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時代背景下,一些實力較強的學校,比如清華、北大,會依靠自身的技術力量,以學校的名義興辦企業,比如清華同方、北大方正,在教學實踐的同時,實現經濟的創收。誠然,校辦企業搞得好,可以為學校 和 老師、學生帶來好處,也可為國家上繳一定的稅收。既然有利可圖,一些實力較弱的學校,也紛紛效仿之,依據自身的技術力量,以學校的名義努力興辦企業。既然學校的實力相差較大,校辦企業多了就難免出現良莠不齊、劣多優少的局面。畢竟中國只有那么一兩個清華、北大。
校辦企業的特點是:一、嚴重依賴于學校的技術力量和人力、物力,缺乏獨立自主的經營權。校辦企業的員工大都是學校的領導干部、老師和學生,校辦企業的辦公場所也大多是學校的辦公樓。二、資金不足,規模小。校辦企業的基礎薄弱,學校經費緊張,對企業投入較少。而企業創收時,則必須為學校提供一部分教育經費,剩下部分才能留為己用。三、人才不夠專業。經營決策管理層大多是學校的領導干部,員工大多是學校的老師、學生,具有兼職的性質。四、校辦企業是學習型企業,因為老師習慣了教導人。
校辦企業的特點,決定了她必然會存在諸多不足,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國企所有的問題她都有了,國企沒有的問題她也有。
一、由于校辦企業缺乏獨立自主經營權,受著諸多“婆婆”式主管部門有意無意的管制,幾乎100%的人治。向校企伸出的手多了,就難免出現一些專門“揩油”的咸豬手,對校企層層盤剝,竭澤而漁。這樣學校就容易滋生腐敗,原本一心教書育人的老師和中層干部,很可能變得只一心為利,還哪有心思教學?他們會忙著疏通關系,賄賂學校的領導,以保證自己在校企的職位和利益。否則,學校隨時可以更換領導班子來管理企業。校辦企業容易淪為學校的小金庫,由學校各方瓜分利益,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有些領導,甚至在校企隨意安插自己的親信,將校辦企業變成自己的私人家族企業。
二、由于校辦企業規模小、基礎薄弱,一部分經營效益還得作為學校的教育經費。這樣自身資金不足,難以發展,更難顧及企業部分員工的利益,也難為國家上繳多少稅收,有些稅收甚至還免了。人才的不專業,老師身兼數職,既要教書育人,又要管理企業,容易顧此失彼,使企業管理混亂,毫無規章制度可言。還有他們在學校信息閉塞,對社會市場行情了解不夠,無法及時把握時機、做出相應的經營方向和策略變化。這樣就會使校辦企業容易虧損,負擔沉重,反而成為學校的包袱。校辦企業占用了一定的教學資源,老師又不務正業,一些二三流的學校本來辦學實力不強,這樣就更弱了。校辦企業虧多利少,有可能拖跨學校,也有可能被學校拖跨。
三、員工的待遇差距較大,地位懸殊。這是因為有一部分員工是學校的老師、領導干部,他們有著天然的受人尊敬、高高在上的地位,必須受到優待。部分員工是外聘人員,跟老師當然沒得比,待遇就差很多了。還有部分員工是學生在做兼職,勤工儉學,待遇就更低了,是天然的廉價勞動力。 那些 老師和領導干部,不僅拿著學校和企業的雙份工資,大多還擁有企業的股份,他們都是校企的股東老板,年底還有分紅。而普通員工上面的頭就多了,不僅收入甚微,辦事難度也加大了。于是校企的員工就會出現兩極分化,貧富差距較大。校辦企業創造了典型的貧富差距,這在社會主義,倒是所料不及的。
四、由于是學習型企業,員工對老師們必恭必敬,接受他們的培訓。這樣,有些校企的老師,由于企業性質比較特別,他們就不是在給員工培訓,而是在給員工洗腦,灌輸消極的思想,使員工蒙蔽受騙。這其實就是傳銷式的校辦企業,應該給予嚴厲打擊。非法傳銷在中國泛濫成災,比如廣西一省就完全成為傳銷的窩點。因此,校辦企業淪為傳銷組織是容易的事情,而學校里的老師和領導干部成為傳銷頭目也很容易,這是需要警惕的!
五、校辦企業對研究生的危害,是研究生教育之殤。
研究生是一群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學歷比較高,能力也比較強,從事的是科研活動,不用天天上課。在一些高校,有的導師,是校辦企業的老板,更喜歡研究生為他們多干項目,而不是一心搞科研。研究生是校辦企業最好的天然廉價勞動力,校辦企業對他們的危害最大。
如果研究生的導師既是 高校的 博士教授,又是校企的老板。這就難免,學生在做研究的同時,許多時間自愿或不自愿的為導師打工。也許這樣可以鍛煉研究生的能力,同時也可以為他們掙一點點的生活費。只是他們研究課題的時間大大縮短了,那就很難研究出好的成果,甚至還難顧及談戀愛等其他私人事情了。須知研究生大多是大齡青年,個個急著找對象成家呢。另外,本來研究生可以擠一些時間來考考證件,充實自己,為自己將來工作多加籌碼。現在為了幫導師干活,只好什么證都顧不上了,虧大了。自從校辦企業出現之后,研究生就有了另一個名副其實的稱謂——民工研究生。
關鍵的是,高校里的導 師既是 博士教授又是校企老板,這將對學生影響終生。使得在客觀上,甚至可以說在法律上,導師擁有了對學生的絕對生殺大權。因為企業的老板在同一個圈子里,大都互相認識,互通聲氣。老板型導師一般在學術上小有名氣,在行業里會有更多的人買他們的帳。如果研究生和導師的關系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裂痕,甚至直接從校企出來,那老板型的導師就可以在其他企業面前打一個招呼,使得研究生找工作四處碰壁。于是研究生不得不屈從他的“老板導師”,聽從安排,只能去一些對導師的企業不構成威脅、不太如意的單位。另外,也極有可能成為導師在行業里布置勢力范圍的棋子。這樣自主擇業變成了導師分配制,研究生淪為導師的傀儡,人才受到極大的扭曲。讀書算是讀出禍害來了,這也恐怕在中國的就業過程中,是一個非常典型和荒誕的現象。
我覺得中國的校辦企業已經走到了一個瓶頸,出路在何方?無論如何改制,都不如人意。當年“計劃生育”沒有做好,現在要“殺”掉它恐怕還得出“喪葬費”,替它償還債務。校辦企業應該及早的脫離學校,使得學校和企業分開,這樣對學校、對企業、對國家和社會都好。使得校企不再荼毒高校教育,也不會給國家增添負擔。
一、校企分開,老 師就是 老師,師有師德,不再那么不務正業,專門教書育人,搞科學研究。若想多掙錢,可以去當外邊企業的高級顧問。學生就是學生,一心讀書學習,增長知識技能。若想多點鍛煉和實踐,可以到外面的企業去實習,更加系統規范。這樣老師和學生、老板和員工的關系就不會混淆,不會無所適從。還學校一個朗朗乾坤!
二、校企分開,大大削弱導師的權力,學生就不會淪為廉價勞動力,不用屈從于他的“老板導師”,真正實現自主擇業,而不是導師分配制。而導師也有更多的時間來栽培學生,而不是整天忙于接工程。這樣對學生才公平,在客觀上利益得以保護。也才真正對得起黨和國家!
三、校企分開,使得學校不會被社會的歪風邪氣所沾染,師生關系簡單,不那么功利化,感情會更加融洽。正直善良的人,會得到更多的保護。導師還會樂意幫學生解決就業問題,學生沒有掙夠四千萬也可以高高興興的回來見導師。
四、校企分開,會使學校和企業更加健康的運轉和成長,利國利民。
中國的高校教育改革應該從哪里做起?就應該從學校和企業分開獨立做起。
(許多高校,研究生的導師有的既是 高校的 博士教授,又是校企的老板。校辦企業對研究生的危害,至于您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參考文獻:
1、《對校辦企業真正走向市場的思考》,晏娜,武漢交通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6,03。
2、《高校校辦企業,路在何方?》,李楊,新華網。
3、《校辦企業問題成堆》,原春琳,金羊網。
4、《校園與現代企業制度的沖突:校辦企業不改不行了》,中國青年報,新浪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