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價值觀:魯迅風骨不值分文,李氏媚骨價值連城
曾飛
近代中國人有兩類水火不相容的性情,一是魯迅風骨,為近代民族精神之典范;一是李氏媚骨,為近代異族統(tǒng)治下奴才性之精粹。
魯迅由其風骨而自信,他宣稱“我以我血薦軒轅。”——有中華魂自然豪邁,一生光明磊落,為國人所敬仰。
李鴻章由其媚骨而茫然,他哀號“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做奴才難!生遭萬民唾罵,死留萬世罵名,以至于死時“雙目猶炯炯不暝”。
網友gfedc19稱其為“王牌漢奸李鴻章”。并指出:“19世紀70年代,清政府發(fā)生海防塞防之爭,李鴻章主張放棄新疆。他說:新疆‘斷不能久守’,而且新疆也不重要,丟了于肢體元氣無傷,不如把用于新疆的經費移充海防之餉。而左宗棠堅決主張收復新疆,并且親自率兵收復了。”“1878年中日就琉球交涉。李鴻章認為:琉球國向中國朝貢時所貢少,而中國所賜多,中國不合算;琉球離中國遠,離日本近,對中國來說‘尚屬可有可無’,不必與日本爭。日本并琉球后,又要與中國劃界,主張將琉球南部接近臺灣的宮古、八重山分讓于中國,作為國界。李鴻章卻說這兩島是累贅,不要。”
如此漢奸賣國賊李鴻章被人民大眾所唾棄,卻又被如今的精英們硬捧起來,作為他們的楷模。“琉球離中國遠,離日本近”就可以作為理由出賣給日本的李氏賣國論對當今的精英們來說的確具有“現(xiàn)實意義”:“丟了于肢體元氣無傷”,出賣了民族利益,新官僚們依然家財萬貫,確實于他們的肢體元氣無傷。作為革命老干部的鄧小平,雖有對新官僚讓步的過失,但在維護祖國疆土的問題上,并不含糊。1987年,菲律賓前總統(tǒng)訪華,談到南沙問題時說:“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島嶼離菲律賓更近。”看來是引用了李鴻章出買中國主權的理由。不料,鄧小平抽了口煙說:“在地理上,菲律賓離中國也很近。”而那些被鄧小平慣壞了的新官僚們,卻反其道而行之,十分欣賞李鴻章賣國論之“明智”與“識大體”。何謂“大體”?官僚集團之根本利益是也。
因而,強國論壇網友[彩云長在]說:“魯迅先生的風骨、精神之所在,實在是令主流的賢達、文人們如鯁在喉!”網友[222.221.119 ]跟貼說:“魯迅從主流思想中被驅趕出來,卻又在人民大眾心中站了起來。”網友a581206b評論說:“橫眉冷對千夫子,俯首甘為孺子牛。時代呼喚魯迅精神!”
于是乎精英們的喉舌CCTV坐不住了,趕忙使出吃奶之力推出大型歷史政論專題片《復興之路》重評李鴻章功過。并辟論壇引導輿論。“前述人士指,《復興之路》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審視過去,展望未來,因此對很多此前不甚明晰的史實及爭議人物都有重新論述,比如對一直背負‘賣國求榮’罪名的李鴻章進行的功過評價”。(《中國央視播<復興之路>重評李鴻章功過》)時至2011年8月19日,“CCTV-6節(jié)目中心節(jié)目部主任唐科一行參觀李鴻章故居”的報道還說:“8月17日上午,CCTV-6節(jié)目中心節(jié)目部主任唐科一行在合肥市文化廣電局副局長楊小燕的陪同下來到了李鴻章故居。”網友szjccc評論說:“李鴻章復活了,是李鴻章的孝子賢孫得勢了!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高層對此的默許甚至提供平臺!”其實何止是默許,而是要把一直背負‘賣國求榮’罪名的李鴻章顛倒過來,成為新洋務運動的楷模。毛國濤、胡暉的論文《李鴻章為中國近代化的第一人——重評李鴻章和洋務運動》則畫龍點睛,把賣國求榮的李鴻章重新“裝修”成了“中國近代化第一人”,中國近代化之父是也。并歸結為:“對李鴻章和洋務運動的評價,史學界爭議較大。以前較長時間,對李鴻章以及洋務運動評價是基本否定。洋務運動為中國社會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近代企業(yè),對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起了促進作用,因而它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進步運動;李鴻章為中國近代化第一人。”
然而,事實就是事實。即使此片的第一集:“千年局變 勿忘國恥”也不得不承認史實:9月17日,中日在黃海海面進行了激烈的海戰(zhàn)。中國海軍的一些將領和廣大士兵英勇地同日軍作戰(zhàn)。海戰(zhàn)中,中國損失‘致遠’、‘經遠’號等四艘軍艦,主力尚存。日本海軍也遭到沉重打擊。當時掌握軍事、外交大權的李鴻章,妥協(xié)退讓。以保存實力為名,命令北洋艦隊躲藏在威海衛(wèi)港內,不許出戰(zhàn)。10月下旬,日軍分兵兩路侵入我國東北。一路是山縣有白洋淀指揮的第1軍,由朝鮮渡過鴨綠江,攻占安東(今丹東)、九連城、鳳凰城、海城等重要城鎮(zhèn)。一路是大山巖指揮的第2軍,從遼東半島的花園口登陸,攻占旅順、大連等地。日軍在旅順進行了野蠻的血腥大屠殺,使旅順1萬多居民幾乎全遭殘殺,幸存者僅36人。大屠殺的目睹者英國人阿倫在《旅順落難記》一書中,記錄了日軍大屠殺的種種慘狀。他寫道:“日軍進城后,滿路都是被殺者的尸體,竟辨不清路來。在一個池塘邊,站滿了日軍,趕著一群老百姓,往池塘里跳。只見水里有斷頭的、腰斬的、穿胸的、破腹的,攪作一團。有一個婦女抱著一個孩子浮出水面,正往岸邊爬來,日本兵就用刺刀對準她當心扎了對穿,第二個就刺那個小孩,只見刺刀往上一挑,小孩就被挑在槍頭上。在另一個地方,10個日軍兵捉了許多逃難的中國人,把辮子聯(lián)在一起,當槍靶子打。有的斬了一只手,有的割下一只耳朵,有的斬斷一只腳,有的砍頭”。——李鴻章依然難脫賣國求榮的罪名。
環(huán)球時報,“李鴻章日本遇刺與《馬關條約》”的文章披露:1895年甲午一戰(zhàn),李鴻章苦心經營20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政府失去了與日本人討價還價的最后籌碼,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3月4日,光緒帝正式發(fā)出了全權證書,宣布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予以署名畫押之全權。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代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條約規(guī)定:清政府承認朝鮮“獨立自主”;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及附屬島嶼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增開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開辟內河新航線;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于是李鴻章賣國求榮的賊名就此坐實了。
《孤獨的李鴻章》一文評論說:李鴻章的平生大憾是,他僅做了一輩子的裱糊匠,面對一個破屋只會修葺而不能改造。……在1883年,他所致力推動的洋務運動已經進行了20年,似乎已經初見成效:輪船招商局創(chuàng)辦僅3年,就從洋商那里分回了1300余萬兩的市場份額,并把有的外商輪船公司擠垮。“官督商辦”得到買辦富商們的響應,在1883年形成了一個高峰。……1864年,他仍堅信中國之各項制度是遠超西方的,只有武器落后于別人,因此他認為中國只要有了“開花大炮”、“輪船”兩樣東西,就有了讓西方人忌憚的法寶。到了1870年代,李鴻章無奈地發(fā)現(xiàn):孤立地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只是沙上建塔,無以為繼,英法等國之所以強盛的原因不僅僅在于船堅炮利,而在于有一個發(fā)達繁榮的大機器工業(yè)體系作基礎。因而他提出“寓強于富”,以1872年創(chuàng)辦上海輪船招商局為起點,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主持創(chuàng)辦了一些民用企業(yè),……。1901年,78歲的李鴻章辭世。洋務運動此時已經過去40年,甚至戊戌變法也都過去了3年,但中國的富強夢仍如水中月、鏡中花。
封建官僚李鴻章的所謂中國富強夢雖然如水中月、鏡中花,但不料時至今日,竟有中國的新官僚自愿“父業(yè)子承”,中國近代化之父李鴻章的未竟事業(yè),有那么一幫子孝子孝孫們來繼承,秉承李鴻章“外須和戎,內須變法”(如今曰:三和一少,改革開放)的策略,推行“新洋務運動”實現(xiàn)中國的“現(xiàn)代化”。其結果與賣國求榮的李鴻章毫無二致:孤獨的新李鴻章。如今的新洋務派“和戎”與“變法”也都歸于失敗,導致對內孤獨,官僚假借富國強兵讓自己富得流油了,國民則陷于新三座大山的壓榨而日益貧困化,兩極分化世界之冠,官僚們自己把自己孤立了起來,成了萬眾喊打的過街老鼠;對外,官僚追隨美國的華爾街大佬,讓自己也成為世界民眾喊打的過街小老鼠。而華爾街主子還嫌其獻媚的力度不夠,公然陳兵境外,構筑反華包圍圈進行威逼,孤獨之外又加孤獨。
作為賣國求榮楷模李鴻章的最大“特色”,無過于其媚骨。而李氏媚骨僅僅是其表面的“特色”,骨子里的“特色”就是官僚貪得無厭的本性。如今中國的新官僚夢寐以求的就是李氏的這種“特色”。于是乎也就有了如今的新一輪李鴻章熱。
《環(huán)球人物》雜志這樣描述李鴻章的一生:最初,李家世代以耕讀為生,一直與科舉功名無緣,經濟狀況不好,社會地位也不高。李鴻章祖父當家時,每到年終,上李家要債的人多得“如過江之鯽”。李家自李鴻章這一代開始發(fā)跡。在父親的一手安排下,師從曾國藩的李鴻章21歲中舉人,24歲考取進士,年紀輕輕就進了翰林院。曾國藩“打掉牙齒和血吞”的處世原則,對李鴻章的性格影響很大。更為重要的是,李鴻章創(chuàng)建淮軍之初,曾國藩給予了極大的幫助,直接把八營湘軍給李鴻章統(tǒng)領,這也是李鴻章創(chuàng)建淮軍的班底。之后,淮軍成了李鴻章發(fā)家的本錢,也是李鴻章在官場青云直上的根基。他是這支軍隊的絕對領導,淮軍就是“李家軍”。1870年,李鴻章憑著赫赫戰(zhàn)功和淮系集團的支持,當上了最有實權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874年,李鴻章提出“外須和戎,內須變法”,但由于時代和個人的局限,“和戎”與“變法”都歸于失敗。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英煙臺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從此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1901年,李鴻章在“老來失計親虎豹”的悲憤中病逝。他死時“雙目猶炯炯不暝”。彌留之際,老淚縱橫,……李鴻章死后近10年,他為之操持一生的大清王朝也隨之滅亡。然而,至關緊要的倒是“一人發(fā)跡,全家沾光”。以至于李氏從此成了億萬富翁之家族。這就是李鴻章自甘其辱充當滿清和洋人奴才的終極目標:出人頭地,發(fā)家致富。
李鴻章媚于權臣曾國藩,開辟了升官發(fā)財之路。李鴻章媚于滿清主子成了一代權臣,名利雙收。《李鴻章發(fā)跡史》中創(chuàng)造了這么一句“妙語”:“李鴻章怕太后,太后怕洋人,洋人怕李鴻章。”(百姓說的是:“慈禧太后怕洋鬼子,洋鬼子怕百姓,百姓怕慈禧太后”,被篡改成這樣了。)文章的作者全力頌揚李鴻章是個平天下的難能可貴的人選。說他一生中該做的官都做到了,實無遺憾!后來,他還以七十高齡周游西歐強國,受到了西歐列國君臣極大的敬仰和歡迎。這一路游歷,可以從另一個側面感知他這個一心圖強的漢臣的分量!他抵達德國后,還不忘在與時任德國首相的俾斯麥交談時,問俾斯麥一個發(fā)人深思的問題:“何為國家富強的良策?”俾斯麥笑著答道:“練兵為第一要務!”李鴻章聽后,欣然認可,似乎是碰到了一位久遠的知音。其實,從這段極為簡短的對話里,我們可以窺探出李鴻章終生的報付(原文錯別字:應是抱負)——強兵,才能富國!這也是他花費大半生的心血練淮軍、購鐵艦、興北洋作了最好的注角(注解)。可惜的是,李鴻章這么一個務實的人,加之自嘲為清朝的“裱糊匠”,竟把大清朝“裱糊”成如此糟糕的模樣,自然是要墮入史家鄙薄的墨汁里的,怎么洗都洗不清。慈禧太后在李鴻章死后,褒獎其功為“我朝二百年來未見之功”,并著準為這個漢大臣于京師建立專祠表彰這個滿清的看家走狗。(來源:2011年01月20日荊楚網“評論:《李鴻章發(fā)跡史》折射官場新貴升遷路”)汪衍振評論說:李鴻章一生辦得最多的便是洋務。所謂洋務,說穿了便是實業(yè)。李鴻章為什么如此醉心于實業(yè)呢?北洋海軍是實業(yè),電報、采礦、江南制造總局也是實業(yè)。辦實業(yè)能撈到好處是一方面,借此抬高身價也是一方面。(2010年11月30日,荊楚網,“汪衍振:《李鴻章發(fā)跡史》瞄準官場不倒翁”)李鴻章媚于洋人,終于實現(xiàn)了升官發(fā)財之美夢。
中國經濟網,“美國記者偽造《李鴻章回憶錄》轟動西方”的文章說是:科士達興致勃勃地讀完這本《李鴻章回憶錄》……他熱情洋溢地寫道:“在過去的百年內,這個世界涌現(xiàn)出了很多學者、將領、國務活動家和外交家,但沒有一個人能像李鴻章那樣將這許多身份集于一身。因為他在這些領域的杰出表現(xiàn),……”在專家們的首肯下,本書順利出版。據《紐約時報》1914年5月24日報道,該書已開始了第七次印刷。全美上下繼1896年李鴻章訪美之后,又掀起了一股中國熱和李鴻章熱。——真的像中國阿Q們說的那樣:因為李鴻章堅持練兵,洋人怕李鴻章?請看,洋人愛死李鴻章啦!德國權臣俾斯麥就用最高禮儀迎接李鴻章,謂之“款迎之禮,務從其恭”。為什么呢?叫賣中國利益的瘋子李鴻章來啦!把他捧高了,剝光了吧!“愛”還來不及呢,哪能“怕”他!這樣一個賣國求榮的瘋子李鴻章及其家族也就由此“買賣”而暴富了。
當今中國的新官僚們又掀起了李鴻章熱,與洋人的李鴻章熱遙相呼應。為什么呢?因為對李鴻章的崇拜,也就是對官場發(fā)跡,大紫大富的崇拜,對重走洋務運動之路而賣國求榮發(fā)財致富的瘋狂。而洋人的李鴻章熱無非是盼望中國盛產李鴻章,多多賣國,讓“洋大人”多多發(fā)財致富。如此而已。
除了洋人和中國的新官僚,緊跟此風的文人墨客也由此而發(fā)跡。2011年1月5日,半島晨報直言:“中國最笨歷史作家”爆紅 平均每天寫130個字。汪衍振費盡心思,“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用心之苦,用力之深,到了無孔不入、無堅不透。他終于寫出了《李鴻章發(fā)跡史》,成了“成功人士”,出人頭地了。記者問汪衍振是什么感受,他用了一個剛學的新詞:“真給力啊!” 名利雙收,真給力!有志的文人墨客們,趕快緊跟,莫失良機!
總之,如今的世道,有了最新的價值觀:魯迅風骨不值分文,李氏媚骨價值連城。
如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揭示的那樣:“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著被絞死的危險”。中國的新一代李鴻章們,遠遠超過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就在眼前,不惜一切代價,殺開一條血路,高舉著“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的旗幟冒死前行吧!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