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社會財富的生產和分配形象地比喻為“做蛋糕”和“分蛋糕”。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關于“做蛋糕”和“分蛋糕”孰先孰后、孰輕孰重的問題成了網絡論壇等媒體的熱議話題。盡管參與筆談者見仁見智,莫衷一是,但具有群體代表性的意見,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只有注重分好蛋糕,分得合理,分得公平,而后勞動者才會有積極性把蛋糕做大;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必須先把蛋糕做大,然后才能分蛋糕。“做大蛋糕”比“分好蛋糕”實現共同富裕更為重要。筆者以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可以歸結為對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財富的生產、分配和勞動者三者之間辯證關系認識上的分歧。
我們不難發現,上述兩種觀點之間唯一的共同點是,都主張把蛋糕做大,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物質財富。兩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在“做蛋糕”和“分蛋糕”的過程中,是以有條件的社會財富合理公平的分配為重,還是以無條件的社會財富的生產積累為重?這也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我基本上贊同上述的第一種觀點,因為它從實際出發,意在重點解決當前社會分配不公這一主要矛盾,同時從本質上全面揭示了“做蛋糕”、“分蛋糕”和蛋糕制作者之間互為因果的內在聯系,即社會財富是社會分配的必要條件,而勞動者又是唯一能創造社會財富的必要條件。
從表面聯系看,“做大蛋糕”無疑是“分好蛋糕”的前提條件,充裕的社會財富誠然是社會分配的物質基礎。然而,從深層次上看,社會財富不是自己生出來的,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由勞動者的智慧和雙手創造出來的。沒有勞動者就沒有社會財富,因而只有勞動者才是確保社會分配的決定性因素。如果不克服分配不公的弊端,如果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沒有與國家經濟發展同步增長,他們還會有“做大蛋糕”的積極性嗎?蛋糕還能做大嗎?目前的現實是,蛋糕倒是做大了,而勞動者分得的卻始終是那么一丁點。正如一位網友評論說,“如今,中國經濟總量的‘蛋糕’已經夠大了,居世界第二,可一些‘待富’群眾依然沒嘗到多少蛋糕味,有不少特困戶甚至還在吃饅頭和咸菜”。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供給,最大限度地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絕非少數人享有大部分社會財富。否則,蛋糕做得再大,又有什么意義呢?這樣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還能體現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嗎?!
片面強調創造社會財富比公平合理的社會分配,甚至比共同富裕更為重要的觀點,在理論上不能成立,在實踐中更是行不通的。我們認為,公平合理的社會分配是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生產社會財富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否則,還能算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嗎?更何況,鄧小平同志于1993年就講過,分配問題可能比解決發展的問題還難,應該在本世紀末、下世紀初把這個問題尖銳地提出來,鼓勵用各種方法去進行探索。他還說過,如果由于分配不公導致貧富兩極分化,如果不能實現共同富裕,我們的改革就失敗了。顯而易見,小平同志注重的是社會分配問題,是共同富裕,而不是單純的經濟發展。再說,忽視公平合理分配的“發展”是與科學發展觀相悖的。
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也強調指出:“我們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而公平合理地“分好蛋糕”,就是最具體、最現實、最實在的人民利益。因而,“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也是“做大蛋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此,在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整個歷史進程中,務必要用科學發展觀替代單純的經濟發展觀,用以人為本替代以GDP為本,用共同富裕替代兩極分化。這,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正確處理“做蛋糕”和“分蛋糕”問題上的生動體現。
總而言之,我們不能簡單地認定“做蛋糕”和“分蛋糕”孰先孰后、孰輕孰重,而是應該從實際出發,從事物的矛盾性質出發,從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對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才能對“做蛋糕”、“分蛋糕”以及蛋糕制作者相互之間的辯證關系有一個相對正確的認識。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