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紛紛遷國外,先富幫后富成泡影
數十年來,中國一些人靠傾斜政策發財了,靠貪污腐敗發財了,靠種種不正當的手段發財了。鄧小平說: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大意)。所以就這樣富起來了。
鄧小平還有一句話:先富幫后富(大意)。可是,最近的媒體報道,中國的很多富人,卻要溜走,舉家遷徙到歐洲去,到美洲去,特別是到美國去,像蜂涌一樣。
看來,“先富幫后富”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了。其實,這用不著驚詫,結局一定會這樣。
“先富幫后富”,這話沒有問題,很理想,有些浪漫的色彩。但實踐的結果往往與理想相悖。
首先,“先富幫后富”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比如風清氣正,為官公道,為民安分,管理有序,全民道德素質良好,關愛之心、奉獻之心比比皆是。這些是“先富幫后富”的政治、文化環境。沒有這個環境,“先富幫后富”就失去了基礎。
其次,鄧小平同志僅僅提出了“先富幫后富”的口號,并沒有提出先富的人如何幫后富,也就是說沒有具體措施。小平沒有講,政府也沒有講。比如從稅收上如何調節富人幫窮人,比如將富人們“掛上牌子”,向全社會公布,指令他們幫窮人或貧困地區,就像各級領導掛名搞幫扶一樣。
最后,也是最要命的一條,“先富幫后富”不適合一般人的心理與性格。中國有句俗話:“愈有愈掙,愈有愈摳,愈有愈吝嗇。”當然,也有富起來的人,發善心,施舍錢財,扶危濟困,但古往今來,這樣的人必定是少數。大多數富裕者,是沒有慷慨解囊的心理和品格的,有的甚至十分吝嗇。在國外,有巴爾扎克筆下葛朗臺這樣的典型;在中國,有《儒林外史》中嚴監生這樣的范例。葛朗臺這個家伙,吝嗇得六親不認,連在自己的親骨肉面前也把金錢放在第一位,為了金錢不惜傷害親生女兒。臨死前,還長時間眼睜睜盯著金子。那個嚴監生臨死前的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伸著兩個指頭就是不肯斷氣,他的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媽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勸,但都沒有說中,最后還是他的夫人趙氏走上前道:“爺,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為那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直到趙氏挑掉一根燈草,他方才點點頭,咽了氣。
文學作品盡管有夸張的描寫,但現實生活中近似或類似葛朗臺、嚴監生的形象比比皆是。
葛朗臺是一個法國大革命后起家的資產階級暴發戶形象。他比舊式地主精明、也更兇狠,聚財方式更充斥著血腥味。他靠投機革命發了財,當過行政委員、市長。任職時期,利用職務,大撈油水,僅十幾年就成為索漠城首富,他懂得商品流通和投機買賣,利用債務和商業信用大把賺錢。他兼有大土地所有者和金融資產者的特征,他的得勢反映了復辟王朝時期土地、金融資產階級主宰一切的社會現實。現在中國的某些富人與葛朗臺何其相似,在打著“改革”的旗號下“補資本主義的課”,不擇手段,瘋狂吞噬國家和人民的財富,發了橫財,他們不僅沒有半點菩薩心腸,甚至要桃之夭夭。這比葛朗臺更可恨。葛朗臺沒有把金子拿到國外去流動,肥水不流外人田,而中國的某些富人,卻連人帶錢席卷而去。這豈不是對“先富幫后富”的最大嘲諷嗎?豈不是民族的一個悲哀嗎?
(2011年11月22日星期二凌晨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