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代表占51%時不說,4%時要改獻策為“謀策”?
最近汪洋書記在“如何加強新形勢下人民政協工作”的講話中談到人民政協要成為廣東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智庫時,提出了“建言謀策”的說法。汪洋說,不應當用“獻策”,他專門查了字典,“獻”是“恭敬莊嚴地送”的意思,而政治協商是“共商大計,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如果讓政治協商是“恭敬莊嚴地送”,將很難發揮監督作用,因為這個字眼有點“居高臨下”。汪洋表示,對執政黨來說,在民主監督協商問題上用這樣的詞匯,容易使其成為一種儀式,儀式性的東西就很難實施政治協商。改成“建言謀策”比較準確,是共同策劃、共同商量?! ?/p>
新加坡聯合早報對此大家贊揚,以“汪洋治粵 獨樹一幟”為標題說:“汪洋治粵以來,其不按常理出牌的做派與大膽言論,在中國政壇里獨具風格。 敢于與眾不同的“汪氏”作風得到廣東學界肯定。受訪的廣東學者認為,汪洋對于現代政府職能的認識‘走在很多人前面’,他在主政廣東后的一系列舉措,展示出其社會治理的先進理念?!?袁偉時評論說,汪洋發表的關于公民意識與政治參與的言論,顯示其發展公民社會的意識,“盡管短期內無法實現社會根本轉變,但官員有意識地由此開頭,已是一大進步?!薄 ?/p>
貧道看到這些報道,也覺得讓政協委員們與共產黨一起“謀策”比“獻策”更符合政治協商會議的本意,獻策確實有“恭敬莊嚴地送”的意思,一般是以下送上。謀就平起平坐了,謀策就是謀劃計策的意思,唐谷神子 《博異志·敬元穎》曰“其變化無常,各以所悅,百方謀策,以供龍用”。謀劃計策為決策者多用。也就是說,要讓政協委員能夠謀劃出方案來。只是提出一些看法?! ?/p>
政協是協商機構,嚴格來講執政黨的一些大的政策要在政協與各種政治派別和群體協商。因此政協在中國政治決策中應該是起重要作用的。汪洋書記特別提出這一點,對此前忽視政協的作用起到警示作用。在警示后還要繼續深入,就是目前的政協代表能否代表各個階層或者按其他方法分出群體類型的意見不能。也就是說,現在的政協委員是否有廣泛的代表性。如果有,比如各個階層的代表都有,而且代表人數基本按照階層人數比例推舉的,那么怎么發揮政協的作用都不為過。如果不是,比如說少數階層的代表占了政協委員的大部分,那么最好還是讓這樣的政協獻策比謀策更合適。否則,民主成分會更小。
政協是代表各種階層意見的一個政治協商機構。查了查廣東第十屆政協委員名單??鄢丶s港澳代表總計667人,不算少。其中:
共產黨40人;工青婦22人。占9.3%;主要代表大小知識分子的民主黨派、無黨派、科協、新聞、醫療、教育總計394人,占59.1%;主要帶包老板階層的工商聯、經濟界138人占20.7%;文體名人56人占8.4%。其余為僑聯臺聯、宗教、少數民族代表等小團體。也就是說,大小知識分子加上老板占全部政協委員81%,占人口數量最大的工人、農民、農民工沒有一個代表。也就是說,假如工人、農民、農民工要反映自己的主張,參加謀策,就必須由精英團體和老板們代勞了。他們想代勞有權利說,不想代勞也可以不說。說的是工人、農民、農民工的意思算他們有福 ,說的不是也就將就了。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胡潤統計兩會有“126個代表是10億以上的富翁,農民工代表一共才3個”。按胡潤公布當年中國超過10億富翁2600人計算,富翁每21個人有一個兩會代表,農民工每66666667個人有一個兩會代表。這樣的兩會,獻策還好點,如果謀策,恐怕工農就永遠做弱勢群體了?! ?/p>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蔡定劍統計了全國人大歷屆會議代表中工人農民代表的統計數字。其中第四屆工農代表占51.1%、第五屆工農代表占47.3%、第六屆工農代表占28.6%、第七屆工農代表占23%、第八屆工農代表占20.6%、第九屆工農代表占10.8%,第十屆按蔡教授的統計,工農代表所占比例則不足4%?! ?/p>
貧道不解的是,工農代表占51%的時候沒人說要把“獻策”改“謀策”,工農代表剩4%,精英集團加老板占80%了,汪洋書記喊著要代表們“謀策”了?! ?/p>
政治人物說話都是有背景的,不到時候不說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