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號召捐贈是對老百姓進一步的剝奪
余 罘
【中華論壇】有一篇文章:《如何告慰先烈的英靈》(作者:dsbird,發表于:2010-11-08),某些觀點值得商榷,但提供的基本事實應該有一定參考價值。文章說道:
“在分配制度上,隨著大眾經濟的發展,整個世界財富分配越來越向勞動者傾斜,勞動收入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超過50%,發達國家超過70%,剛剛恢復元氣的俄羅斯同樣是經濟增長的70%落入了老百姓腰包;可是在中國,2006年全國工資占GDP的比重居然下降到10左右,即便如此,還通過財稅體系進行反向轉移支付,把窮人的錢集中起來送給富人,在已經是負利率的情況下,仍然對窮人征收利息稅,而對洋人實行免稅,對富人實行退稅。把中國經濟變成了洋人經濟和官人經濟,被世界銀行概括為世界獨一無二的富人增長模式?!?/p>
本人不懂經濟,但對一般的收支賬還是會算的,對所謂“富人增長模式”也有一些感受。分配極其不公,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這是每一個人都承認的社會現實,其嚴重程度是:“在城市中,10%的富裕家庭占有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財產總額,只占全部居民財產的1.4%。”(據“百科名片”)我們都知道,10%和70%的比例可簡化為1:7;而“兩個10%”占有財產的比例是1:32!——這就是中國的特色嗎?
有資料顯示: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978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317,自2000年開始越過0.4的警戒線,并逐年上升,2004年超過了0.465。此后,國家統計局竟然不再公布國內的基尼系數。此后的基尼系數大都是經濟學者的估計。中國社科院一份報告稱,2006年中國的基尼系數已經達到了0.496。2010年,新華社兩位研究員更判斷我國的基尼系數實際上已超過了0.5。據世界銀行的測算,歐洲與日本的基尼系數也不過在0.24-0.36之間。
許多本應由政府負起的責任,胡亂轉嫁到老百姓身上,是不作為還是良心喪失?財富分配誰在控制?為什么讓老百姓得到那么少?為什么不和國際接軌?然而,號召、鼓勵捐贈的事卻不時見諸報端或居委會的例行工作。如果某地遭受重大自然災害,讓老百姓捐贈完全應該。但動不動就讓老百姓“獻愛心”,就是緊盯著人們癟癟的腰包,仿佛是嫌窮人還沒餓死。有人得了重病,因為沒有社會保障,沒錢醫治,媒體就鼓動老百姓捐錢,救人于危難。這也成為中國的特色,成就了許多慈善者。
改革開放以后,蓋了那么多樓堂館所,規格都非常高,老百姓只能“大飽眼?!?,有幾個人能夠享用?更有許多形象工程,都是用納稅人的錢堆出來的,大多沒有使用價值,只有粉飾的功效。這一切都是在改革的名義之下,為少數人謀利的行徑。我國去年的維穩經費超過5千億元,卻是越維越不穩。有報告稱10多年來,大陸1.6萬—1.8萬名貪官外逃、失蹤,攜帶款項達8千億元人民幣。我們自然想問:如果管理得當,能省下多少錢?
中國老百姓特別善良,尤其是那些大爺大媽們,買油鹽醬醋,買糧買菜挺摳搜,一聽讓“獻愛心”就坐不住,毫不吝嗇。但仔細想一想,如果把“那些人”揮霍浪費的錢省下來,還用掏老百姓的腰包嗎?所以,我認為動不動就號召捐贈是對老百姓進一步的剝奪。
真正的慈善事業是什么?那就是消滅私有制,搞社會主義。有了共同富裕,還用有特殊標志的“慈善事業”嗎?有人誓死走資本主義道路,也就是剝削人的干活,卻還要當“慈善家”,簡直滑稽可笑!
新時代什么新鮮玩意兒都有,真是與時俱進了,有人首創了“愛國賊”和“善霸”等新詞匯。因為賣國能追趕世界潮流,而愛國往往意味著保守落后,日子過得不太精彩,則為“精英”們所痛恨,干脆拋出一頂標有“愛國賊”商標的大帽子,不亞于雷峰塔。本文不過多論及此項,專講與錢財有關的事。
“善霸”一詞據說不是新發明,幾近被人遺忘,只因近來有人高調慈善,才被從故紙堆里翻了出來。意思是有人因霸而發了大財,再高調慈善,收買人心,故稱“善霸”。據有人分析,“陳XX,挺身而出,成為‘善霸’,無非是要為新興資產階級這個群體涂脂抹粉。無非是要為一個吃人的群體樹碑立傳!無非是要捍衛新興資產階級的合法性,合理性!——他舍去的是錢財,收獲的是人們對新興資產階級的好感!麻痹的是人們對這個丑惡階層的憎恨!……靠坑蒙拐騙,巧取豪奪起家的新興資產階級們,意圖在道義上洗白自身,進而取得人們對他們的認可,再進而取得人們對某種體制的認可。這才是他們的真正用意!”
廣大勞動者被剝奪得只剩下干活的兩只手,自然沒有能力做慈善。從而,“慈善家”既有發財的機會,又有“行善”的機會。不過,他們的慈善只不過是一種投資。合算就干,不合算就不干,不做賠本的買賣是他們不變的法則。老百姓總是那么善良,不懂得那些人的肚子里有花花腸子。老百姓,老背興,這算什么特色?
2011年7月3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