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美國背景的《每日經濟新聞》的寫手葉檀女士在7月15日發表博文《用資本利得稅取代房地產限購》,提出:房地產限購應適可而止,否則,房地產將從權貴市場經濟轉向計劃市場經濟。葉檀女士認為,限購充滿中國特色,但限購令充滿了風險,而以資本利得稅取代限購令正當其時,可以實現居住正義。
葉檀女士在文中輕易得出這一結論,這是與其一貫的“對行政權力的膜拜”的警惕有關。然后作為一個經常“拜”讀其文學作品一樣的經濟評論的草根讀者來說,她這倒是提醒了我,出于同樣的警惕,不能以“拜”的姿態來讀她的文章。俗話說,細嚼慢咽,有利于消化,讀文章亦是如此,否則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葉檀女士的文章在開篇使用了一個似是而非的術語——計劃市場經濟。在市場原教旨主義者眼中:凡計劃,必為惡。從葉檀該文立意來說,其對這個“計劃市場經濟”也沒什么好感。否則,也不會在開篇有這樣的行文方式:“調控房地產理所當然,但房地產限購應適可而止,否則,房地產將從權貴市場經濟轉向計劃市場經濟。”但何謂“計劃市場經濟”?葉檀女士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解釋,對于日益浮躁化的中國網絡閱讀環境來說,葉檀女士顯然干了一件非常不負責任的事情,即,帶領其讀者尤其是粉絲們不明真相地就把這個“計劃市場經濟”直接等同于“計劃經濟”給妖魔化了,造成這樣的條件反射心理的原因就是主流的、精英的學術界一貫地、長期地對“計劃”的妖魔化的歷史成果的積累。
偉大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生前曾說:“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資本主義也有計劃,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二戰后,法國和意大利等國都先后實施了“計劃市場經濟”,英國、日本、荷蘭、德國、瑞典、挪威等許多國家制定了各種各樣的經濟發展計劃,并且還把國家經濟計劃作為調節經濟的綜合手段。可見,葉檀女士這是沖著總設計師的結論去的,與之對應的,則是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美國的經濟是不是有計劃的成分,待以后討論),從而可以推論:葉檀女士向往的理想模式即美國模式。這是閱讀葉檀女士文章的讀者需要了解的特點之一。
然而!即便是葉檀女士心目中這個理想的模式下的國家,在其文章中也一帶而過提到的:在自由的市場經濟模式下,在房地產領域卻出現了次貸危機,并且禍及全球。
計劃市場經濟也是市場經濟的一種,不能因為有“計劃”二字,則簡單地理解為“計劃經濟”,這是葉檀女士這個歷史學家在經濟學領域基礎知識不扎實的體現之一。
葉檀女士把限購定性為“充滿中國特色”,而事實是否真的如此?澳大利亞從去年7月開始對外國人實施房子限購令,香港金融管理局也宣布,鑒于房地產市場持續升溫,特區政府已向銀行發出收緊樓宇按揭的指令,金管局首次針對“收入來源非香港”的借貸人做出限制,要求他們比香港本地人多付一成首付。由此可見,由于葉檀女士對“中國特色”這一詞匯的偏見和濫用,導致國門之外這些“中國特色”的做法無疑給她來了記比較尷尬的“三炮式的誤傷”,也暴露了其閉門造車式的評論習慣。
葉檀女士引用臺灣地區的辦法,認為“特種貨物及勞務稅(奢侈稅)條例”的做法立竿見影,不用限購手段,用奢侈稅等手段,可以獲得相同的調控結果。“該稅收出臺幾天之內,臺灣房產價格驟跌10%。從6月1號開始奢侈稅實施一個月,雖然在通脹壓力下房價沒有出現大幅下挫”。對于一個僅實行了一個月的政策就如此草率的作出結論,而不是觀察更長時間的執行效果,葉檀女士是否顯得有些過于心急?!君不見,中國的房地產價格在2009年也曾出現過幾個月的下挫現象,國內有些人士甚至發出了拯救中國房地產的呼聲?
而葉檀女士在其文中,最荒唐的結論莫過于“房地產資本利得稅可以實現居住正義”這句話了!在此,不禁要問一句:何謂利得稅?葉檀女士在這里無疑又玩弄了一次并不高明的文字游戲,利得即所得,這里的利得稅不過就是所得稅的另一種名稱罷了。眾所周知的是,在我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第九款的規定:個人轉讓財產所得需要交納個人所得稅,適用稅率為20%。也就是說,中國造就已經在征收這種“利得稅”多年了。但實際的情況是:房價降了嗎?葉檀女士對中國稅法如此不了解,陡然提出一個房地產資本利得稅,而且這樣的錯誤,葉檀女士已經犯了不止一次,這又暴露了其一個弱點:在并不了解中國實際的前提下于書齋中空談她知道的那點兒經濟學原理,似乎給人一種從美國空降到中國來的外來和尚的感覺。
退一步說,所得稅,也就是葉檀女士所說的這個利得稅,真的就能可以實現居住正義了嗎?葉檀女士在文章中并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僅僅指出了這是政府參與這種快速積累的財富的分配的手段而已。靠所得稅來調節價格,這恐怕是經濟學界最天方夜譚的建議了!對于真正需要房子的人們來說,這種手段根本于事無補,居住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又何來“居住的正義”?
葉檀女士在文中說:“實行限購令是房地產市場化的倒逼,雖然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存在種種問題,但一個好處卻讓房地產市場有了充分的生存理由,那就是,通過商品房制度使勞動者擺脫了單位人的束縛,推動了全國勞動力大市場的形成,商品房市場與全國通用的保障體制一道,成為中國勞動力大一統市場的基礎。”這種赤裸裸的論述,令人非常不愿意地想起了英國當年“圈地運動”——那段骯臟的資本原始積累的歷史。如果盡量從善的角度去理解葉檀女士的話,這種教條式的吹捧手法也著實不太高明。市場化帶來到如此高的房價所造成的后果,決不是可憐的勞動力們的遷徙的自由,而是為追求進入城市渴望幸福生活的人們用金錢制造出的最大的障礙,只是為有錢人爭取到的自由。
而事實的真相是: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超過13億人,土地資源極其稀缺的國家,在國家大力實施城市化戰略這樣一個背景下,讓土地成為商品,無異于在一個缺糧的地方搞糧食市場化一樣,如果沒有政府的強力干預,則必然出現囤積居奇的結果!使稀缺資源成為食利階層盤剝人民的一種工具,即便實行了所謂的“利得稅”,也不過是政府共同參與了分贓過程而已。
因此,要實現一個居者有其屋的小康中國,政府就必須在市場手段之外,用行政手段來削弱住住房商品屬性,增強其公益的屬性。這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中國對自己的人民的一項莊嚴承諾,即使,“學術”屆存在著葉檀女士這樣一類對政府權力懷著深深恐懼的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