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想寫這個題目,是因為對于我這樣一個“農民的兒子、農民工的孩子”也算得上“半個新生代農民工”的人來說,每年假期會大約有兩個多月的時間和這些“新生代農民工”呆在一起同甘苦、共命運。或許是因為我對他們太了解了;或許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其中的感覺才會懂;或許我自己也算得上是他們中的一份子,所以一直以來總在為他們或者是自己的命運思考著,一直以來總在為他們,亦或是為自己問一問:新生代農民工,我們的路在何方?
下面我們先來看一組背景資料: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了“新生代農民”的概念,傳遞出中央對約占農民工總數60%的“80后”、“90后”農民工群體的高度關注。文件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
2011年2月20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發布了一份新生代農民工調查報告。報告界定的"新生代農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年齡16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戶籍人口,目前全國約有1億人。他們的平均月收入為1747.87元,僅為城鎮企業職工平均月收入(3046.61元)的的57.4%,同時也比傳統農民工低167.27元,收入明顯低于他們的父輩 ... ...
在我看來:這一系列的舉措正式將新生代農民工的問題引入了人們的視線,可見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程,農民工進城已經不再是新鮮的話題,而是關于這些已經進城和正在進城的年輕的“新生代農民工”的命運應該如何打理,他們如何在現有的制度藩籬之下生存,則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
在這里,我想先寫我身邊一個朋友的例子:周**是浙江杭州某工廠的一名工人,今年25歲的他,前17年在老家安徽蚌埠的一個農村做留守兒童,后8年一直在杭州打工,如今結婚生子。為了養家糊口,他現在只能在杭州打工,而杭州落戶一直是他的夢想,因為如果孩子要留在杭州讀書的話,沒有城市戶口只能上農民工子弟學校,他擔心這樣會耽誤孩子的教育;如果孩子上杭州的公立學校,則要交幾萬元的借讀費,這對于他來說根本就承擔不起;而且沒有杭州戶口,孩子將來中考或高考還是要回老家考。而如果現在把孩子送回老家讀小學,又擔心孩子重走他自己的路,成為二代留守兒童,對孩子的身心成長和將來不利。
寫這個例子,我想表達的是:城市中有著成千上萬的和我朋友一樣的人:落戶城市、融入城市對于他們來說還是遙遙無期的夢想,一系列的矛盾和困難都在困擾著他們。因為他們是一群跨入工業文明的游離在城市和農村之間莊稼人的后代;他們曾是“留守兒童”,他們曾是隨“農民工一代”父母進城尋夢的“無根兒童”,而他們的孩子正在和即將成為“留守二代”和“無根兒童二代”;在他們“農民工一代”的父輩們漸漸退出城市舞臺的同時,他們陸續涌入大大小小的城市---在不屬于他們的高樓大廈間尋夢,他們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村人,也不是正宗的城市人,他們的夢想與現實之間,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他們在城市里可能找不到工作,還招來歧視,而回到村里,他們已經不會種地,也不想種地,在“留不下的城市”和“回不去的鄉村”之間,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農民工”偏離了人生航向,迷失在這個城市里。他們,在改變著生活和生命軌跡的同時,也在改變著整個中國社會的各種規則... ...
“新生代農民工”,路在何方?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話題,在這里我不禁想問下面幾個問題:
1、導致我們“新生代農民工”出現種種問題的根源到底有哪些?
是農民工自身問題所致;還是由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失敗所致;還是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矛盾所致???
2、我們“新生代農民工”現階段最主要的自我訴求到底是什么呢?
是養家糊口、子女接受良好教育;還是獲得平等的就業和社會保障機會實現自我價值;還是能夠在城市立足、發展???
3、還有,政府和全社會應當怎樣幫助我們“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呢?
是提高農民工工資水平,實現同工同酬、同工同時、同工同權”等;還是改善農民工子女以及其自身的教育條件;還是規范企業用工制度,解決農民工動蕩感,擁有社會歸屬感;還是改革戶籍制度,從制度上解決城市化問題;還是改革社會保障制度,使農民工享受與城市居民相同的社會保障???
這些問題我回答不了,也沒有答案,但是有一點,我可以肯定的說: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經濟發展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上一代農民工待遇的不公來實現的。也就是說,現階段我國各大中城市的財富之所以能夠在短時期內實現巨額積累,是因為上一代農民工把自己創造出來的相當一部分價值“無償”獻給了城市。如果說,“第一代農民工”,清楚地知道他們自己只是城市的“過客”,他們來自農村,歸宿也在農村,因為他們對土地的“特殊情結”而認同“離土不離鄉”的農民身份的話,而對于“新生代民工”來說,他們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未來在哪里,而且由于對城市有較高的認同感而更希望擺脫農民身份,融入城市。對他們而言,城市意味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意味著不一樣的前途,不一樣的命運。他們希望通過進城務工或經商,告別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和命運。再加上外出的經歷更讓他們深刻地體會到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因此,讓“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享受城里人的待遇已經成為一種時代呼聲。 但我們也深知這個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可以說是面對著重重阻力和層層障礙,涉及到一系列的問題和觸及到一系列的利益... ...
我們深知:“新生代農民工”的幸福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這不僅需要我們自身的加倍努力,也需要社會以包容的心態來接納我們,更需要用制度和政策方面為我們鋪路奠基,引領我們走出困境,與城市社會共沐一縷春風!
“新生代農民工”,我們的路在何方?我在祝福著,也在為我們的路努力著...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