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意外亂彈到“變心板”
——源自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龍門口村尊老消息的聯想
馬望野
===================================================
下面是一篇讀來讓我唏噓不已的文字,不信,您也來讀一讀;
++++++++++++++++++++++++++++++++++++++++++++
山村老年人三餐免費吃
大力發展村中經濟資金收益“反哺”村民———
++++++++++++++++++++++++++++++++++++++++++++
本報訊記者昨日了解到,門頭溝區齋堂鎮龍門口村的老人因為村里新建了免費食堂,過上了“飯來張口”的幸福生活。
昨日上午11點15分,寂靜的龍門口村突然熱鬧起來,老年人走出家門,互相招呼著“吃飯去嘍”,向村委會前的一條小巷匯集。位于小巷里的一座磚混結構的屋里已是菜香滿鼻,紅燒肉、扁豆燉肉、拌涼粉、拌豇豆外加雞蛋西紅柿湯,樣樣都冒著熱氣。
據悉,龍門口村的這個食堂,對本村55歲以上女性、60歲以上男性一日三餐全部免費,甚至十一、春節等節日都不休,照常服務。資金全部從村里影視基地、種植等收益中支出。從3月份成立至今,“除了家里來客人,我們一天三頓飯都在這里解決。”老人們說。當記者問起天天吃食堂不膩嗎時,老人們都笑了,“不膩不膩,現在食堂每頓都換著花樣做,每頓都是新做的,特好吃!”
龍門口村的老人們從村經濟里得到的“免費”還有更多,包括每人每年5000元且以每年500元的速度遞增的生活補貼;每戶免費建造45平方米的新房;每戶免費配置液晶電視、空調、冰箱等五大件;每年500元的電費補助;免費上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等。“這一年到頭,我倆的養老生活根本不用花錢,剩下的都貼補孫子、孫女們了。”吃飯的老人王俊清算著賬,“周圍村子里的人現在看著我們都‘眼紅’,都想把戶口落進我們村!”而回憶起以前的生活,王俊清的老伴高淑云說,食堂之前就是個亂石崗,村里連個廁所都沒有,過年也沒錢買肉吃。村里的老支書干了20多年,臨近退休卻找不到一個接任者。“因為太窮了,誰也不愿意接這個爛攤子唄!”
據悉,現任村書記韓增會是在賬面上僅有86塊錢、外債6萬多元的情況下,自掏30萬元,與村民立下了這樣的軍令狀:要讓全村父老鄉親實現“從白開水喝上葷湯子,從葷湯子吃上肉星子,從肉星子到大口大口吃肉”。幾年來,大力發展了村集體經濟,并將集體經濟所得“反哺”村民,讓村里人過上了外人羨慕的生活。“現在村民吃上肉已經不是問題,我們接下來要考慮如何讓老人們吃得健康、活得健康!”韓書記說。
(《北京青年報》2011/08/29 ■撰文/解 麗:《山村老年人 三餐免費吃》 ■攝影/王赤忠)
這篇文章為什么會讓在下特高興呢?并不是因為自己也是老年人,知道老年人受到優待就來了勁。而是想到了下面幾層意思:
一,即將走到了人生末路的老年人,竟然進入了溫飽不虞的境地,真是好極了!一般說來,在這段歲月,拼搏了大半生的老人們,已經心疲力竭,力不從心,更何況有的是疾病纏身,鰥寡孤獨,不能不依靠后來人和遠房親戚以至鄰居隔壁的幫助和照顧了。如果自家孩子和親友們有能耐,有愛心,那當然不會發生什么問題。要不是這樣,后果就不堪設想。先不說別的,能夠“吃得健康、活得健康”,對于弱勢群體,特別是無依無靠的老年人來說,那就是一件天大的事情。現在村里給解決了問題,老人們說不出的那個高興,小輩們也說不出的那個高興啊!不僅如此,“老人們從村經濟里得到的‘免費’還有更多,包括每人每年5000元且以每年500元的速度遞增的生活補貼;每戶免費建造45平方米的新房;每戶免費配置液晶電視、空調、冰箱等五大件;每年500元的電費補助;免費上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等。‘這一年到頭,我倆的養老生活根本不用花錢,剩下的都貼補孫子、孫女們了。’吃飯的老人王俊清算著賬,‘周圍村子里的人現在看著我們都“眼紅”,都想把戶口落進我們村!’”一個人,生老病死,是誰也難以抗拒的自然規律。到了該走的時候就輕松地走掉好了,如此這般,多愜意啊,鄉親們已經給去了后顧之憂嘛!
二,老人們能夠得到這種待遇,并不是躺在國家身上得來的。那是靠自家村里集體努力掙來的。這里有記者的報道為證:“資金全部從村里影視基地、種植等收益中支出。”“現任村書記韓增會是在賬面上僅有86塊錢、外債6萬多元的情況下,自掏30萬元,與村民立下了這樣的軍令狀:要讓全村父老鄉親實現‘從白開水喝上葷湯子,從葷湯子吃上肉星子,從肉星子到大口大口吃肉’。幾年來,大力發展了村集體經濟,并將集體經濟所得‘反哺’村民,讓村里人過上了外人羨慕的生活。”當然,村里的集體經濟能有如此長足甚至是輝煌的的發展,是和黨的共同富裕政策分不開的,也和當地黨組織的努力奮斗落實分不開的。我們的感激和稱贊。應該首先獻給他們。
三,看來,村書記韓增會生來是個忠誠老實人,走的是條光明正大路。他和他的同志們,心坎里裝的是“全村父老鄉親”;他們頭腦里想的是“大力發展了村集體經濟,并將集體經濟所得‘反哺’村民”。在下多次在不同的媒體宣傳上,以至研究單位的學術成果中,看到和聽到一種主意:要努力培養中產階層,理由是,他們在經濟上富裕起來之后,就不愿意在政治上發生動亂,社會便能夠穩定了。據說那振振有詞的論點,乃因為全世界發達國家都是這樣走過來的。這種想法,乍看起來,好象也是來自良好的愿望,而且還似乎不無道理。我也曾考慮過,中產階層多了,那就是脫貧的人多了;中產階層越多,脫貧的人就越多,這當然是再好不過的好事了。可是一轉念,那些短期內或長期里脫不了貧的兄弟姐妹、父老鄉親,依然要咬牙苦熬、吃力掙扎,那日子有多難過啊?我們為什么不能首先從脫貧開始去改變世界呢?脫貧的人漸漸多了,那不就是中產階層也慢慢多了;脫貧的人越多,中產階層就越多。這不也是一條路子么?不能脫貧的人,最愿意改變自己不能脫貧的困境了;他們要求脫貧的積極性,比任何一個階層的人都大;組織和支援他們發揮這種積極性,難道就不能讓他們脫貧啊?我們不是聽說過,大概是五十多年前,有個三條驢腿發家的故事么?三家沒有人待見、沒有人幫手的貧困戶,聯合起來共同勞動互助生產,結果收成比任何一家都好。最后吸引了全村的鄉親共同合作,組織起來改變了家鄉的面貌。如果希望社會穩定,為什么不可以走一走這條路呢?您就不擔心不能脫貧的人,可能會影響社會的穩定么?他們的人數更多,他們的要求更迫切啊!萬一他們不愿意久居人下強烈要求向上流動流動,那么社會能長久穩定嗎?想問題,做工作,為何不看焦點,不抓要害,不從源頭開始?就像門頭溝區齋堂鎮龍門口村的那些共產黨黨員那樣,首先把立足點和出發點端正、站穩呢!
四,這是題外話了,也請恕鄙人還要嘮叨兩句。
先說一件自己經歷過的事。那是三年困難時期,油料很少,公交車也很少,上班,除了騎自行車,只能靠公交車了。公交車上的那個擠啊,就像相聲演員姜昆在他的段子里說的,人都壓縮成“相片”了。所以,有的人要是腳沒邁上公交車的踏板,總要對前面的人叫喚,往上擠啊!可是只要自己的腳一邁上公交車的踏板,嘴里的聲音就變了腔調,對著后面的人叫喚,你別擠了!后來這個邁上車時的踏板,便被戲稱為“變心板”。那知識版權,好象也應該屬于說相聲的姜昆同志吧?
再說一件自己聽說過的事。那是我上高小的時候,一次上同學家去玩。他家是當地的一個地主(這是后來的稱呼,其時的稱呼是財主)宅院,高墻炮樓,煞是威風。不懂事的孩子們,問起原由,老太爺很開明,耐心地給我們這些小家伙講起“古”(方言:故事)來:老早年間,記不清是哪個朝代了。有一次,收成不好,鬧饑荒,窮人家沒了吃的,就來“吃大戶”。反正是鄉里鄉親的,吃完走開就算了了。可要是遇上外地前來的逃難的一幫幫流民,找不到吃的,屋里的東西一搶而空,不把你家燒了就算萬幸。所以,老輩子就把院子修筑成這樣了。當時在下年紀還小,聽過了就過去了。后來進了初中上歷史課,知道黃巾起于“五斗米道”,李闖王聚眾的口號是“迎闖王,不納糧”,才開始明白了一點世事,也就是知道了農民暴動的原因所在。再后來長大了離家參加解放軍也與此不無干系就是了。
年老多思,夜深夢雜。我估摸,世事無常,變化莫測,把這些古董擺在這里,對未來的后生崽也不一定沒有參考價值吧!
(2011/08/3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