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高明
今天下午,中國日報記者程盈琪,就溫家寶總理最近在中國科協報告指出的“要創造敢于懷疑批判和寬容失敗的環境”電話采訪筆者,她希望就總理的這句話談談我的感受。
溫家寶總理的原話是這樣的:“在科技領域,大力營造敢為人先、敢于創造、敢冒風險、敢于懷疑批判和寬容失敗的環境,鼓勵自由探索,發揚學術民主,提倡學術爭鳴。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氛圍。”
在講這段話之前,溫總理還有這樣的設想:“國家財政要為基礎和前沿研究提供長期穩定支持,保障研究的連續性、穩定性。要依托高水平國家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建設一批多學科綜合交叉的科學研究中心,穩定支持和培養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潛心研究的優秀人才隊伍。要改革評價體系,為從事基礎和前沿研究的科研人員營造一個能充分發揮自主性、創造性、長期潛心研究的環境。”
文章出處:《溫家寶:一個具有科學精神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5/28/c_121469391_2.htm)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5/28/c_121469391_2.htm)
筆者非常擁護溫總理的上述指示精神,對上述講話深感鼓舞,總理說出了科研人員長期憋在心里的真話。采訪中,筆者同時指出了當今中國科學研究中存在的四點具體問題:
第一,目前中國科學家整體缺乏獨立自主的創新意識,言必稱美國,許多研究一直是跟風研究,是驗證別人的觀點,浪費了大量科研資源。
第二,科學允許失敗,但對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卻不允許失敗,每年都要有新成果發表,研究生沒有論文發表,就不授予學位。這樣,逼迫研究人員將大的研究成果變成小的文章發表,或不值得發表的成果通過各種形式包裝后發表(如雇人寫英文、發表論文搭車、請洋人代寫等),或干脆科研造假。
第三.研究人員尤其中國科學院系統的研究人員自己給自己發工資,無法安心研究。研究人員將主要精力用于爭經費、花錢和迎接驗證;科研經費申請中出現了“包工頭”、“三陪”(陪吃、陪酒、陪笑)現象;想做科研的沒有經費,而拿了國家大量經費的則沒有精力搞研究,搞分層承包。
第四,中國不缺少科研優秀人才,但缺乏科研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與其花大價錢引進人才,不如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讓更多的年輕人安心進軍科研主戰場。
總之,中國科學要恢復昔日的輝煌,應當正確面對當今科研評估體系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重新樹立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用溫家寶總理的話總結就是,“一個有科學精神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