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記者調查曝光,在我們醫藥領域里,一些藥價高得離譜、高得嚇人的原因不是在生產環節,而是在流通環節。
央視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常用藥品標價比出廠價高很多。記者隨機選取20種常用藥品,結果發現這些藥品從出廠到醫院中間利潤都超過了500%,中間利潤最高達到6500%以上。最高零售利潤最高達到11219%。調查過程中記者發現藥價飆升“潛規則”,醫生、醫院多環節參與藥品競標分成。最離譜的兩種藥分別是:天津藥業集團新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規格為2毫升4毫克的氫溴酸高烏甲素注射液,出廠價為每支0.52元,中標價為16元,醫院零售價為18.4元,中間利潤超過3400%(3438%);山東方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規格為2毫升20毫克的鹽酸奈福泮注射液,出廠價為每支0.32元,中標價為18.49元,醫院零售價為21.26元,中間利潤超過6500%,最高零售價被定為35.9元。中間利潤竟然高達11219%。但據生產廠家介紹,雖然這種藥品的中間利潤平均超過了800%,但藥廠最多掙1塊錢左右,從7元到56元之間的差價49元被分攤給醫藥代表、醫藥公司、醫院和醫生。(網易新聞中心;北京晨報)
藥價虛高問題的存在非止一日,它是老百姓看不起病的主要原因,老百姓對此怨聲載道,已經達到了民怨沸騰的地步。我們普通老百姓總是弄不懂,很多常規用藥,在以前很便宜,為什么隨著技術進步,隨著科學發展,現在同樣的藥為什么價格成十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上漲?記者現在為我們給出了答案,從生產廠家那里得知,這些藥生產成本并沒有增加,而且也十分便宜。但是到流通環節,它們就開始插上翅膀,飛速的上漲了。
以前老百姓能遲到價格便宜的藥,是因為國家有價格行政管理機制和手段,有藥品生產企業和醫藥公司順暢的供應渠道。改革開放以后,那些在美國在西方飽讀西方經濟學的磚家和“精英”們,回來后霸占了話語權以后,就開始不遺余力地鼓吹自由市場經濟,他們天天咒罵政府的行政管理,鼓吹政府要無為而治,“一切都不管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他們鸚鵡學舌般鼓吹供應和需求的動態平衡可以形成最合理的價格,可以讓老百姓享受到最便宜的價格。殊不知自由市場經濟是有條件的,也只是一種理論上的理想狀態。市場經濟在現實中經常是失靈的。因為在現實中有壟斷、有貪得無厭的黑心商販,有信息不對稱不透明,有社會腐敗現象,這些都會嚴重扭曲人的心態,嚴重扭曲商品價格。如果沒有政府強有力的行政監管,百分之萬的利潤率肯定不會是天花板,肯定還會出現讓人無法想象的虛高藥價。
藥價虛高,是國家放棄行政管理的結果,從老百姓的福祉出發,國家應該立即出臺藥價管理的行政辦法。一方面保證生產企業有合理的利潤,維護生產企業的正常生產和健康發展,確保藥品供應。另一方面理順藥品供應渠道,嚴厲打擊“醫藥代表”,嚴格控制醫院和藥店的藥品享受價格。公開透明各種藥品的生產價格、利潤率和享受價格,加強社會監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