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報道,記者在五常市走訪發現,中等包裝的大米,四五十元一斤的比比皆是。精包裝大都超過百元,一種抗氧化有機米更是賣出了每斤199元的天價。而稻農的有機水稻收購價格并不高。2010年上市的有機稻僅為每斤1.90元左右。稻農反映,許多加工企業低價把水稻收去,“一扒皮”就賣十元甚至幾十元一斤。按水稻出米率60%計算,如果企業大米每市斤賣50元的話,水稻價格應該是每市斤30元??墒瞧髽I收購價平均還不足2元,去掉企業加工費、包裝費,也得十倍利潤。一位企業經營總監透露,每市斤大米的加工成本僅為0.2元左右。五常市綠色食品辦公室主任姜大偉說,即使按包裝最好的199元一斤的大米,企業包裝成本占不到價格的二十分之一。加工費稍多一點,也達不到十分之一。
這則報道讓人想到某些人非議的毛澤東時代的“剪刀差”,說什么計劃經濟束縛了農業,工人“剝削”了農民等等。那時候,“剪刀差”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剪刀差”并不是計劃經濟產生的,也不是新中國才有的。反之,新中國建立后,政府在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對某些不合理的價格作了一些調整,提高了農產品收購價格和穩定了農村工業品零售價格,逐步縮小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過大的工農業產品交換剪刀差。據統計,1978年同1950年相比,農產品的收購價格提高了 107.3%,而農業生產資料的銷售價格僅提高了0.1%。同期,供應農村的工業品零售價格水平僅提高了9.8%。因此,工農業產品交換比價1978年比1950年縮小了53%。
而且,那時候對“剪刀差”的認識是比較清楚的,在國家和農民的關系上,毛主席鑒于蘇聯推行義務交售制把農民挖得很苦,嚴重挫傷農民積極性的做法,主張要“兼顧國家和農民的利益”,在工農業產品交換中,要“采取縮小剪刀差,等價交換或近乎等價交換的政策”。同時,國家采取了大力發展工業生產,建立強大的工業體系,為消滅剪刀差創造必要條件。特別是,這種“差價”沒有為私人所占有,不僅用于發展工業,同時也用于了農村醫療、教育、文化、福利和發展農業集體經濟等事業。
“黑龍江五常大米最貴199元/斤 農民賣稻僅2元/斤”的報道說明,改了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盡管年年通過一號文件并且采取多種補貼來解決農業問題,但是這個“剪刀差”不僅沒有縮小,還變成成了吃農民的“母夜叉”。值得重視的是,記者了解到,五常水稻產業基本是訂單農業,訂單水稻占90%以上。最開始是為了穩定米源,讓農民賣糧不愁,然而,實際運行中,一些糧企卻把市場風險推給農民,在訂單中“做手腳”,而有關部門也沒有為農民爭取更多權益,致使當地農民糧食根本賣不上高價。 作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五常市綠色食品辦公室的人員同時還是稻米產業管理中心以及大米協會的工作人員,一套人馬三塊牌子。身兼三個部門負責人的姜大偉說,這幾個機構的職能,是統一行使對稻米市場的引導和管理、帶領企業闖市場,而對稻農利益只字未提。報道的評價是:他們以超低價并附加苛刻條件壟斷水稻銷售,政府則熟視無睹。
看了報道,最讓人不安的就是這個“政府則熟視無睹”!為什么會這樣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