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維斯樓”的倒下就是大學精神的崛起?
百歲的清華,最終還是沒能躲過來自社會各方的筆誅口罰,不得已羞答答摘下“真維斯”牌匾,以“撼衛”看似純潔無暇的大學精神?! ?/p>
有點像此前失竊的故宮,在“撼衛”錦旗的討伐戰中,不得不直面文化單位的“非文化”黑洞。明眼人都知道,“撼衛”最終糾正為“捍衛”,并不是故宮的勝利,而是“百家爭鳴”的結果。
清華摘下了“真維斯”牌匾,究竟有幾個人會為清華的“補救”行為鼓掌,暫不可知。但“商業模式”注定會隨之成為大學精神論題中不可回避的內容?! ?/p>
在慣常的思維里,官場就是官場,是需要端著架子板著面孔坐在主席臺上吆五喝六的,即便罵上一句老百姓“臭不要臉”,照樣還不失十足官樣;而學界就是學界,需要嚴謹清凈為所欲為,即便出現些抄襲作假甚至外出嫖宿個案,依舊是文人風范猶存。尤須說明的是,大學校園雖屬學界范疇,因其枷鎖式的片面教育功能,終究沒能完全脫離“真空包裝”的藩籬。
既然是“真空地帶”,就容不得外來邪氣的侵襲。譬如,好事者將一幢本來嚴肅正統的教學樓冠上了“真維斯”的標簽,質疑聲頓時四下彌散,認為此舉褻瀆了大學精神。大學里揉進商業因素,為的是填滿自身的錢袋子,借以催生更好的教學條件,本不是失望的事情,這一做法在中外名校競相效顰,且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的效用。令人失望的是,所有的質疑幾乎毫無例外地指向褻瀆了大學精神層面上。這一指責簡直勉強得有點可憐!
大學精神作為一種獨具品質的高級文明成果,歷來是中外各高校安身立命之所在。換句話講,是否具足大學精神,如何可持續地重塑大學精神,是決定大學生死存亡的關鍵棋子。大學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為第一要旨,歪離了“育人”之本源,而大談諸如“創造精神”及“批判精神”乃至“社會關懷精神”,再細而分談校園文化建設等,如同編織“空中樓閣”一樣,缺少了最基本的支撐點,終究是偏離了軌道。我們看到,清華大學作為百年名校所散發出來的魅力,并不是新陳交雜的校園建設,也不是榮辱與共的歷史風云,正在于她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人才。也正是清華大學一以貫之地秉持育人這個硬道理,才使得該所大學的大學精神獨占一席?! ?/p>
清華大學用切實有效的育人方式,闡釋了自己的大學精神,在中外高校中樹起了自己的旗幟。畢竟是可喜可賀的事情,然而,這場“真維斯”的冠名風波,使得更多的道賀人,心生彷徨。為數不少的人認為這種賣身式的商業模式一旦溜進高校,會褻瀆清華大學難能可貴的大學精神,從而砸了自己的燙金招牌。其實不然,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完善,高校教育科學地引入商業模式,從而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不僅不能一棍子打死,還應該對其發出鼓勵的聲音。誠如有些網友所言,高校在引進商業化模式的決策前后,理應規劃出臺周詳、科學的計劃,并且讓這個計劃在所有權利人擁有知情權的前提下,走完通盤計劃的民主步驟?! ?/p>
清華大學引進商業模式,把教學樓冠名“真維斯樓”并不是一步錯棋,因為,他們的目的很明確,為了引進更多的教育基金,用于改善已有的教學條件,從而為國家和社會培育出更多的人才。來自外界關于清華大學教學樓不應該貼上商家標簽的指責,顯然是狹隘的愛屋及烏式的荒唐錯解,將冠名行為直指褻瀆了大學精神更是無稽之談。
然而,在輿論的壓力下,清華大學悄無聲息地摘下冠名,的確讓人費解。我很難想象,即便重新掛上“人才樓”、“天才樓”的教學樓,就真的是大學精神的崛起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