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入為出”看美債
當初次貸危機后,主流學者忙于安撫社會,稱不會引發金融危機。而今美債危機沖擊著全球經濟,又有學者安撫道:
“美債危機不會引致全球經濟再次重演2008年那樣大的危機,目前的危機主要來自于政府的債務支付問題,而2008年的危機則發源于金融體系融資功能的喪失和支付鏈條的斷裂,兩者存在本質區別。相信只要各國政府在處理債務問題上應對正確,全球經濟復蘇進程雖然可能會放緩,但不會出現二次探底的情況。”(«美債危機余波未了美元地位質疑 亞洲經濟受沖擊» 人民日報 2011年08月10日)
但愿學者的預言是可信的,世界可以照常運行,老百姓可以照常打工、資本家可以照常賺錢、發展中國家可以照常輸出勞力與資源、美歐日可以照常靠印票子獲得財富。而所謂“應對正確”無疑是戒除對債務擴張的依賴。所以8月6日新華發表一篇評論,抨擊西方“借債成癮”,要求他們學會“量入為出”。
從“入”的視角看,財政收入的主體是稅收。在主流經濟體中,無論生產稅還是收入稅,稅收的大頭都來自資本家而非社會公眾。而資本家的納稅能力歸根結底源自資本盈利能力。提升稅率使資本盈利空間收縮,導致投資意愿下降,政府所得總稅收未必能增加。可見稅率問題其實是個極值問題:選擇什么樣的稅率,能使政府總稅收最大。這個問題不是靠數學家求解,而是在政商博弈的歷史過程中逐漸逼近。美國當前稅率經兩百年探索逐漸形成,已接近“最優”,靠調整稅率不可能明顯而持續地提高財政收入。
從“出”的視角看,最主要的是兩個方向:軍費支出和社會保障。美國在全世界的軍事存在,是美元霸主地位的支柱,萬萬動搖不得。所以美國一面高喊普世價值,一面不斷發動戰爭。而社會保障支出則是維持其社會內部穩定的支柱。資本利潤極大化機制在制造極少數“成功人士”的同時,使社會的絕大多數人口淪為“失敗者”,社會保障支出的作用在于保障他們的基本生存,以免其走投無路,挺而走險。削減這項支出,英國騷亂就是前車之鑒。
顯然,不是西方國家的政客們不知道量入為出的古訓,而是現實的經濟機制使之不可能。以“(收入−支出)/收入”來表征財政收支平衡,美國統計數據告訴我們,其歷史大趨勢是持續下行,近入上個世紀70年代后,已陷入收不抵支的境地。雖然克林頓政府時期靠網絡泡沫獲得過幾年的財政盈余,但泡沫的破滅使美國更深地陷入財政赤字。后來的房地產泡沫甚至還沒能導致財政盈余就破滅了,財政赤字以更猛烈的態勢擴大,直至引發美國的主權債務危機。
主流學者稱美債危機與2008年的金融危機“存在本質區別”,不知他們心中的“本質”為何?歷史數據和經濟邏輯則告訴我們,在主流經濟體中,政府不可能“量入為出”,債務一定會持續積累,不可能受制于任何上限。或者被債務壓垮,或者向外轉移危機,此外別無它途。作為理性經濟人,他們會如何選擇,了無疑問。
在此背景下,中國或者選擇貼上去“與國際接軌”;或者遵循老祖宗的遺訓“君子不立危墻之下”。到底走哪條路,且拭目以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