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行次級債,涉嫌人為制造經濟崩潰!
Yangguo
次級貸“神兵天降”
今天看到了下面這則新聞,頓時讓我愕然……無語……頭腦中一片空白……
國開與浦發兩銀行發行近400億元次級債
2011-09-27 15:35:25 來源: 新華網 有10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1)
新華網北京9月27日電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26日,國開行與浦發行同時公布了本周將發行不超過384億元的次級債券計劃。
國家開發銀行26日公告,該行2011年次級債券將于29日以公開招標方式發行。此次國開行次級債券發行總規模不超過200億元,分為兩個品種。品種一為10年期固息債券,第五年末附發行贖回權;品種二為30年期固息債券,第25年末附發行人贖回權。
同日,浦發銀行也公布了總額不超過184億元的次級債券發行計劃。發行公告顯示,本期債券為15年期固息品種,在第10年末附有前提條件的發行人贖回權;票面年利率將通過簿記建檔、集中配售的方式確定,在債券存續期內固定不變;發行期限為本月28日至29日。經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綜合評定,發行人的主體信用等級為AAA,本期次級債券信用等級為AA+。
兩家銀行均表示,此次募集資金將用于充實附屬資本,提高資本充足率。經過前兩年信貸擴張,加上監管當局不斷提高資本充足要求,目前銀行普遍存在擴充資本壓力。另據媒體報道,交通銀行也計劃下月中旬發行260億元次級債。業內人士表示,今年全年商業銀行次級債券發行額將達到去年的兩倍以上。
次級貸,究竟是什么?
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為什么爆發?起因就是次貸危機。為什么要發行次貸?是因為直接向民眾融資已經難以繼續,即將到期的債券又無法償付,所以只好發行(炒作)次級貸,本質上就是騙錢!
所以,當金融機構開始發行次級貸的時候,就證明了至少一件事——該金融機構已經山窮水盡,新債借不來,舊債還不掉,眼看資金鏈就要斷裂了;再不想辦法騙錢,大小騙子們就只能跳太平洋了!
而如今,中國的金融機構居然也開始發行次級貸了。
奇怪的是,為什么這幾家銀行要發行次級貸,而不是申請中央財政撥款救援?
浦發行申請不到還情有可原(它不是國有銀行),難道國開行(國有銀行)也申請不到嗎?而且,連交通銀行(也是國有銀行)也不得不發次級貸了?
這很可能表明……
1. 中央財政沒錢了……靠印鈔機也不行了……只能讓銀行們自生自滅,順便幫中央財政騙點錢了……
2. 表面上是三家銀行發行次級貸,其實是中央政府發行次級貸。
中國政府資金鏈緊張的宏觀表現
為什么要不停地招商引資(特別是引進外資);
為什么“放開私募(民間借貸、高利貸)”的聲音越叫越響亮?
為什么鼓勵地方政府發行地方債?
為什么股市一路下跌還天天發新股?
就是因為沒錢嘛!雖然中央政府有好幾個造幣廠,但是,缺錢花可不是光開動機器印鈔票就能夠解決的!
如果沒有這幾條“新融資渠道”,解決掉一些地方財政和私營企業的融資問題,那么每天都會有一大堆人跑去銀行要求借錢,那國家不就亂套了!
而現在,這幾條路都快要走到盡頭:
引進外資吃力不討好(美國黑石公司已經開始抽身跑路了);
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許多高利貸頭目、欠錢多的企業家死的死、逃的逃);
地方債即將到期卻沒有錢還(如今只能靠賣地賣國企茍延殘喘);
股市的市值天天蒸發,被股民稱為“萬人坑”(千人要求退股市,萬人大罵尚福林)。
而最近,一件十分有意思的標志性事件就是——鐵道部哭窮,N條鐵路停工!
起初,我以為這是盛光祖在惺惺作態,要挾中央。
鐵道部身為國家部委,居然會沒錢?誰相信!
特別是張曙光貪污28億美元的事情被抖落出來以后,試問誰會相信鐵道部沒有錢?
我經常坐火車,不管是不是節假日,上海火車站里都是一大堆人,買票的、坐車的絡繹不絕;上海火車站廣場上晝夜車水馬龍。鐵道部在全國各地賣火車票,一天的進賬起碼抵得上我20年的工資(我在上海稅前月薪4000元)!你還敢說你沒錢!
但是,今天看到次級貸問題,仔細一分析……看來鐵道部可能真的沒有錢……
中國政府的錢,花到哪里去了?
中國政府的收入來源,最重要的只有兩個:
1. 稅收
2. 國有企業上繳的利潤
但是,中國政府的花錢路子卻是五花八門,簡直是毫無節制:
沒有實際意義的形象工程大干快上;
買外國(主要是美國、日本)的垃圾債券,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國企(主要是中海外)海外投資,投一比賠一筆(真想把那些老總切碎了喂狗);
醫保、社保基金被用于救股市(也可能是管理人員手癢了,挪用公款炒股),結果全打水漂;
各地各級大小貪官卷款外逃(張曙光一個人貪污了28億啊,還是美元啊)……
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消費……
仔細算一算,中國政府手里現在有錢嗎?有幾塊錢?
所以,中國的大型國企收費增加(比如油價)、稅收也增加(最近又發明了“月餅稅”)、減少對房地產商和中小企業的貸款(于是他們開始借民間高利貸)……
而如今,中央政府開始發行次級貸……
所以,中國發行次級貸,就是(財政金融系統)窮途末路的最后一招!
對發債銀行的分析
此次發行次級貸,主要發行的銀行是國開行和浦發行,以及交通銀行。在此,我先介紹一下這三家銀行的大致情況:
國家開發銀行 (China Development Bank,縮寫為CDB) | |
成立時間 |
1994年3月 |
隸屬關系 |
直屬國務院領導 |
機構性質 |
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 |
組織機構 |
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以及深圳、大連等地開設分行,在西藏設立代表處。 共計32家分行和4家代表處。 |
(改制以后)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開行) | |
改制時間 |
2008年12月16日正式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 注冊資本為3000億元人民幣。 |
銀行性質 |
國有獨資商業銀行 |
股權情況 |
2010年,國家開發銀行獲社會保障基金以200億元人民幣入股。 |
主要投資項目 |
杭州灣跨海大橋 海口中小學危房改造 中國青年創業者 福建寧德南陽養豬實業公司 河北曹妃甸循環經濟示范區 城市燃氣建設 新疆棉花基地 山東兗礦集團 安徽合寧鐵路 陜西黃延高速 公伯峽水電站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引進技術項目 奇瑞汽車有限公司 遼寧“五點一線”項目 天津城市軌道交通 鐵通通信網絡建設與改造項目 廣東液化天然氣(LNG)運輸項目 鄭州至西安鐵路客運專線 安徽省農村公路項目 西電東送:陜西神木電廠——錦界煤礦煤電一體化項目 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 為河北省鹿泉市人民醫院修建新的醫療綜合服務樓 改造棚戶區 為湖北宜都市創造350個就業機會 為水江鎮修建污水處理廠 幫助沈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順利完成技術改造 建設吉林省公路網 建設上海洋山深水港區 南水北調工程-確保中國北部地區的用水供應 中國網通 中國—東盟博覽會基礎設施項目 江蘇田灣核電站項目 內蒙古草原興發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北京奧運會建設項目 三峽水利樞紐 北京地鐵復八線 成都機場擴建項目 廣州市區交通改造工程 上海蘇州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 改善城市交通支持北京申奧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天津市區至濱海新區快速軌道交通工程項目 兗礦集團有限公司 四川高速公路建設開發總公司 杭州灣跨海大橋項目 哈大電氣化鐵路項目 揚州市瘦西湖項目 |
|
|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 |
成立時間 |
1992年8月28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設立,1992年10月成立,并于1993年1月9日正式開業。注冊資本金88.3億元人民幣。 |
銀行性質 |
股份制商業銀行 13家持有全國經營牌照的銀行之一 |
組織機構 |
總行設在上海 截止到2009年12月,在上海、杭州、寧波、南京、北京、溫州、蘇州、重慶、廣州、深圳、昆明、蕪湖、天津、鄭州、大連、濟南、成都、西安、沈陽、武漢、青島、太原、長沙、哈爾濱、南昌、南寧、長春、烏魯木齊、合肥、呼和浩特、蘭州、石家莊、福州等地開設了34家直屬分支行,565個營業機構,員工達19000余名,并在香港設立了代表處。 |
整體實力 |
僅次于招商銀行和中信銀行 |
上市情況 |
1999年11月10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發行A股股票。 |
股權情況 |
截至2009年,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前十大股東依次為: 上海國際集團21.16% 廣東移動20% 上海國際信托6.54% CITIBANK3.39% |
子公司 | |
浦銀安盛 |
浦銀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中法合資的銀行系基金公司,成立于2007年8月,是國內第二批銀行系基金公司的第一家,注冊資本 2 億元人民幣。 其中,上海浦東發展銀行(600000)占比51%,法國安盛投資管理公司(AXA集團子公司)占比39%,上海盛融占比10%。 |
華一銀行 |
于1997年1月獲批準成立,同年6月正式對外營業,位于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中心,是中國第一家由海峽兩岸合資的華人銀行。 大股東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永亨銀行有限公司和蓮花國際有限公司。 |
業務情況 | |
主要業務 |
吸收存款 發放貸款 辦理結算 票據貼現 發行金融債券 代理發行、代理兌付、承銷政府債券 買賣政府債券 同業拆借 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 代理收付款項及代理保險業務 提供保管箱服務 外匯存款(本條目外匯、外幣指非人民幣的貨幣) 外匯貸款 外匯匯款 外匯兌換 國際結算 同業外匯拆借 外匯票據的承兌和貼現 外匯借款 外匯擔保 結匯 售匯 買賣和代理買賣股票以外的外幣有價證券 代客外匯買賣 資信調查、咨詢、見證業務 人民幣和外幣信用卡業務 離岸金融業務 |
競爭對手 |
民生銀行 招商銀行 中信銀行 興業銀行 華夏銀行 光大銀行 |
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 ||
成立時間 |
||
銀行性質 |
國有商業銀行 | |
組織機構 |
總行設在上海 1934年設立香港分行 | |
上市情況 |
2005年6月23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港交所:3328。2007年4月25日,交通銀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每股最后定價7.90人民幣。匯豐公開表示表明若法例許可,將會在2008年增持交行至4成。 | |
2007年5月15日上市(股票代碼:上交所:601328)。 | ||
2007年8月13日,恒指服務公司宣布交通銀行H股為恒生指數成份股(藍籌股),在同年9月10日生效。 | ||
2007年9月10日,交通銀行H股正式成為恒生指數成份股。 | ||
2007年12月28日,交通銀行入股江蘇省常熟農村商業銀行10%,成為第一大股東。 | ||
2010年6月6日,以A+H供股方式,按10股供1.5股比例發行新股,籌集最多330.71億元(人民幣•下同)。該行將合共發行73.49億股A、H股新股,當中A股及H股分別占52.92%(38.89億股)及47.08%(34.60億股),A股配股價為每股人民幣4.5元H股配股價為每股5.14港元,按匯率折算,A股和 H股配股價格一致。A股預計籌資175億元,H股預計籌資156億元。集資所得將用于補充資本金,以提高核心資本充足率。 | ||
股權情況 |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占總股本26.48%)129.75億股 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21.94%H股)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19.15%H股)93.81億股 社保基金(11.34%H股)55.56億股 首都機場集團公司(2.01%) | |
重要活動 |
||
子公司 | ||
交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
||
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
交銀金融租賃有限責任公司 |
||
中國交銀保險有限公司 |
||
交銀國際信托有限公司 |
||
大邑交銀興民村鎮銀行 |
||
交通銀行匯豐太平洋信用卡有限公司 |
80% 股權 | |
中保康聯人壽保險 |
51%股權 | |
國開行、浦發行與交通銀行在中國銀行界的地位(銀行系統金字塔):
(此圖表引自“維基百科”)
|
|
|
|
|
|
|
|
國有商業銀行 |
|
|
|
股份制商業銀行 |
中信銀行 · 招商銀行 · 深圳發展銀行 · 興業銀行 · 廣發銀行 · 中國光大銀行 ·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 華夏銀行 · 中國民生銀行 · 恒豐銀行 · 浙商銀行 · 渤海銀行 |
|
|
|
|
中外合資銀行 |
|
|
|
外資法人銀行 |
匯豐銀行(中國) · 渣打銀行(中國) · 花旗銀行(中國) · 星展銀行(中國) · 瑞穗實業銀行(中國) · 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 · 荷蘭銀行(中國) · 摩根大通(中國) · 韓國友利銀行(中國) · 韓亞銀行(中國) · 德意志銀行(中國) · 新韓銀行(中國) · 韓國企業銀行(中國) · 菲律賓首都銀行(中國) · 華商銀行 · 法國巴黎銀行(中國) · 法國興業銀行(中國) · 東方匯理銀行(中國) · 泰國盤谷銀行(中國) · 澳新銀行(中國) |
|
|
僑資法人銀行 |
東亞銀行(中國) · 南洋商業銀行(中國) · 恒生銀行 (中國) · 永亨銀行(中國) · 華僑銀行(中國) · 中信銀行國際(中國) · 聯合銀行(中國) · 大新銀行(中國) · 大華銀行(中國) · |
|
|
外國銀行分行 |
德國商業銀行上海分行 · 英國巴克萊銀行上海分行 · 美國銀行上海分行 · 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廣州分行 · 荷蘭安置銀行上海分行 · 比利時聯合銀行上海分行 · 挪威銀行公共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蘇格蘭皇家銀行公眾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加拿大豐葉銀行廣州分行 · 西班牙桑坦德銀行上海分行 ·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銀行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意大利裕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瑞士信貸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意大利聯合圣保羅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法國外貿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紐約銀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德國西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馬來西亞馬來亞銀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比利時富通銀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大眾銀行(香港)有限公司深圳分行 · 瑞典商業銀行公共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印度國家銀行上海分行 · 日本住友信托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德國北德意志州銀行上海分行 · 瑞典北歐斯安銀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永隆銀行有限公司深圳分行 · 上海商業銀行有限公司深圳分行 · 瑞典銀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韓國國民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分行 · 澳大利亞西太平洋銀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意大利西雅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北歐銀行瑞典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美國美聯銀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泰國泰華農民銀行(大眾)有限公司深圳分行(僑資) · 寧波國際銀行(僑資) |
|
|
地方銀行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5%AE%B6%E5%BC%80%E5%8F%91%E9%93%B6%E8%A1%8C
為什么是國開行、浦發行和交通銀行?
在前面,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的銀行非常多。其中不乏有信譽、有實力的銀行。那么,為什么要選國開行、浦發行和交通銀行來發行次級貸?
通過前面對國開行、浦發行和交通銀行的背景分析,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結論:
國開行:名義上是商業銀行,但是,它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擁有政府背景。而且,曾經身為“三大政策性銀行”的身份,又賦予了它高貴的地位。目前,它位于前文中的“銀行系統金字塔”的第三層。
浦發行:身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又是“13家持有全國經營牌照的銀行之一”。我們可想而知,浦發行在中國工商業界必然是地位尊崇。目前,它位于前文中的“銀行系統金字塔”的第四層。
交通銀行:身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在香港、臺灣設有分行。可想而知,在港澳臺,甚至海外華僑華人圈子里一定有很大的影響力。目前,它位于前文中的“銀行系統金字塔”的第四層。
從融資效率的角度來說,這樣的組合簡直是珠聯璧合!
國開行:在政府系統內擁有強大資源,可以圓滿完成次級貸的宣傳、發行工作。
浦發行:在工商業界擁有廣闊人脈,可以迅速募集資金。
交通銀行:在港澳臺和海外華僑華人圈子里有巨大號召力,可以迅速募集資金。
從抗擊風險的角度來說,這樣的組合也大大提高了抗擊風險的能力:
國開行:緊急情況下,可以要求國有銀行系統的其他銀行進行資金支援;甚至可以影響國家部委的經濟政策,避免風險爆發。
浦發行:緊急情況下,可以申請商業銀行系統的其他銀行進行資金支援;甚至可以影響大小財團的投資決策,避免風險爆發。
交通銀行:緊急情況下,可以從港澳臺和海外華僑華人處尋求資金支援;甚至可以游說李嘉誠這樣的大富豪,避免風險爆發。
可以說,國開行、浦發行和交通銀行在各自的領域內是各有千秋,可以相互彌合對方的缺點和不足,形成整體的戰斗力。
一旦風險爆發,中國經濟將徹底崩潰
國開行、浦發行與交通銀行的組合,實在是太完美了。
但是,歷史教訓告訴我們:一條道路,當你覺得十分方便的時候,你的敵人也會覺得十分方便。
所以,這個組合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完美地”摧毀中國的經濟!
由于國開行、浦發行和交通銀行分別在政府系統、工商業系統、港澳臺和海外華僑華人圈子擁有強大的號召力,可謂是樹大根深。所以,當出現小的風險、小的虧空的時候,它們一定不會停下腳步,反而會選擇向自己的合作伙伴拆借資金。
中國的銀行系統,一般不會把拆借資金的事情也對外公布,有時候,甚至連上級主管機關也毫不知情。
由于商業銀行受政府的管制較為寬松,所以,一旦出現風險,浦發行恐怕會率先大規模拆借資金,把全國商業銀行系統、甚至工商業界的流動資金全部榨干(企業家與銀行系統、以及企業家之間,或多或少都有點“哥們”關系,朋友有難,不幫忙說不過去)。
下來就是交通銀行,除了榨干大陸商業銀行系統的資金,還會榨干港澳臺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的資金(他們的愛國熱情比大陸人高)。
既然浦發行和交通銀行都出了血,國開行怎么可能撒手不管?就算國開行見勢不妙想開溜,它的上級主管也會想辦法調集資金“救市”。由于國家財政財大氣粗(正常的國家都是這樣),所以,最終國家財政貼補的錢肯定要多于工商業資本家(以及港澳臺和海外的華僑華人)。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成功“救市”。
但是,國家有錢嗎?
如果國家財政還有錢,還能夠財大氣粗,他還需要發行次級貸騙錢嗎?鐵道部還會沒有錢修鐵路?
所以,這個“珠聯璧合”的系統,抗風險的能力非常低!
一旦發生風險,首先工商業界的流動資金會被全部榨干,其次是港澳臺和海外華僑華人,最后是中央財政、以及各大國有銀行、甚至各大國有企業的大小非也被變賣——被拖下水,但是“救市”的資金還是不夠!
最后會怎么樣?
最輕的后果:經濟大蕭條——股市跌到底,老板都跳樓,工廠不開工,乞丐滿街跑。
中等的后果:外國殖民地——外資來救市,低價收購忙,放眼全中國,都插美國旗。
最差的后果:全國大動亂——屁民揭竿起,商人投河忙,官員跑國外,政府燒精光。
因此,我不得不在此滿懷惡意地推測一番——
設計這個方案的人,究竟想干什么?
在這個“完美組合”里面,有沒有人為制造經濟崩潰的企圖?
給中央政府的建議
1. 無論發生什么情況,都不要亂發債、亂借錢、亂征稅。
2. 立即停止次級貸發行計劃。國無信不立,靠騙錢(尤其是騙本國人民的錢)維持的國家,一旦騙局持續不下去,肯定死得很慘。
3. 停止濫發新股。
4. 停止地方借債。
5. 對于經常在股市上賠錢的國有企業,立即停止上市。
6. 對于那些既賠錢又得不到政治、軍事利益的海外投資,立即轉賣他人,回攏資金。
7. 所有正在建設的政府投資的大型工程一律重新評估。道路、橋梁、河堤可以繼續修建;辦公大樓全部出售(或者改造成廉租房);各種景觀燈(裝飾用,非照明用)一律停用;各種噴泉水池一律停用。至于某些人煙稀少的小城鎮修的超大火車站、迷你飛機場,干脆送給當地駐軍得了;反正那些東西即使建成了也是門可羅雀,不如送給軍隊,將來調兵遣將,或者抗洪救災的時候,還能派上點用場。
8. 停止購買國外的垃圾債券。
9. 嚴查貪污腐敗,特別是卷款外逃。對于卷款外逃者,人可以不要,錢一定要弄回來。
10. 國家專項資金,盡量不要挪用。尤其是,挪用過來救股市,結果救市不成,反而把自己填了進去。
11. 嚴格規范股市。就算中國準備把股市開成賭場,也得樹立起賭場的規矩吧!
12. 嚴格控制三公消費。
(寫了這么長的文章,提了這么多的建議,累死我了……請中央政府體諒體諒勵吧……)
兩則相關新聞
全球最大私募公司黑石首次撤資中國房地產
2011-09-26 04:09:31 來源: 新京報(北京) 有44247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119)
核心提示:全球最大私募股權公司黑石集團擬將上海一處商業房地產的95%股權出售給香港富豪鄭裕彤旗下的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價格為14.6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黑石集團首次從中國地區房地產投資中撤出。
本報訊 據美國媒體昨日報道,全球最大私募股權公司黑石集團已同意將所持有的上海Channel1購物中心95%的股權出售給香港富豪鄭裕彤旗下的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價格為14.6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黑石集團首次從中國地區房地產投資中撤出。
報道稱,如果一切進展順利,交易將于今年11月初完成。據悉,黑石集團于2008年購入該物業,總面積為4.2萬平方米,當時價格為10億元。而在持有該物業的三年時間內,黑石集團將其出租率提高至了超過90%。業內人士認為,在盈利水平未出現大波動的情況下撤資,黑石集團此舉難以理解,有可能是看空中國商業房地產未來走勢。
但亦有媒體報道稱,目前,中國對于私募股權行業的發展持支持態度,但是國外私募股權投資者在購買中國資產時面臨著不少限制,這使得國外投資者進入一些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時能力十分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黑石集團近期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的減持動作頻頻。9月16日,港交所數據顯示,黑石投資以每股1.85-1.874港元的價格減持中國中鐵(601390)H股1.66億股,合計套現3.08億港元。減持后,黑石對中國中鐵好倉持股量由7.36%下降至3.42%。
黑石集團新聞發言人安德森拒絕就撤資事宜發表評論,而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也未就此事表態。事實上,新世界百貨官方網站22日已經披露此次交易,該網站公布名為《收購一家位于中國上海市持有一項物業權益的公司》的公告。
該公告稱,這棟位于上海市普陀區長壽路155號,名為調頻壹廣場Channel1的物業,由美國黑石集團在上海的獨資企業盈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營運管理。新世界發展的全資附屬公司天鵬國際有限公司作為買方收購出售股份。新世界在公告中提到,此次收購事項將進一步強化該公司在上海市場的影響力。
中國私募股權投資熱度不減 今年已逾150億美元
2011-09-26 02:28:24 來源: 中國證券報(廣州) 有1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0)
盡管全球市場充滿不確定因素,但亞洲私募股權市場仍從2008年的低點持續反彈。《亞洲風險投資期刊》日前發布的報告稱,截至2011年8月底,今年亞洲私募股權市場已募集到302億美元的資金,相當于同比增長16.3%。其中,今年以來中國的私募股權投資額已經達到152億美元,勢必將會超過去年的總額,而退出規模預計將首次突破100億美元。
人民幣基金受追捧
隨著政策允許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可以向私募股權融資和投資領域拓展業務,加上外國競爭者發起人民幣計價基金與本地基金管理公司展開更為有效的競爭,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亞洲風險投資期刊》研究結果顯示,中國今年迄今已經募集到的資金占亞洲總額的68.7%,市場份額出現過去5年來最大的年增長幅度。而2006年中國募集到的資金占亞洲地區總額不足14%,2010年該比例僅為47.4%。
貝恩資本駐香港的董事總經理Walid Sarkis表示:“在亞洲經濟增長及區內貿易繼續發展的同時,私募交易活動在東南亞市場不斷增加。在整個亞太地區,我們預期會看到更多的跨境交易活動。”
過去3年中,私募股權公司對募集人民幣資金的偏好超過美元金融工具。2011年迄今,已經吸引到137億美元的人民幣基金,相當于國內募集資金總額的66%。而5年前該比例僅為30%。
《亞洲風險投資期刊》總編輯英浩天評論說:“在中國,相對于美元基金,人民幣基金在與富有經驗的本地投資者的競爭中擁有明顯優勢。需要記住的重要一點是,美元基金趨向于由經驗更豐富、具有良好的業績記錄和國際經驗的團隊管理,基金管理公司需要認真考慮并決定最契合其戰略和預測的貨幣種類。”
IPO仍是主要退出渠道
在投資方面,私募股權公司今年已向中國公司承諾152億美元的資金。而2010年全年數據為223億美元,為5年來最高水平,該記錄今年很可能被打破。過去幾年,中國已成為對本土和境外投資者越來越具有吸引力的投資圣地。中國現已占到亞洲投資總額的40%,而2006年該比例僅為16.2%。
亞洲創業基金期刊的發行人和總經理李雅倫說:“亞洲私募股權行業今年顯著好轉。雖說中國處于領先地位,但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其他主要市場目前在投資額和退出規模兩方面也有強勁表現。從融資角度看,我們預計今年年底之前將有大量大型收購公司憑借上十億美元的新型金融工具進入市場。其中有部分公司已經獲得早期承諾,將幫助推動整體融資數據再創新高。”
首次公開招股是中國投資者的傳統投資退出渠道,日前仍被廣泛使用。2011年上半年以私募股權為支持的發行活動共募集到186億美元的資金,雖然今年不可能超越2010年595億美元的募集資金總額,但中國國內市場上的發行仍成功地獲得了相對較高的估值倍數,即便香港和亞洲其他市場的上市交易停滯不前。
《亞洲風險投資期刊》研究結果顯示,中國的私募股權退出交易量目前仍在地區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2011年的退出交易量幾乎肯定會首次突破100億美元。截至8月31日,該數據達到99億美元,同比增長231%。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