶來的福運,讓年輕人找回了自豪感與責任感。特別是九零后成長起來的一些“新青年”,他們高喊“自費愛國”的口號,在各個場合都自覺地與那些反體制的“公知”作對,他們記反體制人士的“言行帳”,這對一些自稱青年人的代言人的“公知”們的言行有所掀撼。特別是2011年初北京王府井發生的所謂“茉莉花革命”事件,九零后青年人看清楚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及其媒體試圖顛覆中國的骯臟行為后,結合西亞北非一些地區的“革命”后果,認識到了網絡輿情復雜的另一面和認清了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猙獰面目,他們有了對這個世界新的體認。更有一批“愛國黨”人士對網上造謠之人之事的追伐行動,產生了強大的威懾力量。加之網絡實名制的推崇,對網上“公知”言論有所約束,漸漸形成了一種新的話語環境,這就是所謂的話語生態。
正是在這樣的一種話語生態面前,“公知”們也發現了那些曾經的所謂“革命”、“民主”“自由”,已然不具有原來那種讓年輕人聽之熱血沸騰即刻走上街頭的煽動能量了,任何一種力量,包括美國以及國內最大的“公知”,他們的話語在這一年世界范圍里所發生的全部變故面前變得愰如昨世。由是,“公知”們不得不有所收斂,其中也包括個別一些人的停下腳步,或者重新反思。韓寒的“三文”,就是在這樣的話語環境下所做的一個“年終心緒告別”。
因此,一清認為,韓寒的“革命”、“民主”、“自由”三文所表現的“變化”,只是當前話語生態變化現實下的一個標本事件,是一種社會世情世相變化后的純粹表達標本。對它的解讀建立在這樣的一個層面是相對有些價值的,任何試圖論證他所代表的立場(他只是一個缺少良好教育的青年且在一個特殊的年代里人氣炒作成功的人,談不上什么“立場”)的改變,都是不切實際的,也高估了他,抬舉了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