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如何成“磚家” 教授為何變“叫獸”
原本是沒有“磚家”的,專家挨的“板磚”多了,才有了“磚家”一說。雖然“拍磚”原因各有不同,但深究起來,均可歸于一條——很多專家日漸脫離了大眾。比如,最近的陜西榆林251名學生飲用牛奶不適事件,雖然大家不太相信牛奶商家“空腹喝奶”的說法,但畢竟官方檢測報告顯示其牛奶沒有檢出致病病菌。但相關奶業專家“后天減退型的乳糖不耐癥”和“學生間情緒的互相干擾與傳染”的說法,卻讓公眾如墜云里霧里。
以大眾眼光來看,251名學生同時喝奶喝得腹瀉、肚痛,自然而然就會認為是“食物中毒”,就像平時大家都會說“中風”、“半身不遂”這樣的俗名,沒誰會將其學名“腦卒中”掛在嘴邊,更不會去掰扯到底是“缺血性腦卒中”,還是“出血性腦卒中”。但是,專家把“食物中毒”說成是“乳糖不耐癥”,喝奶喝得腹瀉是情緒“干擾與傳染”的結果,恕我等蕓蕓眾生智識淺薄,實在無力理解這種“超凡脫俗”的理論建樹。
這不是專家第一次“糾正”大眾的“認識誤區”了。大家一般認為上訪戶多少都有點冤情吧,但北京大學司法鑒定室主任孫東東就說“那些老上訪專業戶……至少99%以上精神有問題”;通常而言,貧富差距拉大不是啥好事,但偏有專家說“只有拉大貧富差距,社會才能進步”;拆遷戶補償低有目共睹,但有專家說,“‘釘子戶’推高房價”……有時候,你不得不佩服專家們天馬行空的魄力和推陳出新的能力,簡直讓人嘆為觀止。
專家們自以為是的“專業論斷”與大眾的認識格格不入,為何?有學者認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知識分子逐漸“專業化”、“學院化”,社會擔當和大眾關懷不足。有些專家拜倒在了權力和金錢的石榴裙下,或與權力合謀,成為權力的婢女;或被資本收買,成為資本的仆人。近日的一項調查顯示,59.2%的人直言專家學者在自己心目中的權威性有所下降,原因是“‘偽專家’過多”、“許多專家被利益集團綁架,失去社會責任感”。
于是乎,專家逐漸喪失了公信力,成為“磚家”,教授變為“叫獸”,知識分子成為“知識混子”。 這種情況下,專家學者與大眾之間信任斷裂,專家發表意見,說了大眾也不聽,聽了也不信,信了也不照辦,總覺得他們是在為虎作倀、助紂為虐。即便其中確實不乏真正的遠見卓識,也遺憾地被“誤殺”。
村上春樹曾說:“以卵擊石,在高大堅硬的墻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扇缃?,我國的專家學者們似乎更愿意站在石頭的一邊。所以,當你認為喝牛奶喝得腹瀉、肚痛是“食物中毒”時,人家就出來“糾正”你的“認識誤區”了——你們懂不懂?那應該叫“后天減退型的乳糖不耐癥”,可能是“情緒干擾與傳染”的結果。此時,除了拍上一塊“板磚”,你還有第二個反應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