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看待某件商品價格,有些人顯得很“淡定”,更多的人表示“鴨梨”很大;同樣面對某樁刑事案件,有些人在尋找“程序瑕疵”,更多的人在焦慮地等待“正義到來”;同樣衡量某項改革措施,有些人雙手贊成,越來越的人卻提出質疑……今天的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思想和文化多元多變、混雜卻不融合的時代。
這無疑是歷史性變化的關鍵時刻。從百花齊放到七嘴八舌,從豐富多元到眼花繚亂,反映出思想的極大的混亂與無序,也反映了中國前進的困惑:在改革深水區和攻堅期,不同利益的調整與博弈,自然帶來不同訴求的表達;隨著開放擴大和全球化深入,傳統與現代、國外與本土,不同價值觀念也必然產生碰撞交鋒。
多元混雜必然會有“異質思維”泥沙俱下,質疑甚至污蔑攻擊“紅色傳統”。我們欣賞理性平和的討論,期待實事求是的態度,但也不無遺憾地看到,一些人在討論中容不下異見,相互對罵、攻訐,動輒給對方扣上嚇人的帽子,用意氣之爭代替真理追求;一些人對待批評建言,非但不虛心聽取,反而搞起了“誹謗定罪”,甚至以資本獨裁與權力意志壓制不同聲音。
魯迅先生說過,辱罵和恐嚇絕不是戰斗。思想觀念的價值,在是非明辨中才會彰顯,在社會實踐中才能檢驗。“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但我不同意你的看法”,這不僅是敢于堅持原則和底線的自信,也是敢于面對社會現實的胸懷。那種言必稱洋人、吹牛皮的辯論方式,“似是而非”的思維模式,本質上都是狹隘虛弱的表現,無助于解決實際問題。
在這個意義上,以包容心對待“紅色傳統”,在對話中協調立場,在交流中化解矛盾,我們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識,反思并糾正“時髦卻并非合適”的思想觀念。相對于普通民眾,手握權力的執政者尤其需要這種“包容”,否則會給百姓民眾社會民生帶來真實的傷害,比如,“暴力拆遷”、“趙東民案”,而且,執政者的包容,也是有效保障執政為民的現實需求和必然要求。
不同的聲音乃至反對的意見,有利于提高調查研究的水平和能力,也是提高執政水平的重要資源。只有允許不同聲音存在,才能了解掌握各方面情況,做出理性判斷和正確決策,才能真正做到執政為民取信于民。人們應該看到,實踐也已經表明,“紅色傳統”不僅能夠尊重公民的表達權,也能疏導并化解現實沖突及社會矛盾,這是共產黨人優良的傳統和作風。
“紅色傳統”向來就能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監督政府。毛澤東同志認為,“讓人講話,天不會塌下來”,要傾聽人民的呼聲。“我們共產黨人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是我們的光榮傳統,批評或許有對有錯,甚至不乏各種偏激聲音,但只要出于善意沒有私心,也沒有違反法律法規,也就不能簡單主觀地斥之為極左或文格“開倒車”。
一個社會越是向前發展,就越需要一種力量整合各種不同意見形成統一意志的能力。紅色傳統,在“存異”中“求同”,我們才能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斷凝聚和升華,才能群策群力建設中國市場推動社會不斷前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