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爭鳴 > 網(wǎng)友時評

志愿軍90歲老兵:侵略者要來還會拿槍上戰(zhàn)場

人民網(wǎng) · 2010-10-29 · 來源:《北京晨報》

志愿軍90歲老兵:侵略者要來還會拿槍上戰(zhàn)場

人民網(wǎng) 2010年10月26日09:20  來源:《北京晨報》

志愿軍90歲老兵:侵略者要來還會拿槍上戰(zhàn)場 

趙忠義 

  核心提示 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赴朝參戰(zhàn),這是具有重大影響的一戰(zhàn),由此翻開了當代史全新的一頁。60年后,當我們回望這場戰(zhàn)爭時,我們才發(fā)現(xiàn)它還有太豐富的細節(jié)等待挖掘,它對于今天的人們,仍有著非凡的意義。往事已成歷史,但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卻將注定為一代代后人帶來啟迪,并提供前行的力量。

  侵略者再來,我還會上戰(zhàn)場

  講述人:趙忠義 年齡:90歲

  門頭溝的東辛莊,除了名字,其他的基本已經(jīng)城市化。

  對90歲的趙忠義來說,10月25日只是個普通的日子。帶記者進入5平方米左右的蝸居,他指著屋檐提醒道:“小心,別碰了頭。”

  床很高,趙忠義背對著,輕輕一跳,坐了上去。

  墻上的老照片,攝于60年前,已開始發(fā)黃,那時的趙忠義年輕且充滿活力,眼神中充溢著憧憬。說到當年赴朝的原因,坐在采光不佳的窗前,趙忠義望向很久沒粉刷的墻壁,他說:為了尊嚴。

  抗戰(zhàn)被俘九死一生

 抗美援朝戰(zhàn)爭開始時,趙忠義沒有任何猶豫,因為曾經(jīng)的記憶刺痛著他。

  抗戰(zhàn)時趙忠義參加了八路軍,被俘后,日本人用鐵絲拴著他雙手的大拇指,將他吊了起來,然后再摔下去,這給他的胯骨留下了永久的損害,晚年時經(jīng)常發(fā)作。但相比之下,更痛苦的是灌辣椒水,只能用生不如死來形容。

  在監(jiān)獄,同屋的四個人都得了傳染病,尿血,只有趙忠義活了下來。后來他被送到日本當勞工,冬天只有一件單衣,每天都有人倒下,但只要有一口氣,就得干活。

  最終,美國軍艦將他們送回中國,趙忠義一度對美國兵印象不錯,在軍艦上,有馬肉罐頭吃,那些人也還和氣。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華國,中國現(xiàn)在不得了,中國將來了不得。”在當年,幾乎所有人都會這段話,那是文化課本中必有的一章。

  “誰愿意當亡國奴?”趙忠義的兒子仍在吃低保,他每月要拿出一多半的退休金來接濟,他揮舞著胳膊,毫不含糊地說:“如果侵略者還敢來,我依然會拿起槍,上戰(zhàn)場!”

  敵機轟炸考驗心理

  趙忠義的部隊過鴨綠江時,是深夜,第二天凌晨美國飛機就來了,飛得很低,幾乎擦著屋頂。這讓趙忠義頗感震撼——對方的密探無所不在,如此隱秘的軍事行動也能迅速察覺。

  在國內(nèi),都知道對方的先進武器厲害,究竟能打成什么樣,心里都沒底,彼此間最常用的寬慰語是:“反正咱們中國人多。”

  在朝鮮,許多士兵是第一次遭遇飛機轟炸,這對人心理的震撼確實是難以想象的。

  朝鮮多山區(qū),冬天奇冷,許多戰(zhàn)士鞋和襪子被凍在一起,依然堅持作戰(zhàn),為應對寒冷,志愿軍發(fā)明了獨特的軍裝,用美國人的話說,它們就是用被子縫起來的衣服。

  對于朝鮮,趙老印象已不太深了,只記得當年吃得很差,幾乎見不到肉,城市基本被夷為平地,村里沒有年輕男子,除非是殘疾。

  勤快老人開園種菜

  趙忠義是個閑不住的人。

  去年在東辛莊的河邊,他自己開出了一小片地,種了倭瓜、茄子等,鄰居們說,都這個年紀了怎么還干這么累的活?趙忠義說,他喜歡。他原籍在石家莊一帶,從18歲離家后,就再沒回去過,可口音卻一直沒改。

  倭瓜長得太大了,他吃不了,就送人。今年河邊被圈起來,不讓種了,長了那么高的蔬菜苗,只好廢掉。

趙忠義的小屋里很暗,即使是白天,也得開著燈。昏暗的燈光讓趙忠義看上去特別滄桑,談起那場戰(zhàn)爭,他說:“你不來管我的事,我也不去管你的事,這樣最好。”☆

  

志愿軍90歲老兵:侵略者要來還會拿槍上戰(zhàn)場

                          朱祖威

12個北京人,只回來6個

講述人:朱祖威 年齡:75歲

今年75歲的朱祖威有太多理由錯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他的父親在美國留學、工作了11年,戰(zhàn)爭爆發(fā)時,他才15歲,在學校的幫助下,他篡改了履歷表,參了軍。

在軍官學校學習兩年后,他被分到高炮部隊,入朝前一天,團部命令他留在北京,因為“年齡太小”。哭鬧了一個多月,朱祖威咬破手指,寫下“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八個字,看到這樣的決心書,領導也被感動了。

全團千人犧牲近半

朱祖威是獨自跨過鴨綠江的,像當年絕大多數(shù)士兵一樣,他抱著必死的決心。

“因為我們有一種被侮辱感。”在老北京,人們對美國人的印象極差,美國兵開著吉普車橫沖直撞,撞了人就跑,醉酒打人的事幾乎每天都會發(fā)生。

 當從報紙上看到丹東被轟炸,無辜百姓死難時,朱祖威再也無法遏制胸中的怒火。

 到朱祖威入朝時,志愿軍對轟炸已習以為常,有時一頓飯敵機來好幾次,打完再吃,吃完再打。有時正搞軍民聯(lián)歡,敵機來了,就先將它們打跑,然后接著演節(jié)目。

 朱祖威的部隊負責保護清川江大橋,在那里,他們打了幾百次戰(zhàn)斗,這個橋是我方運輸?shù)拇髣用},共有4個高炮團,其中兩個是前蘇聯(lián)的軍隊。每次去蘇軍營地,蘇軍都非常客氣,他們欽佩志愿軍的勇敢,和他們過去所理解的中國軍隊有著天壤之別。

在戰(zhàn)場上,朱祖威曾被炸彈掀起的土活埋了,好在被及時挖出。朱祖威的團,有1000名戰(zhàn)士,戰(zhàn)爭中犧牲了近500人,有時敵人一顆炸彈下來,一個炮位便徹底損壞,10多名戰(zhàn)士無一幸免。團里面有12個北京人,最終只回來了6個。

 在前線沒寫過家書

 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朱祖威一項重要工作是抓俘虜,敵機被打下來后,必須第一時間找到飛行員,否則有可能被老鄉(xiāng)殺掉。戰(zhàn)爭讓朝鮮人民遭遇了太多的苦難,他們無法不仇恨。

怕老人擔心,入朝參戰(zhàn)時,朱祖威沒有告訴自己的父親,整個戰(zhàn)爭期間,他也沒給家里寫一封信。

戰(zhàn)爭結束后,朱祖威到武漢陪了父親一個月,老人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被尊為“方志宗師”,他翻出從美國拿回的歷史資料,比比皆是對中國人的侮辱和構陷之辭,那一刻,朱祖威明白了,老人為什么選擇歸來。

為朝鮮設計英模郵票

“文革”后,喜歡集郵的朱祖威給《朝鮮郵票》雜志發(fā)了一封信,表示很喜歡讀它。聽說他是志愿軍老兵,對方每月都給他免費寄雜志和朝鮮新郵票。朱祖威先后給朝鮮設計了40套郵票,包括五套紀念志愿軍英模的郵票。

因集郵與設計郵票,朱祖威多次訪問朝鮮。朝鮮一度經(jīng)濟狀況較好,比如朝鮮的第一輛汽車、拖拉機,均早于中國,但也一度遭遇困難,近年有了較大的恢復。令朱祖威印象深刻的是朝鮮的教育水平,幾乎所有大學生都精通一門外語,朝鮮孩子的才藝表演水平極高,同年齡中國孩子難以企及。為辦好教育,朝鮮在物質(zhì)上不惜成本地投入,其教學設備與條件堪稱世界一流。朝鮮物質(zhì)雖不豐富,但人民幸福指數(shù)高。

“當朝鮮起飛時,將取得驚人的發(fā)展。”朱祖威剛從朝鮮歸來,站在曾經(jīng)保衛(wèi)過的清川江大橋邊,他感慨萬千。☆

 

志愿軍90歲老兵:侵略者要來還會拿槍上戰(zhàn)場

                                                               李象棟  

一個糖果袋,珍藏六十年

 講述人:李象棟 年齡:81歲

 81歲的李象棟老人,雙手捧著一只老鄉(xiāng)縫制的慰問袋。只覺得時光倒轉(zhuǎn),好像又回到了硝煙彌漫的朝鮮戰(zhàn)場(左圖)。

60年前,李象棟作為新中國第一批裝甲兵,開赴朝鮮作戰(zhàn)。在常香玉劇團到前線慰問演出時,李象棟得到了一份祖國人民送來的禮物,一個裝滿糖果的慰問袋。而這個慰問袋老人至今仍然珍藏。

坦克車里智取炮彈

  1949年1月,李象棟在山東參加解放軍,成為一名炮兵。隨后,他所在部隊渡過長江,參與解放廈門的戰(zhàn)斗。1950年10月25日,志愿軍開赴朝鮮戰(zhàn)場。李象棟和戰(zhàn)友們于當年11月趕赴東北地區(qū),成為新中國第一批裝甲兵,隨時準備跨過鴨綠江。“我們用的都是前蘇聯(lián)援助的坦克。”李象棟說,在前蘇聯(lián)教官的指導下,他們這些從未接觸過坦克的新兵,開始了艱苦的訓練。

1951年底,經(jīng)過一年的集訓,李象棟所在的裝甲師開始入朝作戰(zhàn)。到達朝鮮不久,由于部隊急需坦克維修人員,他有炮兵經(jīng)驗,于是便轉(zhuǎn)為維修人員。

“我們班只有五個人,卻要負責大量坦克的維修任務。”李象棟說,他們使用的坦克都是從二戰(zhàn)戰(zhàn)場退役的,所以比較容易出毛病。再加上戰(zhàn)斗異常激烈,每次坦克回來都是傷痕累累。

有一次,兩輛坦克的炮筒卡殼了,炮彈就卡在了炮筒里,隨時可能爆炸,這下可把大家急壞了。李象棟靈機一動,用一根剛好套住炮彈的鐵管伸進炮筒,這樣既可以捅出炮彈,又不會觸碰引線。兩輛坦克得救了,李象棟也因此被授予三等功。

慰問袋陪同作戰(zhàn)

1952年底,常香玉慰問演出團赴朝演出,帶去一部分禮物,李象棟得到一布袋糖果。

李象棟說,在朝鮮的那些日子,生活非常艱苦。常香玉演出團送來的那一袋糖果,給他帶來了慰藉。“那是從國內(nèi)帶來的唯一的禮物啊!”李象棟說,糖吃完了,布袋也舍不得丟棄,一直放在自己的行李箱中,一起轉(zhuǎn)戰(zhàn)南北。

李象棟珍藏了近60年的布袋,長約15厘米,寬約10厘米。藍底白邊,兩面還繡有字跡。一面繡著布袋縫制的時間,1951年6月6日。另一面繡著“贈給中國人民志愿軍”,旁邊是布袋縫制者的姓名和住址,“山西省霍縣第三區(qū)莊村村民朱紋花”。

李象棟說,當年他曾想按照布袋上的地址,給對方寫信。但后來感到不好意思,信便沒有寄出。如今,將近60年過去了,即使那位村民還在世,地址恐怕也早就變更了。“如果還能見到那位老鄉(xiāng),我想說,是你們的支持讓我們贏得了勝利。”

除了布袋,李象棟還從戰(zhàn)場帶回了三枚勛章,這些珍貴的紀念品已成為老人一生的榮耀。☆

十年追訪路,尋找見證者

講述人:余瑋 年齡:39歲

60年,漫長的一個甲子,驀然回首時,才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的一切,已然依稀——在世的見證者越來越少,對于戰(zhàn)爭的記憶,越來越模糊。

39歲的作家余瑋很瘦。12年前,他猛然驚覺:村里的志愿軍老兵余祚德正一天天變老,如果像他一樣的親歷者離去,他們的故事將何處尋覓?

“一等功臣”隱姓埋名

和一位地方民政局干部聊天時,對方說有個怪老頭,拿了一個不知是什么的證書,想憑這個讓自己孫子當兵。余瑋追訪下去,居然找到了志愿軍“一等功臣”劉祚坤,他拿的證書,是當年朝鮮政府頒發(fā)的,因有突出貢獻,他曾得到金日成、朱德、洪學智等領導人的接見。像劉祚坤這樣的戰(zhàn)斗英雄,卻沒有走上仕途,整整43年,他隱姓埋名,無怨無悔地回到家鄉(xiāng),去當一名最普通的農(nóng)民。

12年的采訪,余瑋看到,絕大多數(shù)志愿軍老兵過著平常人的日子,有的甚至還比較拮據(jù)。在采訪趙忠義時,作家方軍曾感慨地說:“趙老,您一個月掙的這點錢,還不夠有些人吃一頓飯的啊。”可面對記者,他卻說:我挺知足的。

 他們?yōu)檫@個國家付出過,他們無怨無悔。

英烈墓碑少有人憑吊

余瑋的采訪,大多會和妻子一起進行,有時還會帶上女兒,10多年過去了,許多見證者已離開人世,包括劉祚坤。用余瑋的話說,“我感覺身后有一只狼在追著我。”

旅行費是一筆不菲的開支,不知不覺間,他跑了這么多地方,剛開始,他覺得自己是在被好奇心所驅(qū)使,但越跑,就越感覺到步履沉重。

在赤壁,一位老兵帶他找到了一處墓地,當年這是湖北赤壁戰(zhàn)地醫(yī)院,許多朝鮮戰(zhàn)場下來的傷員被轉(zhuǎn)到這里治療,有的人康復了,有的人卻長眠于此。

走進墓園,余瑋震驚了,142座墓碑,每個上面都刻著英烈們的姓名。很少有人來此憑吊,在和平時代,人們已經(jīng)忘掉了曾經(jīng),忘掉了作為人,我們的靈魂中本應有一份感動、一份尊重、一份望向歷史的悲天憫人。

小小的墓園,是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一個縮影,墓碑們站在那里,默默地承受著風雨,撫摸著上面的青苔,帶余瑋找到這里的“尋親義士”余法海老人泣不成聲。

在一個個鄉(xiāng)村中疲憊地旅行,看著一個個“6199”(61指兒童節(jié),99指重陽節(jié),意指農(nóng)村年輕人都去城里打工,鄉(xiāng)村中只剩下老人和兒童)社會,余瑋明白了:驅(qū)動他行走的,不是好奇心,而是對生命意義的追尋,他正在苦苦尋找的,是足以見證生命價值的那份重量感。

(晨報記者 陳輝/文 余瑋/攝)

   (責任編輯:李楊洋)i

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0nbu7.html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烏有之鄉(xiāng)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wǎng)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tài)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fā)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2.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3.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4.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5. 劉繼明|隨想錄(20)
  6.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7. 孫錫良 | 圓圈里的天才
  8. 由“高考狀元”想到了毛主席教育革命
  9.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10. 從‘10塊’到‘400塊’:新農(nóng)合背后的沉重與希望——請對農(nóng)民好一點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敢于戰(zhàn)斗,善于戰(zhàn)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qū)”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xù)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fā)現(xiàn)的時候已經(jīng)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jīng)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掩耳盜鈴及其他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chǎn)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shù)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fā)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敢于戰(zhàn)斗,善于戰(zhàn)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nóng)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xù)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色国产欧美日韩 | 六月婷婷最新中文字幕网站 | 中国精品久久久久国产 | 日韩新片免费专区在线观看 |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尤物AⅤ国产在线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