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高明
2009年9月9日,《商務周刊》發表記者袁瑛、吳麗文章《轉基因產業首獲政府明確支持》。文章指出:轉基因專項日前通過了國務院審議,首次獲得了來自中國政府明確的支持。
這不僅暗示著轉基因支持派在國內持久的“口水戰”中贏得了上風,轉基因產業由此走上了“先實施、后完善”的道路,與此同時,上百億的財政支持所帶來的巨大商業利益,也在攪動著生物科技企業的神經,各路角色開始“走馬圈地”。轉基因產業在全球發展的路徑,顯然是一把雙刃劍,在以跨國巨頭為主體的轉基因產業化運動中,農民在享受高科技的同時,也在逐漸喪失著延續了幾千年的與土地的共生關系,在這一進程中,發展中國家已經表現出了更大的脆弱性。如何更好地駕馭轉基因產業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的發展,是中國政府在未來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里所要審慎回答的問題。轉基因專項的實施,因此也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
當時看到報道后,基于專業角度的敏感程度,對于這樣一邊倒的聲音,畢竟感覺到是有些問題的,本來想寫個東西,但由于連續開了幾天會,此事就擱置了。一天,我打開《科學網博客》,見有名guanfachun的網友給我留言,意與我探討此事。原文如下:
今天在網上看到《轉基因產業首獲政府明確支持》這篇文章,讓我心里很憤懣,心中郁結不吐不快,于是來此向蔣老師傾述。我覺得在科研部門存在的特權階層,和政府部門結合形成利益共同體,左右著國策,這個明確支持轉基因產業的決策過程就是一例。事實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在農業生態系統內進行的,過分依賴、強調基因技術只會造成生產系統的失衡,從而產生更大的災難。現在提倡的農業轉基因技術并非作為一種配套農業技術為生產健康農產品、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服務,而是為石油農業服務以生產石油農產品為
今天在網上看到《轉基因產業首獲政府明確支持》這篇文章,讓我心里很憤懣,心中郁結不吐不快,于是來此向蔣老師傾述。我覺得在科研部門存在的特權階層,和政府部門結合形成利益共同體,左右著國策,這個明確支持轉基因產業的決策過程就是一例。事實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在農業生態系統內進行的,過分依賴、強調基因技術只會造成生產系統的失衡,從而產生更大的災難。現在提倡的農業轉基因技術并非作為一種配套農業技術為生產健康農產品、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服務,而是為石油農業服務以生產石油農產品為
目標的。
作為一個在農村當過四年農民、現從事農業科研研究的我來說,國家做出這個表態的決策機制和目前國內農業研究的發展現狀讓我感到很無奈。我只能繼續忍受寂寞繼續完善我的研究,解決當前農業發展中根本矛盾(生態環境、經濟效益、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希望十年后再看吧!
對于農業發展的思路,我覺得您的觀點是正路,只可惜您的聲音在一片嘈雜中顯得太微弱了,請蔣老師加油吧,真理總有綻放的一天!
看到他的信,重又勾起我對轉基因問題的思考。我對guangfachun網友答復如下:
第一,當前解決糧食安全最大的問題還是在農民這里,是常規技術問題,而不是高新技術問題。向全國近7億噸秸稈中要“大糧食”,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上是有利可圖的。我們的技術不是轉一兩個基因,而是轉入多個物種于農業生態系統。
第二,轉基因只能使得專利擁有人和企業發財,農民是不會得到太多好處的,印度農民的例子就是明證。
第三,為了回答生態學的做法能夠解決糧食安全問題,農村能源問題,以及農民增收問題,我們在山東自籌經費進行了試驗,我們需要做給農民看,帶動他們進行新農業革命。新農業革命是中國人的原始創新。
第四,轉基因作為高技術研究儲備是可以的,但要考慮有多少是我們自己的原始創新,向敏感的食物鏈中轉基因,必須要考慮其潛在的風險。這次通過政府支持,支持的聲音占據90%以上的力量,是不正常的。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兩個方面,都有對立面,對立統一,一邊倒是很危險的。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技術是不存在的。對于誰也不能拿出有利證據轉基因存在風險的觀點,應謹慎行動,而不能冒人類健康之風險。
第五,為了大力宣傳我們的理念,10月份我們策劃了一次記者專家現場考察。初步答應采訪的媒體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光明日報、科學時報、第一財經日報、中國環境報、南方周末、南風窗等。人民日報擬發表一份內參供有關方面參考。
民以食為天,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以及三年前的“大頭娃娃”事件,暴露了我們食品安全問題的“冰山一角”,這些都是來自食品添加劑帶來的問題,一二十年前誰也沒有對食品添加劑產生過懷疑,如今成為食品安全一大害。轉基因食品果真如宣傳的那樣萬無一失嗎?誰也不敢保證。但轉基因食品公開進軍市場之前,是否給消費者一個明白的提示呢?按照有關規定標注轉基因產品總不能算過分的要求吧?
作為一個在農村當過四年農民、現從事農業科研研究的我來說,國家做出這個表態的決策機制和目前國內農業研究的發展現狀讓我感到很無奈。我只能繼續忍受寂寞繼續完善我的研究,解決當前農業發展中根本矛盾(生態環境、經濟效益、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希望十年后再看吧!
對于農業發展的思路,我覺得您的觀點是正路,只可惜您的聲音在一片嘈雜中顯得太微弱了,請蔣老師加油吧,真理總有綻放的一天!
看到他的信,重又勾起我對轉基因問題的思考。我對guangfachun網友答復如下:
第一,當前解決糧食安全最大的問題還是在農民這里,是常規技術問題,而不是高新技術問題。向全國近7億噸秸稈中要“大糧食”,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上是有利可圖的。我們的技術不是轉一兩個基因,而是轉入多個物種于農業生態系統。
第二,轉基因只能使得專利擁有人和企業發財,農民是不會得到太多好處的,印度農民的例子就是明證。
第三,為了回答生態學的做法能夠解決糧食安全問題,農村能源問題,以及農民增收問題,我們在山東自籌經費進行了試驗,我們需要做給農民看,帶動他們進行新農業革命。新農業革命是中國人的原始創新。
第四,轉基因作為高技術研究儲備是可以的,但要考慮有多少是我們自己的原始創新,向敏感的食物鏈中轉基因,必須要考慮其潛在的風險。這次通過政府支持,支持的聲音占據90%以上的力量,是不正常的。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兩個方面,都有對立面,對立統一,一邊倒是很危險的。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技術是不存在的。對于誰也不能拿出有利證據轉基因存在風險的觀點,應謹慎行動,而不能冒人類健康之風險。
第五,為了大力宣傳我們的理念,10月份我們策劃了一次記者專家現場考察。初步答應采訪的媒體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光明日報、科學時報、第一財經日報、中國環境報、南方周末、南風窗等。人民日報擬發表一份內參供有關方面參考。
民以食為天,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以及三年前的“大頭娃娃”事件,暴露了我們食品安全問題的“冰山一角”,這些都是來自食品添加劑帶來的問題,一二十年前誰也沒有對食品添加劑產生過懷疑,如今成為食品安全一大害。轉基因食品果真如宣傳的那樣萬無一失嗎?誰也不敢保證。但轉基因食品公開進軍市場之前,是否給消費者一個明白的提示呢?按照有關規定標注轉基因產品總不能算過分的要求吧?
上述與網友的對話是發生在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安全證書“低調頒布”之前的一年,在當時的對話中,筆者并沒有想到轉基因作物安全證書批準來得這么快,引起了這么大的爭議,留下這么多的疑惑。
套用新華社記者云杉的話來介紹我的文章:“轉基因作物,真得想愛并不容易。”針對這次轉基因爭辯結果,只有歷史才能做出回答。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