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yè)土地私有化改造的方向或已確立
若干年后,當我們回首2011年初秋,一定會發(fā)現(xiàn),對于中國農業(yè)的改革,2011年8月,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梳理8月份以來的高層動向和輿論動態(tài),可以做出一個明確的判斷:關于農業(yè)問題尤其是農業(yè)土地制度的問題,改革的準備階段已經結束,正在進入實質性的實施階段。
密集的高層動態(tài)
這是頗有滋味的一周。先是胡總書記8月23日下午做了一個講話,他在中央政治局關于土地管理制度的集體學習會上強調“中國需要進一步完善符合國情的土地管理制度,堅持各類建設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較少的土地資源消耗支撐更大規(guī)模的經濟增長。”3天以后的8月27日晚上,溫家寶總理在張北縣主持召開了農業(yè)、農村工作座談會,會上特別講了保持糧食和農業(yè)穩(wěn)定發(fā)展,對穩(wěn)定物價、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此間的幾天,媒體上相關聲音雖然算不上密集,但份量很重。8月24日,一大批農業(yè)專家,包括清華大學的蔡繼明、復旦大學孫立堅、同濟大學的謝岳、南京大學的宋頌興等四教授通過媒體進一步鼓吹“讓老百姓個人自由支配土地”(《國際金融報》)。8月25日,美國托列多大學商學院經濟學教授、亞洲研究所所長張欣通過媒體表示,中國政府必須考慮對現(xiàn)行《土地管理法》作出修訂,開放土地市場、從根本上改革土地所有權架構,明確建議“把土地私有化,然后土地要有市場價格。”(美國之音中文網)
一篇奇特的文章
理論界很快就有聲音了。8月29日中午,黨中央機關權威理論刊物《求是》雜志網站頭條赫然掛出一篇重磅文章《改革中國農業(yè)土地制度刻不容緩》,(網上搜索首發(fā)于三農中國8月25日頭條)。此文首次提出了一個“兩乏”的概念,即“農村后繼乏人,農業(yè)后繼乏力”,在分析了中國農業(yè)面臨的六大困境后,認為“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必須斷然進行改革”,明確提出要通過農戶參股、村社合作、引入社會資本三種方式進行土地的集中和再分配,并且重點反駁了關于“土地壟斷、糧食安全、社會動蕩”的三個“偽命題”。這篇萬言長文的奇怪之處在于,雖然是以學術探討的面貌出現(xiàn),但統(tǒng)籌到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來分析問題,采用嚴謹的設問和回答的方式行文,而且?guī)в忻黠@的政策導向性的號召。可見,這顯然不是一篇簡單的論文,而是一篇事關中國未來改革走向,代表中央發(fā)聲的立論性文章。
《改革》一文署名“胥祥忠、崔石磊”,而在所有主張農村土地改革的專家學者中,甚至在整個經濟學界,這是兩個完全陌生的名字。這不能不讓人聯(lián)想到當年寫作《東方風來滿眼春》的“皇甫平”和今日的“任仲平、“鄭青原”,實際上從此文的文字特點中也能夠看到“二平一原”的痕跡。中央在重大決策出臺前,以化名發(fā)表輿論引導性的文章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但這次為什么要署兩個新名字,不得而知,不過從語音聯(lián)想,“祥忠”或許是在強調這種改革能夠造成社會的祥和、和諧,以及對于國家、對于歷史的“忠”,而“石磊”無非是要表明一種鐵石心腸,頂住壓力毫不動搖的決心,看來中央是鐵了心要沿著這條路改下去的!
沒必要再爭論了
《求是》的文章與其說是改革的信號,倒不如說是一個實施綱領。短短一周的時間,從高層講話到專家呼吁再到署名文章的理論準備,一氣呵成決非偶然。下一步的動向是很明確的,看來,中國農村就要“因地制宜、梯次推進、走土地集約化之路”了,像工業(yè)化改造那樣按照先“唱衰”、繼而賣掉,最終實現(xiàn)“私有化改造”的模式,在農村也如法炮制,徹底挖掉公有制的基礎,股份化、流轉化、私有化、買辦化,將中國干凈徹底地帶回土地革命前的狀態(tài)。
我所擔心的是,資本買下土地后,能給中國農民帶來什么!不僅如此,象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一旦農業(yè)的命脈掌握在大地主大資本家的手里,后果將會是什么?!
十年來,農村土地的“私有化”,曾經是一個太過爭議的話題。現(xiàn)在看,塵埃落定,也就沒有必要再爭論什么了。看來,在中國工業(yè)基本被大資本家綁架的背景下,中國農業(yè)也必然要被大地主綁架,這是宿命,是中國農業(yè)的不幸。
但愿我的擔心僅僅是杞人憂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