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國標應保消費者還是生產經營者利益?
作者 堅守良知
據新京報報道,我國現行的乳業標準中,原奶細菌數允許最大值為200萬個/毫升,是歐美標準的20倍,而此前的標準是50萬個。不過,有關乳液社團人士辯解,若提高標準,許多散戶奶農達不到,其利益將受損。
食品國標是什么東西?雖然有的人不知道,但一個基本的概念應該是,食品是拿來吃的,而根據病從口入的原理,食品國標要求食品不僅要確保營養,而且還應確保食品安全。若食品造成了對消費者的人身損害,再營養的食品,也是不合格的食品。說得嚴重點,這樣的食品,實際上就是一個冷酷的殺人工具,它可能慢慢地摧殘特定的消費者群體,損害其身體健康甚至導致生命結束。
眾所周知,細菌既有利也有害,但是,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破傷風、傷寒、肺炎、梅毒、霍亂、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它引發的。因此,國標是該提高原奶細菌數允許最大值,還是應降低其標準?
對于散戶奶農達不到標準之說,我們既理解,也不能茍同。或許,在許多食品的產業鏈中,最基礎的生產者,即種養殖產品的創造者,付出最多,獲利卻最少,而收益最多的則是成品加工者和經銷者。比如乳制品,奶農生產的原奶,交給乳制品生產者加工成成品,然后通過經銷商賣到消費者手中,不知是不是也符合這一價值原理?但有一點不可否認,奶農的利益并非最大的利益,且原奶細菌數應該是可以通過加工環節降低的。即使不能降低,也不能因為奶農的利益而降低國標,從而導致眾多的消費者受損。
乳制品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商品概念,其中蘊含著很深很深的意義,相信大家不言自明。要知道,乳制品的消費群體主要是作為下一代的嬰幼兒,我們不能因為利益而危害下一代,威脅國民健康。若用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存亡來比喻,或許并不過分,若有閃失,獲利將遠遠低于付出的代價。生產經營為的是獲利,而國標為的是國民營養和健康,在二者之間,我們無法舍棄其中的一方,那么,就只能二者兼顧。于是,我們的唯一選擇,就是幫助奶農降低細菌數,提高營養成分,政府相關部門和成品加工者就不能推卸應有的責任,立即積極作為。因為這也是法律和時代賦予你們的神圣使命,因為同胞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就在一念之差中起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