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媒體或者社會狀況畢竟是外在力量,思維有著自身固有的內在規律,它在這種巨大的外在干擾中艱難地向前進展著。
城管訴說著自己的苦衷——有了城管之歌;小販有了訴說自己苦衷的小販之歌。大家相互一唱,然后,城管幫助小販賣西瓜,大家其樂溶溶地“和諧”了。可是,人們總會想到:這種“和諧”能夠保持多久呢?城管,是政府有關部門的代表,他們的使命是嚴肅的。從這個意義上看,城管工作之難,不過就是政府面對民眾的工作之難。城管工作人員與小販之間的毆斗正是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對抗的表現。由此蘊涵著極大的不穩定因素在內。從現象上看,城管工作人員為整頓市容,保持城市的良好形象而履行職責,是無可指責的。可是,小販維持生計的活動又顯得需要城管工作人員讓位。所以,問題就發生在:小販們破壞了市容!可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是:是誰造就了這些小販?!我們的國家,曾經有過沒有這些小販的時期,那時,只需要交警和治安警察的正常值勤,便可以得到良好的市容市貌。顯然,這是因為中國實行了“市場經濟”。那么,解決問題的方案已經產生了:要么取消“市場經濟”,要么中國要為小販提供經營條件!既然“市場經濟”不能取消,就必須為小販提供經營條件。顯然,城管與小販沖突的真正根源已經找到,這就是:在不取消“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不為小販提供經營條件!所以,沖突的責任方是政府。
可是,不要委屈政府。按照馬克思的觀點,自由職業者, 小商小販乃是失業半失業者。中國的失業、半失業者太多了:且不說城市職工的下崗,僅就擁入城市的農民工、新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已經沒有辦法解決他們的就業。加上近年物價的巨漲,一部分市民為生計也加入到小商小販的行列,來彌補收入的不足。誰若能夠安排好小販,他的職務最小也得是國家主席。因為本質上這是要求解決失業問題。西方參加競選的資產階級政治家,沒有任何人把消滅失業作為競選口號,他們只宣稱增加就業機會、擴大就業。既然“接來鬼”,就只好受著吧!就是說,不能要求任何個別的政府官員來解決中國社會之宏觀制度造成的問題。因為這些官員不過也是這個制度的產物。所以,小販與城管的沖突,作為所謂“市場經濟”制度的產物,本是中國今日之社會所無法解決的無數種社會矛盾之一。制度造成的問題,政府是無法解決的。制度大于政府!
在網上聽說孔慶東罵人了,筆者沒有去查實便認為這一定是污蔑:有人污蔑孔先生。后來看了“孔和尚有話說”,筆者贊同孔先生對于“罵人”問題的理解。就是說,對于有些人和事,也許早就該罵了。孔先生消除了人們頭腦中長期以來存在的一個錯誤觀念:罵人是不對的。人們的話語權長期被剝奪,受到打壓,相比之下,罵人,已經是文明之舉了。從心理上說,在一定條件下,罵人,無論對于社會還是對于自己,都是有益的。對于個人來說,有失文明的一罵,使您免去瘋人院——兩害相襲,權取其輕。對于社會,人們有失文明總還比有失健康好一些。即便罵人屬于心理不健康,那么,生理若不健康,心理也不會長期地保持健康。從另一方面看,作為結果的罵人行為,往往是由行為丑惡的強勢引起的,所以,罵人一方,往往就是需要幫助和支持的弱勢。罵,就是有怨恨和不滿。一個政權,有可能因罵而傾覆,即怨聲載道常常就是一個政權傾覆的先兆。所以,人們的罵聲,應當是為政者的晴雨表。孔先生向人們揭示了一個真理:一種思想的正確與否,是有條件的。
網絡爆出姜昆與郭德剛的“口水戰”。這種報道很令人討厭。因為這種口氣讓人覺察到一種幸災樂禍的、蔑視文藝圈的旁觀。據說,大多網友甚至有名人力挺郭德剛。說到這里,讀者往往就會想到:筆者要挺誰呢?看來,要從非科學的思維方式中解脫出來,也并非是易事。
有網友認為:他們之間是五十步笑百步。筆者基本贊同。但是,并不是因此就沒有是非了。只不過問題稍稍復雜了一些。
就藝術形式方面來說,郭德剛高于姜昆。因為,在郭德剛那里確實還保留著中國傳統相聲的藝術形式。姜昆不懂得這一點,所以,“怎樣振興中國相聲”的問題在他那里還處于探索之中。馬季與郭德剛之間,中國相聲界基本上處于不懂相聲的人搞相聲的狀態,所以,相聲接近死亡。于謙“救活相聲”的說法,是貼切的。而回顧相聲衰落的這段歷史,可以總結的結論是:把相聲理解為“搞笑”乃是相聲衰落基本原因。正是由于這種理解,小品興起并且取代了相聲。因為:就“搞笑”而言,小品較相聲具有更大的優勢。所以,是中國這段時期對于相聲藝術的不正確理解造就了小品熱,是相聲的不幸造就了趙本山。而姜昆所不懂得的——也是郭德剛得以成功的東西是什么呢?這就是相聲演員們在表演中多次談到而自己又不真懂得的那句話: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就是說,離開語言藝術,就沒有相聲!
可是,郭德剛也僅僅是憑著自己的悟性領悟到了這一點,而并非是自覺的意識到了這一點。“堪嘆人生終有老,莫叫無才笑江郎。”顯然,人的語言藝術造詣不會因年齡的增長而發生明顯的退化。就是說,就郭德剛也并沒有真正懂得自己的成功與姜昆之失敗的原因。因此,稱其為“大英雄”未免為過,算是福將吧!
可是,“當下一些媒體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追捧一些下三濫的惡俗藝術,一些被老一代藝人丟掉又撿回來的藝術。”——姜昆的這個說法并不錯。而且,這一思想對于今日之中國,其重要性遠遠超出相聲藝術之外,對于中國今天的文化發展的意義非常重大。因為這不是僅僅的藝術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如果文化發展單純從經濟效益出發而市場化、商業化,那么,毛澤東所留下的社會主義就什么都沒有了。因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乃是社會主義的重要陣地。所以,不應當用狹隘的“嫉妒”來理解姜昆的態度。在這一點上,一切堅持社會主義、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民眾,恰恰應當給予姜昆以支持。如果不講社會效益,使文化產品市場化、商品化,那么,出賣良心就不僅僅是一種現實,而且,它將獲得理論上的合理性。如果說郭德剛為中國相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那么,姜昆則正在整個文化層面付出,他在這里為中國文化發展所作的貢獻,是郭德剛不可以與之同日而語的。因為,文化的亂象,除了一些別有用心者的居心不良之外,恰恰就是由這種“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造成的。市場的自發性是社會主義的對立物,堅持社會主義就是要同這種力量進行斗爭!
至于主流與非主流,人們常常存在著誤解。姜昆與郭德剛,誰是主流?誰是非主流?人們通常認為前者是主流,后者是非主流。雖然筆者目前并沒有發現姜昆自視為主流,郭德剛則自視為非主流。作為曲協副主席,姜昆當然是強勢。可是,作為廣播藝術團說唱團的一員,他則是弱勢。在全球化、市場化的大潮中,郭德剛是主流,姜昆是非主流。君不見物質生產領域的國企私有化已經告一段落,文化領域的私有化急待進行嗎?因此,郭德剛必勝。所以,識時務者為俊杰,無論在藝術上還是在政治上,郭德剛都會有著更多的支持者,但是并不包括筆者。
郭德剛的相聲確實保持著運用語言藝術發展相聲的本能,因此,在觀眾中較有感染力。但是,其中一些段子,取材粗糙、低俗。特別是“窮生奸計,富長良心”令人作嘔!即便郭德剛的相聲非常好,筆者亦不會喜歡。因為人們不會喜歡自己不會看到的相聲。數千元一張的門票表明:郭德剛市場化、商業運做的相聲不是為人民服務的,而是為有錢人、為大款們服務的。相比之下,廣播藝術團說唱團的相聲是公益相聲,是毛主席留給民眾的,盡管藝術水平已經大大地下降,但它是民眾自己的。珍愛、珍視它吧!而它還能存在多久呢?因為毛主席留下的公共福利——免費住房、公費醫療、免費教育和老保不是已經都沒有了嗎?而且,國企被私企替代的基本途徑就是:先把國企搞垮,然后用私企來替代它。姜昆和郭德剛,不管他們是否愿意,他們不過就是完成這一偉大文化“改革”的兩個歷史人物!
現代理性是由無良傳媒造就的!但是,對于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來說,只有它才具有著絕對至上的權威!因為,它就是歷史運動本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