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全世界的新聞頭條都是朝鮮領導人金正日的遺體送別。平壤漫天大雪,成千上萬的市民擁堵在道路兩旁,金正日之子金正恩手扶靈車緩緩而行,其場面肅穆,感天動地。
一個國家領導人死后能有此殊榮者實不多見,自古至今,愛民如子不僅僅是個口號。我們可以看見每一個朝鮮國民真誠而痛苦的哭泣,這種情感不是西方人和今天的年輕人能夠理解的。朝鮮作為東北亞的一個小國,以其不屈服的民族自尊,在西方大國面前保持著一個國家地位與尊嚴,寧肯受苦,不肯受氣,才換來世人甚至敵對國的尊重。當日,聯(lián)合國降半旗志哀,也表明聯(lián)合國的態(tài)度。
我們這一代人對朝鮮的了解都在年少時期。鴨綠江為中朝界河,我們的父輩當年剛要解甲歸田就又踏上保家衛(wèi)國的征途,而雄赳赳地跨過了它。志愿軍以幾十萬人的生命代價,與朝鮮人民軍一道,迫使美軍在板門店簽字,保持了朝鮮的領土尊嚴。那以后的金日成和后來的其長子金正日,在六十多年的時間里,閉關鎖國,修內功,強筋骨,讓世界看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國度,僅其閱兵步伐之奇特整齊,讓世界上每一個國家望塵莫及。
國家的態(tài)度某種意義上說是首腦的態(tài)度。布什如不好戰(zhàn),美國就不會出兵伊拉克;薩科齊不下令,法國飛機也不會飛在利比亞的上空;朝鮮的國際態(tài)度一定與金正日相關,能得以民眾的全力支持,僅金正日葬禮即可見一斑。
同為東亞國家,中國人歷來講究“義”,日本人歷來講究“忠”,朝鮮人歷來講究“孝”,文化傳統(tǒng)就是生命,看金正日葬禮,就可知文化的力量,尤其孝道在朝鮮深入人心,已升華為民族凝聚力。
2011.12.29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