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人們通常認為公有制沒有活力。堅持走集體化道路的華西村,以他們驕人的經濟成果和共同富裕,作出了有力的回答:公有制的大集體有活力!分析華西村的發展可以發現,過去一些公有制單位之所以沒有活力,不是公有制本身的問題,而是經營不善。華西特色的公有制,不是來自官方的指定和樹立,而是自我探索的切實有效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改革開放前,他們冒著“資本主義尾巴”誤解偷偷經商辦企業;改革開放后,他們頂住單干和改制壓力,堅持集體化。始終在公有制中找活力,呈現出了集體經濟的優越性。他們的活力來自哪里?
一、產權明晰,責任落實。華西村與過去的集體經濟不同,生產資料公有的體現不是模糊的,而是用股份的形式明確顯示,按一定的比例讓村和村民占有股份,并按股分紅,使廣大村民充分意識到集體經濟與個人的密切聯系。由于村民的股份是干股,放在村里不流通,并用工資資金不斷積累,所以作為資產及其增值部分實際還在集體,再加上占絕大多數的村有股份,從而保持了集體經濟的性質,不僅確保村里有足夠的流動資金,而且可以實行全體村民的高福利,為村民共同富裕提供了保障。同時,又因村民有干股分紅,還可在購買房屋和車輛等大件時把相應干股轉為現金支付開銷,增強了村民對集體經濟發展的關心。而過去別的集體單位,雖然理論上生產資料和集體經濟屬于全體集體成員,但實際與個人利益不直接聯系,也就是主體責任不明確,從而形成了反正是公家的,大家都不關心的“大鍋飯”現象。
二、績效考核,獎優罰劣。華西村正確貫徹按勞分配的原則,堅持多勞多得,不搞過去集體經濟普遍存在的平均主義。始終堅持對企業承包經營,對村民按勞按資分配。實行績效考核獎勵,獎金比工資多三倍。除了按股分紅外,企業領導按承包任務完成情況給予獎勵,企業對職工嚴格考核獎懲,村委會對種田農民也嚴格獎優懲劣,從而調動了廣大村民的生產積極性,避免了集體單位普遍存在的成員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同時兼顧公平,村民醫療和子女入學費用由村里承擔,老人和喪失勞動能力者集體供養,老人長壽子女有獎,確保了小差距的共同富裕,家家有別墅、有汽車,存款多的上千萬,少的也有幾百萬,樹立了村民對集體的歸屬感,增強了對集體經濟的愛護。
三、規模經營,以工帶農。社會化大生產是國富民強的必有之路。生產資料私有制不符合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這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主張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原因之一。華西村準確把握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趨勢,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探索企業集團化的經營方式,率先推進工業化,大力發展村辦企業,而把農業逐步置于從屬地位,以工帶農。改革開放后,不僅村民不單干、企業不改制,而且把整個村規范為一個準企業集團,實行規模的企業化經營,促進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即使資本主義企業,實行股份制后,也下再屬于某個個人了,而是多個個人,經營者是全體股東聘請的經理階層。與公有制不同的只是資產屬于多個個人,不屬于國有或集體罷了。所以在經營中,它們已經不是傳統私營企業的家屬性個人經營。這就證明,企業經營不一定要屬于個人的那個人經營,關鍵在于對經營者有約束和激勵,對企業嚴格和科學的管理。這就為公有制企業和單位的有效經營提供了可能。有效激勵和約束經營者的途徑,就是學習資本主義股份制企業的治理結構,落實現代企業制度。公有制更適應規模的現代企業化經營。小崗村為什么承包單干后經濟發展受限制,關鍵就在于類似私有制的單干,無法迅速原始積累形成規模,發展工業,并實行現代企業化經營。南街村承包后又改為集體化,也是這個道理。所以,那種認為土地一定要私有化,才能發展農村經濟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華西村的實踐充分證明,只要科學經營,公有制不僅無礙經濟發展,而且具有私有制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本人博客更精彩http://blog.sina.com.cn/u/2354156610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