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切分改革蛋糕 不忘革命烈士后代
作者:一清
真得好好地感謝一下南方系的造謠專題引領,得以讓我一氣之下寫了篇《南方系,不造謠毋寧死!—評“南都網(wǎng)”的所謂“對賭烏紗”專題》,并進而使得我有興趣與機會對全國縣域經(jīng)濟十八強的長沙縣一覽子情況作進一步的了解。這一了解,讓我看到了一片新天地,正像去年,我們去革命老區(qū)臨沂考察一樣,當?shù)厮l(fā)生的變化作用于我們的感覺是:震憾。而今的長沙縣,讓我再次有了類似的感覺。
長沙縣,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
長沙,一個內陸省份的縣,人口不過70萬,但他們的經(jīng)濟發(fā)展已經(jīng)連續(xù)7年保持17%以上的增速了。今年1至10月,該縣累計完成財政收入102億元。按此速度,年底達到120億的目標看來不只是憧憬。這樣的數(shù)字,這樣的進步,真讓人感嘆不已。
前些時候,以廣東為代表的南方區(qū)域與以重慶為代表的西南區(qū)域爆發(fā)了“做蛋糕”與“分蛋糕”的爭論。這個爭論引起了全國網(wǎng)民,包括思想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中國的改革發(fā)展已經(jīng)走過了三十多年的歷程,按說,蛋糕也做得夠大的了。但為什么多數(shù)人都是端著碗吃海鮮,放下碗罵大海呢?實質上就是個分蛋糕的問題。多數(shù)民眾覺得他們沒有能享受改革開放的紅利,蛋糕分得不太合理。正是在這樣的一種社會背景下,重慶的薄熙來書記和黃奇帆市長才提出了“分蛋糕”的問題,也就是在科學發(fā)展觀下如何向廣大人民群眾合理地分配新增財富問題。這是個牽涉到社會公平、人人共享的大問題。
這場討論目前還在網(wǎng)上火熱地進行著,重慶的民生計劃也在一輪輪地制定著。有更多的網(wǎng)民在期待著重慶實踐進程的每一步。但是,我們卻沒有想到,有關“蛋糕”的分法,長沙縣正在以他們對歷史、對人民負責任的方式,在真探索并踐行著。
長沙縣太小了,因而他們的實踐沒有能吸引更多關心的目光,反倒因了他們前進速度,以及咄咄逼人的發(fā)展態(tài)勢和每年前行幾位的國家進步排名,將一些地方感到了不舒服,非要置這樣的一個縣于輿情不利之境,比如南方系最近所發(fā)動的對長沙縣的圍剿,就是些例。
但長沙縣不為所動,也不為之所亂。“發(fā)展才是硬道理”,這是小平同志的教導。長沙縣堅持將每年新增財力的70%用于民生,堅持分好蛋糕,讓人民群眾享受發(fā)展成果。今年1至9月,長沙縣的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yè)、醫(yī)療衛(wèi)生、城鄉(xiāng)社區(qū)事務、農林水利事務等各項民生支出同比最少的增長了14.73%,最多的增長了185.19%。目前,該縣全縣居民養(yǎng)老保險實現(xiàn)城鄉(xiāng)全覆蓋,醫(yī)療保險實現(xiàn)城鄉(xiāng)統(tǒng)籌,“新農合”縣級配套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8元。長沙縣已連續(xù)兩年被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有關該縣各項民生數(shù)據(jù),此不詳說,單說他們對于革命烈士后代照顧一事的所謂“革命先烈后代幸福計劃”,這事聽起來無不讓人覺得溫暖,相信長眠于地下的革命烈士的靈魂也會有所感應。
分蛋糕,沒有忘記革命先烈
中華民族是一個感恩的民族,在我們的文化中,就有“感恩圖報”“恩重如山”“恩恩相報”這樣的傳統(tǒng)。因此,在對于先賢先烈的尊重與祭拜上,一向表現(xiàn)的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樣的善行與“感恩載德”“恩山義海”這樣的德義追求。
但是,在幾十年的利益運動中,一些地方和一些人,忘了根本,負恩昧良,讓人心生失望。前天(2011年11月12日)網(wǎng)上有貼圖與文章稱,廣西南寧“靠近邕江”的一個“坡地”上,有成百個抗戰(zhàn)老兵的墓碑被人棄于垃圾之中。曾任《瞭望東方周刊》總編助理的孫春龍“跪求當?shù)卣雒妫層⒒臧蚕ⅲ 薄_@樣的新聞聽了不免讓人心生寒冷。一個對先烈都不能保持基本尊畏的地方,是要受到后人譴責的。近些年來,我們看到、聽到了很多有關烈士及其后代缺少關愛的事,中國名博沙龍云南評論員志誠大兵為此還有專欄博客為之呼吁。但這些年來,有關革命烈士及其他們后人的照顧,都沒有能放在各地黨政領導的辦事日程上。這不免讓在唏噓之嘆
至誠大兵在他的博客中談到了影片《高山下的花環(huán)》中的英雄人物梁三喜生活原型王發(fā)坤的遺屬李金花的境況,讀來讓人落淚:“王發(fā)坤是他們團最不應該犧牲的人,然而他卻永遠的倒下了。他走了,給年僅26歲的妻子李金花留下的是一身債務、兩個年幼的孩子和一件要她再嫁時送給新夫君的軍大衣。面對李金花滿臉的皺紋和滿頭的銀發(fā),誰能相信這就是英雄50多歲的妻子?面對房中光線灰暗、墻壁黢黑、連一件像樣家具都沒有的茅草屋,誰能相信這就是共和國忠魂的家?”從2008年開始,至誠大兵就一直在為革命烈士的后人、遺屬的權利奔走著,零星地取得過一些成績。但是,這樣的訴求距離放到一級政府工作計劃及安排的臺面上,看來還有很多路要走。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就在湖南的長沙縣,有人這樣做了。而且做的還不是一個人,是一個組織、一級政府。這個地方政府將這一樣的一份“革命先烈后代幸福計劃”放到了全縣共產黨員的面前,并提請所有共產黨員都能想一想今天的成功和過去先烈們的付出。
本文作者一清百度了一下這個“計劃”,很快就找到了一段視頻,(http://tv.people.com.cn/GB/150716/152577/152587/15055807.html),得以了解了很多的情況,特別是在最近長沙縣的黨代表會上,385名黨代都須有對此話題的選擇表達。關心革命烈士后代,錢不在多少,態(tài)度決定一切。只有每一個黨代表都能有此類的思考,才會在接下來的“革命先烈后代幸福計劃”的推進上有所作為。這樣,黨代表大會上就有了結果,現(xiàn)場捐贈了近25萬元,作為紅色關愛基金。
長沙縣委書記楊懿文說,就黨員而言,這是交的一份特殊的黨費,通過這樣的行動,傳承紅色記憶,也表達我們“不忘本來”的努力。
長沙縣沒有讓群眾去作這樣的捐款,但作為黨的干部、特別是作為黨的代表,表達對革命先烈的懷念與尊重,這是作為縣委負責人在新的情勢下應該作的事。正像當年在戰(zhàn)壕中把身上的最后一顆糧食拿出來救助傷員是一樣的義舉。在談到長沙縣之所以如此作為時,縣委書記楊懿文說出了他的內心話。他說:長沙縣也是革命老區(qū)縣,雙江鎮(zhèn)、金井鎮(zhèn)、高橋鎮(zhèn)等北部偏遠鄉(xiāng)鎮(zhèn)是著名革命老區(qū),僅雙江鎮(zhèn)就有革命烈士289名。建黨以來,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革命烈士,他們?yōu)樾轮袊慕侇^顱灑熱血,換來了我們當前安定祥和的幸福生活的建設環(huán)境,這是我們必須永遠要記住的,也是作為后代的我們將要永遠感恩的必選動作。部分革命先烈后代由于疾病、意外事故、生活技能缺乏、居住位置偏遠等種種原因,至今家庭條件較差、生活依然困難。飲水思源,感恩反哺,為幫扶革命烈士后代,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生產生計問題,與城鄉(xiāng)所有其他民眾一樣共享發(fā)展成果,過上幸福美滿生活,長沙縣才有了這樣的計劃安排。這樣的關愛雖然來得遲了些,但是,還是值得認真去做。畢竟,長沙發(fā)展了,蛋糕也做得夠大的了,我們在切分這個“蛋糕”時,千萬不能忘記了曾經(jīng)為革命付出了一切的革命先烈們。他們雖然享受不到了,但他們的后代的幸福是我們要時時記起的。
話語一份三春暖。
長沙縣說干就干。目前,長沙縣財政已為“烈士后代幸福計劃”投入500萬元,對革命先烈的后代實施“助學、助醫(yī)、助居、助創(chuàng)業(yè)”四助幫扶計劃。現(xiàn)在,長沙縣革命烈士后代家庭貧困的學生,每人每年可享受3000元至4000元助學津貼;烈士后代無房、危房戶,每家可享受3萬元至6萬元/戶的安居補助。楊懿文還告訴媒體:“烈士后代們在大病救助、創(chuàng)業(yè)方面都將享受到優(yōu)惠政策。生活長期困難,無固定經(jīng)濟收入,人均年收入不足全縣平均水平三分之一以及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烈士后代,每人每月還可享受不少于220元的定期補助。”
長沙縣給全國黨政干部上了一堂課
長沙縣的做法,提出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即怎樣重新認識和回報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并付出了鮮血與生命代價的革命先烈?怎么樣才能讓他們的英靈在九泉之下得到安慰?那就是我們今天活著人,應該好好地珍惜今天不忘昨天,好好地記著先烈們的付出代價,好好地保衛(wèi)和建設我們今天的這個國家。
由于先烈們?yōu)閲揖柢|了,他們的遺屬在各個方面確實遭遇過與其他人不同的人生故事,因而表現(xiàn)在生活方面,有著更多的困難,加之革命烈士的家人住處一般都是比較偏遠的山區(qū),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天然比其他地區(qū)要惡劣,各種困難都是他們天天面臨的問題。他們是一批需要得到社會特別關照的對象,社會也應該給他們以特殊的照顧。當然,這樣做,可能有一些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會說這是搞特權,給他們以特別關就是剝奪另外人公平的機會。“公知”們就是一幫黑了良心的主,因為他們認為新中國根本就沒有必要建立,因而為這個新中國建立付出了生命代價的人,自然而然就沒有什么值得記念的。正是這樣的一種邏輯與荒謬,那些“公知”們連毛澤東犧牲在朝鮮的兒子都肆意的遭蹋。還有的髦耋老“公知”居然就否定新中國建立的意義,認為要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那也是1945年的事,并且攻擊和污辱毛澤東以及所有的革命先烈。讓這樣的人去承認革命先烈、關心革命先烈的后代,那是與虎謀皮,根本就沒有談論的空間。但是,作為共產黨人的傳承人,作為獲得過“站起來了”尊嚴的后一代,我們一定要記得先烈們的付出,沒有他們,就沒有共和國的今天,就沒有今天這個民族強大地挺立在全世界面前的偉大地位和尊嚴。
劉云山在《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一文中指出,我們要“不忘本來”,認為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他在“不忘本來”一節(jié)中闡述道:“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應當倍加珍惜。我們黨領導各族人民在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鮮明獨特、奮發(fā)向上的革命文化。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這些富有時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寶貴財富,不斷實現(xiàn)著中華文化的再生再造,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定基礎。”這里,云山所舉的從井岡山到抗震救災,更多的說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在革命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建上的貢獻,其實,這何嘗不是對這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所作的高度肯定和評價呢?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就沒有今天的一切。因此,云山特別強調的就是“不忘本來”。劉云山在講到這里時,筆鋒一轉說,“現(xiàn)在,有的人以所謂重新評價為名,搞歷史虛無主義,認為革命文化是‘過去時’,今天講革命文化沒什么意義,隨心所欲地戲說歷史、消解紅色經(jīng)典,對英雄人物、歷史人物進行顛覆性評價。這是對歷史的歪曲,也是對文化的褻瀆。應當看到,在中國人民艱辛革命歷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凝聚升華,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的生動體現(xiàn)。不論現(xiàn)在還是將來,革命文化都是激勵我們不懈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從這里可以看出,革命文化于我們今天的價值和意義。長沙縣委縣政府的“革命先烈后代幸福計劃”,不僅是對革命文化認識把握上的高度自覺,更是“不忘本來”“倍加珍惜”革命文化的實際行為。這是一種懂得感恩的表現(xiàn),是一種尊重歷史、尊重革命文化價值的有效作為。長沙縣把尊重革命文化做到了尊重歷史、感恩先烈的程度,是值得國人們高度肯定并為之效尤的。
云山作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長,最近有新文章,要求全國所有的黨員,要不斷地敲打自己,要時時刻刻問問自己“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在這份“革命先烈后代幸福計劃”面前,我覺得長沙縣委和縣政府的公職人員很好地表現(xiàn)了他們對自己“敲打”的結果,那就是他們很好、很明確地回答了“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這樣的一個大問題。在“三誰”面前交了一個好的答卷,也以實際行動向全國講了一堂很好的“三誰”公開課。
后續(xù)故事 讓人欣慰
“革命先烈后代幸福計劃”共分為四個內容,一是“助學”計劃(前已述);二是“助居”計劃:對烈士后代無房、危房戶,視具體家庭情況給予3萬至6萬元/戶的安居補助,幫助實行住房新建或舊房整改,對于無人照顧的孤老烈屬后代,全部接到縣光榮院由政府集中供養(yǎng);三是“助醫(yī)”計劃:對革命烈屬及后代全部免費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加入農村免費門診,對身患大病的對象,在民政同類大病救助的標準上,每人、次提高救助標準50%,特別困難的將全部減免醫(yī)療費用;四是“助創(chuàng)業(yè)”計劃:對于烈屬后人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將減免一定比例稅費,對于生活長期困難,無固定經(jīng)濟收入,人均年收入不足全縣平均水平三分之一以及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將長期幫扶,每月給予定期補助220元/人;各鄉(xiāng)鎮(zhèn)機關和聯(lián)系鄉(xiāng)鎮(zhèn)的縣直機關單位結對幫扶2至3戶烈士后代困難家庭,采取多種形式幫助創(chuàng)業(yè)脫貧。
這是一份多么詳盡的關愛計劃啊!長沙縣將“關愛”立即付出實施。據(jù)統(tǒng)計,長沙縣建國前犧牲的革命先烈 594人,全縣目前共有建國前犧牲的革命先烈的子女42人,孫子女255人,喪偶的兒媳16人,共313人。其中住房情況系無房或危房的有93戶,需要進行建房補助的有91戶,需要進行生活補助的有62人,需要進行定期救助的有121人。“助學、助醫(yī)、助居、助創(chuàng)業(yè)”將主要圍繞這些革命烈士后代展開。革命老區(qū)雙江鎮(zhèn),已知的革命烈士達289名,現(xiàn)全鎮(zhèn)共有烈屬家庭175戶,其中大部分已解決溫飽問題,基本實現(xiàn)小康。目前任生活和住房情況困難的特困烈屬家庭23戶,占烈屬家庭比例的13.1%。“幸福計劃”將著重幫扶那些生活和住房困難的特困戶。
又:在雙江鎮(zhèn)以吳文炳烈士墓為基礎,新建烈士墓園,并把全縣零散的140座烈士墓全部遷移至烈士陵園,以此紀念長沙縣北部地區(qū)為共和國事業(yè)做出杰出貢獻的烈士。
長沙縣的“革命先烈后代幸福計劃”感染了很多人。2011年8月,許光達大將之子許延濱將軍回鄉(xiāng)考察時,當聽說長沙縣“改革蛋糕分配不忘革命先烈”的故事后,非常感動,說為這個計劃出力,也該算上我一份,許延濱當即捐獻出1萬元,以表贊許。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