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妨先看幾條相關時訊,然后再繼續討論。
【1】倫敦騷亂事件引深層思考 英民眾價值觀受到重創
據人民網-人民日報2011年08月09日報道,8月7日夜間,英國倫敦打砸搶燒騷亂事件蔓延至城北的恩菲爾德區、沃爾瑟姆斯托區,以及城南的布里克斯頓區。此外,倫敦市中心的牛津街商業區也有部分路段出現打砸搶燒犯罪行為。8月本是歐洲的休假季節,是放松和享受的時刻。對經濟低迷、處處緊縮的英國民眾來說,他們特別期盼能度過一個安寧的暑期。然而,一場猝不及防的暴力沖突,徹底打破了所有人心中的一點僥幸希望。
此次騷亂的起因是警方4日在倫敦城北的托特納姆區開槍打死了29歲的黑人馬克·達根,據稱死者當時參加了和平示威。達根被射殺當夜就引發了暴力沖突,但英國副首相克萊格8日稱,騷亂與達根被槍殺事件毫無關聯,克萊格譴責上街搶掠者是“趁火打劫”。據當地媒體報道,在達根被槍殺后,當地民眾便開始和平抗議,當時就不斷有人利用微博網站“推特”發布信息,抱怨警方的失職之處,號召民眾加入街頭抗議行動。騷亂爆發后,有人在不斷“推特”即時動態,招呼民眾到現場助力。
據西方媒體報道,臉譜、推特等社交網站對此次騷亂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從前年的伊朗騷亂到今年年初的西亞北非政局動蕩,這類社交網站的煽動作用越來越大。西方一直表示支持網絡自由,反對他國政府對此類網站進行管制,現在可以說是有苦難言。
托特納姆當地居民認為,在出現抗議活動后,警方沒有與當地青年進行良好溝通,所以導致民眾不滿和流言傳播。據說,一開始聚集在警察局外的人群只是和平示威,要求伸張正義。但后來有謠言傳開,說警方與參與示威的一名十幾歲女孩發生了沖突,這立即激怒了本來就對警察不滿的示威者,導致事態升級。有當地民眾指出,這場騷亂的大火,燒毀了英國的社區體系及民眾的價值觀體系,其嚴重程度遠不止幾輛汽車和幾間店鋪。
【2】最幼齒“暴民”只有7歲!
據金羊網-新快報2011年08月09日報道,發生在6日晚至7日凌晨的倫敦北部托特納姆地區的騷亂逐漸平息后,7日晚間倫敦多個地區發生襲警、搶劫、縱火等案件,警方已逮捕100多名肇事者,并譴責那些犯罪行為的“盲目模仿者”。
據悉,這是近年來倫敦發生的最為嚴重的暴力事件。和平抗議最后演變成一場騷亂,現在倫敦奧運倒計時已經進入一周年,對于倫敦人來說,安保工作是不是可靠,是不是能讓倫敦人或者來倫敦旅游的人們感到安全,成為大家比較關注的話題。金融危機以來,英國經濟一直面臨著高失業、高通脹和低增長的大背景,加上這次警方的處理不當和對不同族裔之間的偏見,使得社會矛盾被引爆,騷亂事件發生后,當地居民表示,失業率高企、政府削減公共服務開支,加上當地人對警察的怨恨,才導致了此次“厚積”已久的“騷亂”終于“爆發”。
很多人表示,民眾對經濟不景氣的局面積怨已久,政府為了維持財政預算,又大幅削減開支,聯盟黨政府的成本削減措施已讓很多民眾怨憤,警方又不公平對待少數種族,更是火上澆油。一位當地人直言不諱地說:“這里是猶太區,這里是貧民窟,誰關心我們?警察會無緣無故不準我到處走動,我們沒有工作,還要減少福利,根本沒人理我們。這里到處不公平,我們受夠了!”
美國《赫芬頓郵報》也表示,此次英國的和平示威事件之所以升級為暴力事件,是警方不作為,未能控制局勢,而4日晚警方射殺29歲青年馬克·杜干的做法是導火索,也是英國警方濫用暴力的證據。
最幼齒“暴民”只有7歲!據了解,倫敦此次騷亂的發起者主要是青少年,最小的可能只有7歲!46歲的目擊者戴維·艾金桑亞說:“我看到一名戴著面具,大約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在路上到處趴趴走。”青少年挑起暴力與騷亂,是英國社會教育倫理面臨的挑戰還是安全問題的積累與爆發?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英國問題專家楊芳表示,二者兼而有之。她說:“從教育社會倫理方面來說,就是英國長期以來存在著一個青少年的問題。在英國,十幾歲青少年的管理,長期以來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犯罪率一直比較高,這是一種對整個社會的困擾。”
【3】英騷亂示威者:這是工人階級起義 要重新分配財富
據中新網2011年8月9日電 據外電報道,倫敦6日晚爆發的大規模騷亂到9日已經蔓延到其他3個主要城市。這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英國所發生最嚴重的騷亂事件。倫敦8日進入第三個騷亂之夜,一些大樓、汽車與垃圾堆被縱火,商店遭到劫掠。暴徒向警方投擲瓶子與焰火。由于擔心暴力與搶掠,倫敦全市不少商店早早關門謝客。位于倫敦北部的伯明翰數十人攻擊該市主要商業區的商店。在利物浦與布里斯托爾等地,暴徒與警方爆發沖突。伯明翰警方證實,市中心的商店遭到搶掠,警方已經逮捕35人。布里斯托爾約有150名暴徒大肆劫掠,警方敦促居民不要進入市中心。
一位自稱為無政府主義者的28歲青年菲利普說:“這是工人階級的起義,我們要重新分配財富。”他說,人們對警方的不信任,是引發騷亂的重要催化劑。
警方9日稱,倫敦至少5個地點爆發新一輪暴力事件。很多社區都能看到暴徒肆意破壞商業街設施或闖進大樓。倫敦警方指揮官瓊斯證實,已有239人被捕,45人因攻擊罪遭到起訴。倫敦警方代理長官哥德溫表示,為應付騷亂,警方在倫敦全市增派了1700名警察。英國首相卡梅倫中斷在意大利的假期,提前回國處理倫敦騷亂。
【4】網聞博評:誰來給美英兩國上“普世文明課”?
從2007年的次貸危機,發展到今天的主權債務危機,這種事如果是發生在西方世界以外的國家,美國肯定會第一個跳出來,手捧市場經濟“普世價值”經典,高調訓導著該如何加快經濟改革與政治改革云云。不過話又說回來,美國人似乎本來就認為美國是世界上特殊的例外。故此,只有美國給世界布道的權力,而絕無他國給美國上課的道理,亦如當年“日不落帝國”的強權與專橫。
再來看英國的倫敦大騷亂。這樣的事如果是發生在中東北非或亞非拉其他國家,美國與英國肯定會在第一時間表達對“自由”、“人道”和“人權”的“嚴重關切”,并迅速聯絡其他盟友與“國際社會一道”發聲,甚至會鼓動聯合國通過決議,進行“譴責”或“制裁”。甚或,以世界主流媒體的強勢話語權大合唱,將諸如“專制獨裁”、“鎮壓民主”及“鎮壓異見人士”乃至“反人類罪”的大帽子,一個接一個地甩過去。而且,還不排除后續的跟進行動。
且不說此前發生在突尼斯、埃及、伊朗,以及利比亞等地的事,就說“藏獨”勢力在2008年中國奧運會前夕制造的那場騷亂,當時的美英法等國及西方主流媒體,表現得是多么的“義憤填膺”和“慷慨激烈”啊!
然而,對于此次英國發生的大騷亂,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政要,似乎都集體失語了。而西方的主流媒體,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人道”與“正義”,且差不多是在一邊倒地譴責“暴民”們的“暴行”了。
據說,“警方與參與示威的一名十幾歲女孩發生了沖突,這立即激怒了本來就對警察不滿的示威者,導致事態升級。”最幼齒“暴民”,竟然只有7歲!就連婦女和兒童都成了“暴民”,西方文明社會及主流媒體,難道不覺得有些荒謬嗎?難道不該有所反省嗎?
英騷亂示威者稱:“這是工人階級的起義,我們要重新分配財富。”這句話,大概才是反映民生疾苦和大眾心聲的真正“民意”。
少數人的富有,大多數人的貧困,這種貧富兩極分化的社會矛盾,是市場經濟體系運行的必然結果。以財政赤字和巨額債務支撐的“福利天堂”,注定是難以為繼。而“債務經濟”運營模式所導致的金融危機與通貨膨脹,直接打擊最重的又恰恰是被消減了“公共福利”的廣大中下層民眾。此前發生的挪威槍擊恐怖事件和法國巴黎大騷亂,與此次發生在英國的大騷亂,共同的社會經濟背景及“人禍”根源,亦皆在于此。
“這是工人階級的起義,我們要重新分配財富。”這是英國苦難民眾的吶喊,也是時代變革前夜的暴風雨聲。西方發達國家若真正關心人道,那就應首先關注自己家門口這群大眾的人道。若是真正主張民主,那就應首先傾聽社會大多數民眾的“民意”吧!
【5】到徹底告別市場經濟“普世價值”洋迷信的時候了
亦如網聞博報小社員在此前的《美債警訊:“百年罕見”的“多事之秋》、《美債警訊:“普世神話”的崩盤震撼》及《美債警訊:宋鴻兵指路“解放區”》等《日出西邊/風動中國》系列文章所述,回望來路,從“向錢看”爭先富,到接軌市場化私有化“國際慣例”,到形成出口導向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再到貧富兩極分化和“黃賭毒黑腐假”沉滓泛起的“道德滑坡”,直到現在的美債危機和“輸入性通脹”危機,我們辛辛苦苦做出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大蛋糕”,卻原來并不定吃也不定用。頂多,只算是給救美國救歐洲救世界作出了“負責任大國”的貢獻。
為何會這樣呢?難道我們不正是從“向錢看”開始,便把“GDP大蛋糕”和美元貨幣真當成了自己的財富嗎?可到頭來,自己真金白銀的物質財富,卻被“虛擬”給了西方富國,而自己僅僅只是落了一堆“看起來很美”的數字和不斷貶值縮水的紙鈔!現在,中國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和“輸入性通脹”危機,還看不到盡頭。與其說這是以“東莞模式”為代表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已走到了盡頭,倒不如說是“向錢看”的思維模式已經陷入絕境。拜物拜金,反而失財。自私自利,反倒自損自殘。
拜金拜富,就得學習世界上最富裕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接著1840年以來的“西學東漸”,西方資本買辦精英通過世界輿論大合唱,順著中國人“向錢看”爭先富的“求學”愿望,又循循善誘地給我們送來了“科技崇拜”、“市場崇拜”、“GDP崇拜”、“法治崇拜”及“普世價值崇拜”等一整套“西洋套餐”。這里面最核心的教義,還是市場化私有化“國際慣例”,簡稱“市場經濟”。
于是,在這個市場經濟的全球財富盛宴狂歡中,世界經濟繁榮景氣時,貧窮的中國人以血汗勞動供養美國和西方富國消費。而當經濟景氣低迷危機海嘯來臨時,遭受“血汗錢”縮水蒸發和“輸入性通脹”打擊最慘重的,還是貧窮的中國人。窮國供養富國,窮人供養富人,這究竟是哪門子的“國際慣例”和“普世價值”?
如今,愈演愈烈的美國債務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已經敲響了資本主義世界的末日鐘聲。英國發生的這場大騷亂,讓我們更進一步認清了市場經濟“普世價值”的殘酷與虛偽。現在,的確是到了我們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并徹底告別市場經濟“普世價值”洋迷信的時候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