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正是撤點并校走過的第10個年頭。然而,在這一年的最后兩個月,甘肅正寧“11.16”和江蘇豐縣“12.12”兩次校車事故讓撤點并校又置身于輿論的漩渦之中。其實,這一年,還有更多的校車發生交通事故,只是因為傷亡較小而被零星地淹沒在了信息的海洋中。但每一起校車事故的背后,經常會浮現撤點并校這一根本原因。(據12月24日《中國青年報》)
數據顯示,1997年全國農村小學數為512993所,2009年為234157所,減少學校數合計278836所,總量減少了一半多,平均每天減少學校數為64所。這驗證了2001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成效”,10年間“撤點并校”以狂風驟雨般的態勢橫掃了中國廣袤的農村,成為了地方政府教育布局調整的“一場狂歡”。可悲的是,這項由政府主導的教育決策由于只顧政府的“利益”,減少教育投入,而不尊重教育規律和受教育者權益,導致各種形式的漠視受教育者權益事件發生。
一者, 撤并后,一些中心小學變成了巨無霸,巨型班級里人數多得連課桌椅都擺不開,由此給學校的管理和教育資源的分配等方面帶來巨大難題。即使發展了農村寄宿制學校,但由于學生人數太多,學校資源不夠,學生的住宿、吃飯、運動、衛生、安保等條件也都存在短缺問題。
二者,上學路途遙遠,不論寄宿與否,都會使農村家庭教育成本增加,即使在西部偏遠地區,這種增加額度也在千元以上,這也由此導致在農村一些地區出現了較多的輟學現象。再說,由于農村路況的糟糕和交通工具的落后,由此經常發生交通事故,導致悲劇。
三者,朗朗書聲在很多農村消失,農村越發顯得缺乏生氣。村里沒了學校就跟家里沒了孩子一樣可怕。五六歲的孩子離開父母,來到寄宿制學校,家庭的溫暖、家人的溫情被剝離了,過早缺失親情教育,這種創傷無以彌補。
總之,撤點并校不僅沒有帶來農村教育的欣欣向榮景象,反而導致上學難、輟學增多、公共安全事故頻發等問題,原本縮小城鄉教育之間差距的愿望也未實現,反而有進一步拉大之勢。這絕非危言聳聽。美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雖然經過充分準備掀起過轟轟烈烈的“撤點并校”運動,全美學區由1961年的36402個下降到1970年的17995個,但結果表明,并校成少敗多,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又開始了一場“小規模學校”運動,讓辦學更加多元化。
前車之鑒,他山之石,擋不住地方政府對“就近入學”斷章取義,讓強行并校事件“遍地開花”。一些地區在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時,把撤并當成了唯一的目的,而置國家政策精髓及實施條件卻棄之不顧。圖紙上,直線距離也許是兩三公里,可由于地形崎嶇,山路綿延,實際距離可能七八公里。這種情形并不少見。悲劇和傷害就在不實事求是中屢屢發生。
接下來,別無選擇,迅速糾正“撤點并校”的錯誤做法,讓民情民意說了算。如果老百姓就愿意在自己村里接受最基本的教育,那么政府就得尊重他們的意見。說白了,只有徹底改變教育決策機制,給受學生(家長)參與教育管理、決策、監督、評價的權力,才能讓實實在在保護好受學生的合法權益。
作者:朱永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