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文革,在這場“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所有地富反壞右和走資派都受到了批斗,一小批反革命分子甚至被鎮壓了,他們的親屬后代受到了社會歧視。這場運動最終被一些政治投機家利用,使階級斗爭明顯擴大化,導致黨和政府的各級機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組織長期陷于癱瘓狀態,很多學校停課,許多科研機構被撤銷。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當權派被打倒后,廣大農民的階級地位和生活水平并沒有在這場運動中得到任何實質性提高和改善。
再說改革,由小平同志設計的改革開放雖然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但是也出現了很多嚴重問題:
國企改革
我們引進西方思潮,但是我們把西方的信托責任也引進來了嗎?甚至讓我們覺得可笑的是,你拿了不屬于自己的國有資產(國企的管理人員霸占國有資產),還敢上臺來大談產權改革的經驗。我們這個社會連一點就起碼的判斷標準都沒有。看看我們的工人呢?為了工廠辛苦打拼30年,到了最后工廠成了你廠長的了,而我下崗了。你說工人如何能夠想得通?這一種讓全國的老百姓來負擔社會改革成本,而讓少部分得利的國企改革,已經嚴重的違背了鄧小平的改革理念。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越改越可怕。原本應該免費教育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居然在改革開放30年后成為了徹徹底底的害人機制。所謂全民高文憑的愿景下其實批著的是血淚的吃人事實。國家的原意可能是延緩社會日益嚴重的就業問題,并同時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我們暫且不論其出發點的優劣。我們光從目前的事實來看,應該說中國偉大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改革是徹底的失敗了。盡管所謂的九年制義務教育還保留,但是不爭的事實是高企的贊助費和其滋生的所謂學區房的日益緊缺。應該說,窮人根本讀不起好的學校從而受到優質的教育。而另一邊呢,長期形成的傳統觀念又使得眾多家長和學生只偏愛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這樣就造成了兩大極端,一邊是好學校的賣方市場,一邊是普通學校的買方市場。可憐的中國家長,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他們犧牲自己幸福的同時其實也害了自己的下一代。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多少的大學生學無所用,畢業后輪回無業游民,甚至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住房改革
不可否認,中國的住房改革是促進中國GDP大幅度增長的極大因素。正是福利分房的取消,才造成了商品房市場的井噴,從而帶來了相關很多行業的黃金發展期,并最終成就了中國GDP連續大幅度增長的神話。但是這一切是需要代價的,代價就是幾代人的艱辛。代價就是目前房價的漲也不是,跌也不是的尷尬局面。其實大家都知道,房價目前的高企完全是地產商和炒房集團聯手造成的,根本不是市場正常需求的反映。因此我們可以斷定,房地產市場一定會復制日本的悲劇,而能否避免則需要我們政府的大智慧以及中國人民的忍耐力。
掃黃打非等于啼笑皆非
掃黃打非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的,反正自打畢業后,似乎每年都能聽到。至于為什么要掃黃打非了,我想原因莫過于維護社會主義的形象。至于有沒有成效,我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反正馬路上的小美容店是越開越多,賓館的桑拿是越來越紅火,娛樂中心的小姐是越來越知識化,色情產業的越來越集團化,黑社會化。
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社會心理日益扭曲
這點我就不多說了,近幾年出現的木子美、鳳姐、犀利哥、躲貓貓、“我爸是李剛”、小悅悅事件,足以證明我們當今社會人心態的冷漠,審美觀的扭曲。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社會心理日益扭曲,官員腐敗加劇,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環境污染加重,這些都是片面強調經濟效益忽視道德文化建設的結果。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對內改革首先開始于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由此掀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在三十幾年的改革開放的歷程中,盡管經濟上有了很大起色,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貧富差距也正在拉大,改革開放前期提出的先富帶動后富最后實現共同富裕成了一句空話。
總結歸納:文革和改革有得有失,我們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評價它們,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