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大米收購價每斤不足2元 零售最高達199元
近年來,黑龍江省五常市因為發展綠色有機水稻,加上多數稻田為天然河水灌溉,五常大米享譽全國。記者在當地走訪發現,中等包裝的大米,四五十元一斤的比比皆是。精包裝大都超過百元,一種抗氧化有機米更是賣出了每斤199元的天價。
與大米高企的售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稻農的有機水稻收購價格并不高。2010年上市的有機稻僅為每斤1.90元左右。
賣不上價:訂單反成“枷鎖”
由于五常水稻質量好,一些國內外知名米業巨頭紛紛在此設廠,不僅國內上市公司北大荒、中糧集團、東方集團等企業在五常盤踞一方,就連外資企業益海糧油也早早來到五常市安營扎寨。
按常理,超過200多家的加工企業在此爭奪稻源,稻農應該待價而沽,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水稻根本賣不上價。
農民為何沒有話語權?記者通過調查發現了五常市農企之間訂單的“秘密”。稻農反映:一些企業簽了訂單不履約,不按訂單上的價格收稻,訂單反而成為企業單方面約束稻農的工具。
安家鄉雙喜村稻農老李說,他去年和一家公司簽了訂單,公司承諾如果買其公司的稻種,再把水稻賣給該公司,水稻價格就比市場價每斤高7分錢。可秋收時公司卻不收糧,稻農用車把糧都送到公司也不讓卸,多家公司聯起手來“憋稻”,農民哪能賣上高價。
有的企業訂單極不規范,一家名為豐粟有機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2011年與農民的訂單只是把一張按著稻農紅手印的簽名紙,附著在一張空白訂單的后面,許多農民想通過法律渠道維權都沒有辦法。
米業“奢侈品”:要讓農民分享高收益
近年,五常大米的價格越來越高,然而,被不斷推高的產業附加值,卻大部分進了加工企業以及相關人員的腰包。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官員在利益分配問題上,并沒有為農民“撐口袋”。
作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五常市綠色食品辦公室的人員同時還是稻米產業管理中心以及大米協會的工作人員,一套人馬三塊牌子。身兼三個部門負責人的姜大偉說,這幾個機構的職能,是統一行使對稻米市場的引導和管理、帶領企業闖市場,維護企業利益,而對稻農利益只字未提。
與此同時,企業之間也在形成聯合體以控制水稻市場。目前,五常市米企林立,僅在有關部門注冊的就達222家,這些企業幾乎消化了五常市全部186萬畝稻田所產的25億斤水稻。
五常市一位副鄉長透露,五常年產25億斤水稻,如果一斤稻多為稻農爭取1角錢的話,每年就可為稻農增收2.5億元。但有誰愿意去做呢?
如何讓農民分享米產業的高附加值?地方政府官員該有何作為?記者幾次聯系五常市委市政府有關主要領導,電話里均表示很忙,沒時間談這件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