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妨先看幾條相關時訊,然后再繼續討論。
【1】兩步走削減赤字2.5萬億 美國國會兩黨在最后一刻達成妥協
據中新網2011年8月1日電 據外電報道,當地時間31日晚,美國國會兩黨在最后一刻達成妥協,避免了債務違約打擊處境不佳的美國經濟。朝野兩黨通過談判協定,首先政府承諾未來十年削減約1萬億美元赤字,第二步是兩黨議員組成的國會特別委員會將于今年11月23日前制定方案,再至少削減赤字1.5萬億美元,而眾議院與參議院將于12月23日前就有關方案投票。若國會無法通過這一方案,那么將自動進入削減赤字的程序,同時債務上限也將再次被提高1.5萬億美元,但國會保留否決提高上限的權力。
【2】通脹憂慮已由低收入家庭向中等收入家庭擴散 一半居民采取節衣縮食
據中國新聞網2011年08月01日報道,上海市統計局日前發布的上海消費者信心調查顯示,今年二季度,上海消費者信心指數為107.7,比上季下降1.3點,比去年同期下降5.7點。從不同收入水平看,二季度,高收入家庭消費者信心指數為113.4,比上季下降0.1點;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家庭消費者信心指數分別為105.2和103.8,下降3.1點和1點。中等收入家庭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幅度較大,表明消費者對通脹的憂慮情緒已由低收入家庭向中等收入家庭擴散。
對整體經濟、就業狀況、家庭收入和生活質量信心下降是主因
影響消費者信心回落的主要因素從構成總指數的5個分類指數變動情況看,整體經濟、就業狀況、家庭收入和生活質量4類信心指數的下降是影響總指數回落的主要因素。對生活質量提高的信心跌至近三年來最低點。物價的持續、快速上漲,加重了消費者生活負擔,有近一半居民采取節衣縮食減少日常消費數量或換用廉價替代商品降低消費品質來應對物價上漲。這表明本輪物價上漲對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已造成較大影響,消費者對生活質量提高的信心不足。
購房意愿繼續減弱 購車意愿維持低位徘徊
在2011年新一輪房地產調控政策下,雖然房價得到一定程度抑制,但仍居高不下,市場觀望氣氛濃厚,消費者購房意愿繼續減弱。據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日前發布的上海消費者信心調查報告顯示,受成品油價持續上漲、私車額度拍賣價格攀高、用車成本不斷增加等影響,消費者購車信心回落。2010年四季度以來連續兩季下降,目前消費者購車意愿維持低位徘徊。
【3】“世界工廠”遇雙重打擊 “東莞模式”已走到盡頭?
據《新世紀》-財新網2011年08月01日報道,7月下旬,南方酷暑,具有“世界工廠”之稱的南方城鎮東莞,陽光普照。但對于生活在這里的商人和工廠老板而言卻如臨嚴冬。在金融危機的沖擊后,他們苦熬數年,前面仍不見曙光。
“寒冬難熬” 已經不是用一般意義上的經濟調整周期可以解釋
就在一兩個月內,兩家具有數千員工規模的廠商相繼倒閉。亦有更多不知名的小企業悄悄關停。由此引發東莞企業重現2008年“倒閉潮”的熱議。東莞官方這邊廂急于辟謠,稱不存在“倒閉潮”,那邊廂卻也難掩焦慮,稱現在“更困難”。“2008年金融危機,只是外部市場惡化。而如今,外部市場未見好轉,國內成本大幅提高,東莞面臨雙重打擊。”東莞一名官員對財新《新世紀》說。
東莞的產業形態,既是出口導向型,又以中小企業為主力軍,對外部環境變化最為敏感。對企業主而言,經營上起起伏伏已是常態。有人想著:“熬過了這段時間就好了。”不但要熬多久,他們心里無底。亦有人選擇撤離:“這已經不是用一般意義上的經濟調整周期可以解釋了,有其更深層次的原因,東莞到頭了。”
“兩頭在外”受制于人 陷入被動有苦難言
東莞是外向型經濟體,其產品三分之二以上都是銷往海外。理論上講,生產成本上漲,可以通過產品漲價的方式轉移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但在東莞這個“世界工廠”,企業卻是有苦難言。正是東莞傳統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模式,令他們面對外部環境時,陷入被動局面,并越陷越深。“東莞企業以來料加工型為主,兩頭在外,原材料掌握在外國人手里,漲不漲他們說了算;銷售市場也同樣掌握在外國人手里,降不降也是他們說了算。”上述電器行業外貿公司的老總顯得非常無奈。
一名在東莞經營十幾年的臺商也深有體會。他曾經是一家電子制造廠的股東之一,于去年底便賣掉了工廠的股權,轉戰深圳發展第三產業。“我們的利潤,從最初的30%,下降到15%,再降到5%甚至是零利潤,別說漲價了,幾乎產品每年都是在降價。”一種比較突出的觀點是:東莞模式已經到頭。持有這種看法的廠商不少。“不敢說東莞會就此沒落,但它的頂峰早已過去。”上述臺商指出。他選擇了撤離。他的說法是,“不賺錢的生意,可以做一段時間。但現在到了谷底,必須要止損。”據其透露,他認識的臺商約30%已撤離東莞,約有一半心里想著撤離。一名商業銀行東莞分行的職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過去東莞的塘廈是臺商的聚集地,“現在整個都撤出去了”。
但亦有不少企業認為東莞模式雖然艱難,但仍可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們原來那種方式,還是可以繼續維持和發展下去。”上述電器行業外貿公司的老總說。為了掙扎圖存,他采取的做法是減衣縮食。
產業升級轉型“不是由中國說了算”
事實上,多年前東莞官方和企業主都已經將產業轉型提上日程,企圖避免目前這種困局。提出的思路,或轉內銷,或做品牌,或做研發,方向明確,也用心良苦。資料顯示,1998年前,東莞的GDP和廣東省的南海、順德、中山相當,而2010年,東莞的GDP幾乎相當于三個地方的總和。而現在,作為農村城市化典范的東莞,加工業發展的高峰期已經過去,依靠外單拉動發展的時期已經過去。但在實踐中,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轉型都面臨重重困境。
來自企業界的反饋更為直接:“轉型不了,沒人才與資金呀。原材料與核心技術都控制在歐美手中,不是由中國說了算的。轉型不過是專家理論,需要50年。”一名受訪者不客氣地說。
【4】網聞博評:金融資本的“虛擬經濟”,是對勞動創造成果的“乾坤大挪移”
人的勞動創造了物質財富,包括金錢貨幣本身也是人的創造,而絕不是金錢貨幣創造人及物質財富,這是一個基本的社會經濟常識。但人們在“原始拜物教”的意識思維驅使下,卻很容易把作為物質財富交換工具的金錢貨幣,視作物質財富的化身。久而久之,“原始拜物教”便進化升級為“拜金主義”和“貨幣崇拜”。而在所謂信息高科技的市場經濟全球一體化時代,這種“拜金主義”和“貨幣崇拜”,就直接被接軌成“美元崇拜”了。
所謂從傳統實體經濟到現代金融經濟,再到“世界虛擬經濟”的時代跨越,就是這樣一步步完成的。而美國所引領的西方資本主義“負債經營”先進模式,便是當今“世界虛擬經濟”的最高境界。所謂的美債危機和歐債危機及日債危機等,也都是“世界虛擬經濟”游戲巔峰上玩出的“焰火”。雖然是“負債經營”,但卻能實實在在地坐享超前消費的富裕奢侈,這才是“世界虛擬經濟”的“絕技專利”。可見,“虛擬經濟”并不“虛擬”。那么這個“世界虛擬經濟”的財富盛宴,又是怎樣“無中生有”的呢?
根據能量守恒與“物質不滅”定律,我們就很容易發現,西方發達國家“虛擬經濟”的“無中生有”,必然來自于世界貧窮國家的“由有變無”。所謂市場經濟的公平公正,僅僅只是以“無形之手”進行世界產業鏈的生產地與消費地分工和市場資源要素的全球流動配置,最終“等量等價等值”地完成了這種財富的物權轉換與跨國轉移。美債危機引發中國人對外儲“血汗錢”的關注,便是對這種“世界虛擬經濟”的直覺感受。
顯然,美國國會兩黨的“民主政治”作秀和“艱難妥協”,僅僅是延緩了美債危機的爆炸性沖擊,而絕不可能根本消除這種“負債經營”的“虛擬經濟”隱患。同時,也只是以此來掩蓋形式上的“美債違約”。可事實上技術性的“美債違約”,卻早已發生了。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所導致的美元貶值,已經在持續“蒸發”著中國所持的巨額美元債券和美元外儲。不過,如此造成中國所持美債價值的“蒸發縮水”乃至“消失”歸零,用一句“市場有風險入市須謹慎”的口訣,也就可以把你輕輕打發了!
如果說中國人最后只能自己怪自己,那么誰讓你接軌上了市場經濟這輛國際高速專列呢?
【5】都是“向錢看”惹的禍
故此,亦如網聞博報小社員在此前的《全體注意:外管局給咱“帶了個話”》、《討問公道:中國高鐵有無“中國芯”》及《美債危機:中國如何“一招制敵”》等《日出西邊/風動中國》系列文章所述,回望來路,從“向錢看”爭先富,到接軌市場化私有化“國際慣例”,到形成出口導向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再到貧富兩極分化和“黃賭毒黑腐假”沉滓泛起的“道德滑坡”,直到現在的美債危機和“輸入性通脹”危機,我們辛辛苦苦做出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大蛋糕”,卻原來并不定吃也不定用。頂多,只算是給救美國救歐洲救世界作出了負責任大國的貢獻。
為何會這樣呢?難道我們不正是從“向錢看”開始,便把“GDP大蛋糕”和美元貨幣真當成了自己的財富嗎?可到頭來,自己真金銀白的物質財富,卻被“虛擬”給了西方富國,而自己僅僅只是落了一堆好看的數字和不斷貶值縮水的紙鈔!
現在,中國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和“輸入性通脹”還看不到盡頭。與其說這是以“東莞模式”為代表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已走到了盡頭,倒不如說是“向錢看”的思維模式已經陷入絕境。拜物拜金,反而失財。自私自利,反倒自損自殘。若要突破“錢眼”思維的迷障,實現從以資為本到以人為本和以勞動為本的人性復歸,恐怕還是得從克己奉公的道德進化與精神覺悟開始。
所謂有無相生大道無形,你可以不理不睬但你卻必須接受這現實的制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