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福林即將以股市“殺貧濟富”、“富外窮內”,包括《人民日報》都忍無可忍的暴跌熊市劃上句號。如果接任的郭樹清與尚福林一樣,那說明啥呢?哈!我不說你也知道。
10月28日,《中國經營報》從可靠渠道獲悉,姜建清即將赴任央行,郭樹清即將赴任證監會,尚福林赴任銀監會,項俊波28日已經在保監會上任。該人士亦透露,29日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的主席人事任免均將于同日公布。
不過,上述人士稱,姜建清赴任央行還存在不確定性。但此前早有傳聞,在金融危機期間,工行在海外資產的安全性受到高層的一致認可,亦為姜建清未來掌管央行加分。
農業銀行10月28日晚間公告稱,因國家金融工作需要,項俊波已經辭任該行董事長、執行董事、董事會戰略規劃委員會主席及委員職務。公告稱,辭職于10月28日生效。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和保監會主席吳定富,都已達到官方規定部長級官員65歲退休年齡。消息人士稱,只要人事任命不在最后關頭生變,尚福林的位置將由現年55歲、曾在英國牛津大學學習過的郭樹清接替。
但是,郭樹清目前擔任的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職位由誰接替,尚不清楚。
1970年,17歲的姜建清匯入了上山下鄉的洪流之中。在江西農村務農,后來又到河南一個煤礦工作了3年。1979年他回到上海,從此和銀行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姜建清不僅具有豐富的金融工作經驗,而且對金融理論也很有研究,發表過大量學術文章和論著。1993年姜建清任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1995年任上海城市合作銀行行長,1999年7月任中國工商銀行黨委副書記、副行長,2000年2月任黨委書記、行長職務,接替調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的劉廷煥。姜建清在任工行期間,工行總市值超過1萬億元,成為A股市場最大的上市公司,并躋身亞洲最大、全球前五大上市銀行。除此之外,工行“A+H模式”是對傳統體制和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將促進工行實現完全市場化經營,并把中國銀行業的一系列改革開放行動推向新高峰。“A+H”創造25項歷史記錄。
2005年3月,郭樹清臨危受命,擔任建設銀行黨委書記,處理建設銀行因張恩照辭職而引發的“地震”,此前,他擔任中國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與央行前行長周小川、北京市前市長王岐山、財政部前副部長樓繼偉等官員的經歷類似,郭樹清也被定義為“學者型官員”。并且,他們都是原國家體改委的人,曾經對中國改革產生過重要影響,郭樹清本人曾是“價格雙軌制”改革方案的設計者之一。有意思的是,周小川、王岐山也都曾在建設銀行擔任過行長。郭樹清曾先后在南開大學和中國社科院學習,不過一開始所學專業是哲學和馬列,而不是他后來所擅長的宏觀經濟。在就任建行董事長之前,郭樹清長期從事宏觀經濟管理和擔任政府官員。1998年,只有42歲的郭樹清調貴州省任副省長,分管外資和金融。2001年起,郭擔任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恰逢中國外匯儲備的巨額增長期。
2002年12月27日,尚福林從農業銀行來到中國證監會,接替卸任的第四任主席周小川,坐到了證監會主席這個路人皆知的“火山口”上。這一“坐”就“坐”出了一項紀錄:在他之前,還沒有一位證監會主席任期超過三年。既沒有“海歸”的背景,也沒有國內名牌大學的學歷。1951年出生于山東濟南的尚福林,當過兵,1982年北京財貿學院畢業后,31歲的他進入人民銀行總行,此后20年的時間他一步一個臺階,完成了一波從一名普通職員到國有銀行行長的“慢牛行情”。他在人民銀行任職長達18年,1996年官至央行副行長,2002年初出任農業銀行行長。“聰明,穩健,謙和。”圈內人這樣評價。2003年11月,尚福林選擇將發審委的改革作為他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將發審委委員由之前的80人一下減少至25人,并且取消了身份保密的規定。2004年2月,保薦人制度得以實施。尚福林“鋒芒”的一面,還體現在券商的風險處置問題上。2004年,在券商已經度過數個饑饉之年后,尚福林痛下決心徹查券商委托理財,杜絕挪用保證金。最為“鋒芒”的一面體現在股改中。由于一場“開弓沒有回頭箭”的股權分置改革,他一舉成為2005年度財經界焦點人物。
現年65歲的吳定富,閱歷豐富,歷任湖北省廣濟縣副縣長、縣長、縣委書記,湖北省黃岡地區行署副專員,湖北省審計局副局長、局長、湖北省審計廳廳長、國家審計署黨組成員、中紀委駐審計署紀檢組組長、中紀委委員、中紀委常委、中紀委秘書長等職。1998年11月保監會成立后,出任第一副主席,2002年10月起,接替馬永偉任保監會主席至今。吳定富執掌保監會九年期間,通過了《保險法》以及《保險法》的修訂,不斷拓寬保險資金投資渠道,目前保險機構已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機構投資者,在資本市場發揮著重要作用。
接任者項俊波1957年1月出生,閱歷極富傳奇色彩,當過知青,在老山前線打過仗、當過詩人、先后參與創作多部影視劇劇本。2007年,項俊波調任中國農業銀行任行長、黨委書記,2009年2月至今,出任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執行董事。項俊波執掌農行期間,帶領農行完成股改,實現上市,為國有四大行股改上市劃上圓滿句號。2010年7月15日,中國農業銀行正式登陸資本市場。
附四人簡要簡歷——
姜建清,男,漢族,生于1953年2月。管理學博士,2000年2月任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姜建清不僅有著多年豐富的金融工作經驗,同時也具備很高的理論素養。
郭樹清,男,漢族。1956年8月出生。1974年8月參加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所法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法學博士,研究員。2005年5月至今,任中國建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
尚福林,1951年11月出生,漢族,山東濟南人,金融學博士。現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黨委書記。
項俊波,男,漢族,1957年1月生,重慶人,中共黨員,法學博士。1998年獲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農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
2300點左右有強力支撐
此外葉松還指出,歐債危機解決取得重大進展、基金倉位的下降對后市的資金面構成支撐、市場在經過上周的連續下跌后,滬指已經遠離5日、10日均線,技術上超跌反彈要求強烈等因素,都促成了今天股市反彈的重要因素。
“從技術上分析,滬指在2300點左右會有一個強力的支撐底部。”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無論這個支撐底、估值底,還是政策底,都有相當支撐力量。
董登新分析,如果將2300點看成一個估值底,現在幾乎所有的大盤權重股,尤其是超級大盤權重股,它的市盈率是到了十倍上下,而此時大盤權重股和超級大盤權重股幾乎分散了滬指繼續下沉的空間,起到了相當的支撐作用。如果將2300點看成是政策底,那么上次也是向2300點靠近的時候,匯金公司支持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股票,由于匯金公司有國資背景,所以屢次2300點增持,我們不得不認為其中蘊含政策成分。但董登新認為,在這樣一個定位上,中國的股市企穩,或者說出現一定程度的反彈,都很正常。
未來走勢顯得比較迷茫
對于未來的走勢,董登新比較樂觀,“我相信在2300點加速投資,應該是進倉和買入一個極好的機會。”董登新預測,在2300點附近就是向下的概率逐漸的減小了,反過來向2300點的上方反彈的概率和比重都在增大。
但同時,董登新也指出,這種反彈可能是對上周的一個下跌的緩沖,現在反轉實力肯定是不成熟的,原因在于目前投資風險仍然很大,其中最主要的風險還是來自于中國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比如房價,地方政府有松動的沖動,但中央政府仍然還是加大壓力監管的態度。另外CPI的走勢,大部分學者認為,中國有可能已經進入了高CPI的階段,或者CPI居高不下的常態。所以基于這種差異都反映了將來經濟的走勢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所以現在我們說對未來的經濟走勢判斷的趨向都帶有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中國股市的走勢應該說還是比較迷茫的。
所以董登新預計,未來的行情應該還是一個在底部振蕩,這種底部振蕩也許不會創新低,但是可能在底部的振蕩還會維持一定的時間。
要有強力措施干預市場
而對于未來A股市場的發展方向,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言辭比較激烈。“我恨透中國股市了!”之所以如此說,胡俞越對本報記者表示,過去的十年,全球經濟中國增長最快,但中國的股市,十年來到今天最低點只漲了62點,節節敗退的現象讓人費解,值得深思。胡俞越認為,雖然外圍市場有諸多利空因素影響,但是A股市場上無論是從上市公司資產,還是股票的市盈率估值已達到合理低點來看,都還是不錯的,A股市場早就應該有個像樣的反轉了。
胡俞越疾呼:“股市已經不簡單是一個市場市,也不簡單是一個政策市了,股市不穩,中國經濟豈能穩,中國市場豈能穩,中國金融豈能穩,中國社會豈能穩,中國民生豈能穩。”如果中國股市仍這樣節節敗退,老百姓豈不是會對中國經濟未來的成長失去信心,對中國政府失去信心。
胡俞越指出,要穩定中國股市,就要標本兼治,從長期看,中國股市要成為一個提升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機器,一個如何提高中國經濟質量的平臺。從短期來看的話,第一,要放緩新股上市的步伐和節奏,不能僅僅將股市看作是融資圈錢的工具,這樣股市它的基本功能,基本動力就失去了。第二,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比如匯金、大型機構投資者入市來穩定市場,提振的作用會相當明顯,這樣雖不指望能有大的反彈,但一定能夠穩定。
近幾個月來,股市的連綿下跌,讓悲觀情緒在投資者當中不斷蔓延。有投資者表示,割肉也要退市,不再打新股,不給股市“圈錢”機會;有入市10多年的老股民聲稱,入市以來虧損100多萬元,最近清空了所有股票;還有很多堅守多年的“基民”放棄了長期投資理念,不惜虧損也要求將基金贖回。
如何重振市場的信心?有投資者希望政策“出手”。國慶節后,匯金公司增持了四大銀行的股票,雖然數量不多,但在市場中激起了強烈反響,由此可見市場對于“救市”舉措期盼之強烈。還有人認為,目前股市下跌是由于新股發行過多,導致股市“失血”,因此應當暫停新股發行。
毫無疑問,大股東增持、停發新股、上市公司回購、相關稅收政策等,都具有穩定股市的效果,在A股歷史上也曾多次使用。但是,這些措施畢竟只能發揮短期作用,只治標,難治本。如果從促進股市長遠健康發展的角度考慮,就需要對“市場為何缺少信心”作更仔細的分析。股市原本就是一個情緒多變的場所。牛市中,投資者大多信心滿滿,群情激奮;在長期下跌之后,市場熱度則會不斷向下,氣氛沉悶。這種跟隨市場波動的情緒變化只要不超出正常的范圍,都是合理現象,未必需要政策出手糾偏。
然而,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對于當前A股市場而言,投資者信心的缺失,不僅是來自市場的下跌,也來自對市場中一些不公平現象的不滿和質疑。上市公司融資愿望強烈,卻無真切回報投資者之心,索取與給予完全不成比例;基金公司雖然號稱“專業投資”,其業績表現卻難如人意,而且不管投資者虧成什么樣子,基金公司依然可以坐收可觀的管理費;二級市場投資者普遍虧損,但新股發行卻在批量創造“暴富”機會;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時有發生,但懲戒力度遠遠不夠……這些問題雖然不能掩蓋我國股市發展的成就,卻已存在多年,并引起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關注。
公平、公正是股市發展的基本要求。如果對市場的公平性產生懷疑,投資者信心所受到的傷害也會越深、越持久。雖然在股市下跌時,人們對這些問題的反應更加強烈,但即使股市出現上漲,這些問題并不能相應化解。因此,要重振股市的信心,需要的不僅僅是幾個“救市”政策,更為迫切的是完善的制度、公平的規則。建立在公平基礎上的信心,才能更強大持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