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媒體炒作1976年“拿起武器”和“兵諫”話題,想傳遞什么信息?
大概是去年,《報刊文摘》轉摘《宋時輪文革中疾呼:“我們要實行兵諫”!》文章,當時就有點不以為然,以為如此敘功表功實在不足為訓。
2011年11月25日 該報又以整版篇幅刊載《1976年老將們病房高喊“再拼一次”》,聯系到當前形勢,讀后始覺再以尋常視之,就有點辜負編者深意了。
啟蒙者是德平公子10月7日牽頭舉辦的 “粉碎四人幫”35周年紀念活動。是那次活動,第一次出現了出自主流強勢之口的對1976年那次事變的全新評價:
“官方之所以對粉碎四人幫紀念日低調以對,除了不肯徹底否定文革這個因素外,一個更大的原因還在于,所謂的“粉碎四人幫”實際上是一個在法治框架之外的一次軍事政變,是一部分中央委員抓捕另外一部分中央委員的“非法行動”,本質上,這不是一次光彩的行為……我當然和全國人民一樣,舉雙手贊成“粉碎四人幫”,但卻對這種“粉碎”的方式一萬個不贊成。“
不是法制場合,這里他們不再提絕對不容置疑的“程序正義”了。
實質極端肯定,承認“非法行動”是形式,不影響這一行動偉大歷史意義的實質。
這話也只好出自買辦精英之口,對于左翼,“足未進而趔趄,口未言而囁嚅”, 誰都要掂量一下說出這話后跟蹤而至的帽子的,恐怕多半是不敢想不敢說。
由此我才知道,陳云同志說過,這事下不為例。
五次反圍剿,紅軍損失那樣嚴重,革命真是到了危急存亡關口,彭德懷林彪并未實行“兵諫”,最終還是到遵義通過黨的民主合法程序解決的。中共建立半個多世紀的不容置疑的神圣傳統,還有“黨指揮槍”的原則,后來先后被“下不為例”了。
歷史上,可曾有過不再“下不為例”的“下不為例”?
明太祖懲于漢唐宦官干政之禍,曾于宮中豎起大鐵牌,曰:“中官不許干預政事,有干預者斬!”。僅僅到它的兒子朱棣,這個“下不為例”就天翻地覆地顛倒過來了。
古今迷信權力的癡心人太多!
還是陳云同志高瞻遠矚,思慮得對。
是的,不光下不為例,而且這種事,“只能做不能說”,最好的方式是淡化,不挑明。
不然的話,海外人說是“政變”,那何言以對?
歷史辯證法太吊詭。
35年過去了,中央的態度是淡化。
然而,現在是買辦右翼不情愿了。
盡管體制幫他們撈得盆滿缽溢,但他們要繼續“深化改革”,改旗易幟,實現“08憲章”,建立大卸八塊的“中華邦聯”,比起來,他們是更要跟美國老板高度“保持政治一致”了。
前蘇聯的模式走不通,可以走利比亞模式,伊拉克模式……。
力挺廣東,18大如愿以償最好。
否則,不放過任何天賜“機遇”,實現“多黨制”“民主憲政”。
這樣一來,與體制繼續“保持一致”,無異于作繭自縛了。
視覺一“與時俱進”,他們炒作“兵諫”和“拿起武器”就不難理解了。
炒作這一話題最熱心的是“鳳凰網”。
宋時輪“要實行兵諫”——2008年是他們就做過文章,2011年依然炒作。其間包括請宋時輪的女兒做客做專題。
奇怪的是人民網人民電視也不甘落后,追蹤炒作。
有意思的是,1976年“老將們”的話題,《報刊文摘》轉摘整版的標題是:《1976年老將們病房高喊“再拼一次”》
而鳳凰網的標題則變成:《1976年老將們病房高喊“拿起武器”!》
鳳凰網的改動難道不是意味深長嗎?
下面是一些媒體的相關新聞標題與摘要,一下去的網友不妨自己對手瀏覽一下:
毛澤東病重時宋時輪直言:萬不得已 我們要兵諫_首頁推薦_中國廣播網
宋時輪文革中疾呼:“我們要實行兵諫!”_資訊_鳳凰網
2008年8月24日 ...宋時輪文革中疾呼:“我們要實行兵諫!”...宋時輪文革中疾呼:“我們要實行兵諫!” 2008年08月24日 09:10新華網【大 中 小】【打印】圖為宋時輪...
news.ifeng.com/history/1/renwu/200808/082 ... 2008-8-24 - 百度快照
條回復 - 發帖時間: 2010年1月18日
毛澤東病重時宋時輪直言:萬不得已 我們要兵諫_歷史頻道_鳳凰網
2011年9月10日 ...宋時輪將軍憂國憂民,心焦如焚。將軍秘密與軍隊諸將領商討局勢,大膽明示己見:“萬不得已時,我們要實行兵諫!”
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 ... 2011-9-10 - 百度快照
傅崇碧回憶:1976年老將們病房高喊“拿起武器”
核心提示:回到醫院的傅崇碧,立刻把會見葉帥的所見所聞,報告給斷腿重傷的羅瑞卿和聚攏過來的其他老將們,寂靜的病房里頓時喧嚷沸騰起來。“干吧,老子準備再拼一次!”“他們抓了我們一次,坐了幾年監,難道我們還要吃二遍苦嗎?”“老家伙們,做好準備,拿起武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