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國人怕醫生,所以愛養生
儒夫
·
2011-07-21
·
來源:烏有之鄉
最近,一些養生專家的忽悠被曝光,他們寫的養生書也被從書店下架。于是有人問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國人愛養生?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追求身體健康是人的頭等大事,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沒有了,再多的錢也沒用。但現實中許多國人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健康沒有了,再多的錢也是無底洞。要不怎會病人住院后不花完所交的錢就難出醫院呢?對于普通的百姓來講,醫院就是生活的黑洞,挨上了就注定要倒霉,一個感冒就能花上幾百元,三四個感冒可掏空你一年的醫療費,住進醫院即使什么病都沒查出來,也得花你上萬元。因為如此,所以百姓們對醫院唯恐避之不及,當然那些把醫院作為療養院的特權群體除外。要健康就要早預防,少生病才能少進醫院,養生當然就是一條途徑。如果說國人“愛養生”,那也是被逼出來的,有是即使明知養生“磚家”在忽悠還是要以身一試,這是因為醫生比“磚家”更可怕。
醫生本是救死扶傷的,當然也最好生病的人越少越好。但隨著醫療機構的市場化,醫院要生存,醫生要賺錢,病人就成為了醫院和醫生的財源,當然也就最好病人越多越好,即使沒病也最好讓人多上醫療多檢查。醫生職業的目的性變了,他們手中的手術刀就如同西餐上的餐具,病人就成了任憑宰割的羔羊。過去醫生看病要憑不斷積累的臨床經驗,如今醫生看病全憑儀器,只要哪兒有痛,各種大小的進口國產儀器統統給你來一邊,開藥不僅加量,還挑最貴的,如果動上手術還得掏“紅包”。難怪人們形容,進了醫院掏錢如潑水。還何況有時病人看病自己還要是“半個醫生”,因為醫生配藥要問你開什么藥。
看病難、看病貴是中國醫療改革三十年來的偉大成就,以其說國人愛養生不如說是因為怕得病進醫院看醫生。(央視報導)中國百分之八十是農民,百分之七十的農民看病是找鄉村醫生,也就是當年的“赤腳醫生”。鄉村醫生,成為了農民健康的守護者,由此可見,當年人民公社的赤腳醫生功不可抹,這份歷史的寶貴遺產到現代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仍然惠澤農民。一位鄉村醫生八十多歲了,為了減輕病人的負擔還要上山采藥草,為了貼補生活還要下地種糧。是什么原因讓他如此堅持,他說是出于“階級感情”。是以階級感情為紐帶的醫療才讓“枯木逢春”,(當年的一部電影)讓我想起當年的一部電影《春苗》中的插曲:翠竹青青喲,披霞光,春苗出土喲,迎朝陽。迎著風雨長,鮮花更堅強,社員心里扎下根,陽光哺育春苗壯。身背紅藥箱,階級情誼長,千家萬戶留腳印,藥箱泛著泥土香。赤腳醫生喲,心向紅太陽。
事實證明:建立在市場利益之上的醫療是不會給人帶來健康的,只有構建在集體主義基礎上,以階級情感為紐帶的醫療才有真情、真心的醫療服務。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