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森鋒的重用提敗是地方吏治敗壞的惡果
對于周森鋒的重用提敗,本人原不想發表任何意見。但看了一篇《周森鋒有“八大背景”想不提拔都難》(刊載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1年4月13日的網友之聲欄目)的奇文后,不得不說幾句。
這篇文章是這樣寫的:
“筆者翻看了有關資料和網上評論,感覺周森鋒有:‘八大背景’,細細想來,他的進步也就順理成章了。
“一是學歷。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這樣的出身在基層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在當今社會重知識、重能力的大氛圍下,一些高學歷的人才快速走上領導崗位,擔當重任也是大勢所趨。
“二是年紀。24歲一畢業,就成為副縣級干部,經過5年的實踐鍛煉,29歲的時候已經具有三個副縣實職崗位經歷,在同等條件下,年輕的干部脫穎而出,符合干部隊伍年輕化要求。
“三是經歷。雖然工作時間不長,但都是在基層一線和扛硬的實職崗位上工作,從規劃和建設部門副職到常務副市長,這些工作經歷豐富了閱歷、錘煉了能力,增強了競爭力。
“四是機遇。有的是懷才不遇,周森鋒卻步步趕上了機會,畢業就被引進到副縣級崗位,又在競爭力相對較小的基層,在全國出現一個年輕干部的特例,也就不足為怪了。
“五是實績。聽說這兩年在市長的位子上干得不錯,當地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雖然不能說只是他一人之功,但可以證明該市長絕對不是庸才。
“六是定力。網上熱炒、記者追蹤、‘人肉搜索’,再加上繁重的工作,別說一個年輕干部,就是‘身經百戰’的長者,估計也會方寸大亂,能堅持住就是一種功夫。
“七是自律。嚴格要求自己,能經得住誘惑和考驗,在網絡監督無孔不入的情況下,沒有傳出有關廉潔和紀律方面的一些負面反映,足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八是民意。群眾有口碑,同事有評議。干部提拔都要經過民主推薦和民主測評,在這種風口浪尖上,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民意,組織上恐怕也不會隨便就提拔他吧。”
以上八條,乍看,似乎都言之有理。但筆者同樣是在翻看了有關資料和網上評論后,覺得這是在混淆是非和混淆視聽,如果任其下去,只會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誠信更加缺失、道德更加滑坡,現逐一批駁。
一是學歷。不錯,周森鋒的確是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但據網友搜索,周森鋒的研究生畢業論文是抄襲的。對于是否屬于抄襲,清華大學至今沒有回音。按照通常做法,對某件事情的質疑超過一定的時間沒有回音則視同為默認。究竟何謂一定的時間,國家至今沒有制定出標準。但我們不妨參照《行政處罰法》的“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實行。對這件事情網友的質疑是在兩年以前,因而就可以推斷為清華大學實際上已經默認質疑是實事。但,我還是要這樣說,如果這種抄襲的情況屬實,如果在以往的任何時代,這是一個特大的錯誤。對這種錯誤的處理,最輕的是不允許其人畢業,也就是說周森鋒不可能是研究生畢業;最重的要坐監獄甚至殺頭,即如果將研究生畢業考試視同于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和周森鋒是生活在那個年代的話,這或許就是說周森鋒可能是“罪犯”。
二是年紀。周森鋒研究生一畢業,也就是說在24歲那年就是副處級。24歲是副處級在中共歷史上不乏先例,也沒有人質疑。因為那是戰爭年代憑的是戰功。在和平時期,又憑什么大學一畢業就能夠是副處級?即使是《公務員法》也沒有這種規定。如果有這種規定,為什么同樣是北京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女子蘇黎杰,卻只能回鄉當油漆工?還有,為什么有的人在基層工作了一輩子退休時連科級都不是的會比比皆是?這種24歲那年就是副處級的事情本身就值得質疑,或者說不正常。將不正常的事情拿來炫耀,這本身就是病態。
三是經歷。周森鋒有多少經歷?從時間上來說,滿打滿算就是工作了五年。五年時間算有多少經歷?從空間來說是三個地方,也就是說在一個地方的工作經歷僅僅是一年多。一年多工作經歷,能算有豐富的閱歷?一年多只能算是浮光掠影,或者說是蜻蜓點水。將浮光掠影、蜻蜓點水,說成是“錘煉了能力,增強了競爭力”,那是把肉麻當有趣。
四是機遇。的確,中央實行的干部年輕化為若干人提供了升官發財的機遇(中國目前是嚴重的官本位,官位與待遇緊密掛鉤。再加上中國官員的含金量高,所以,升官與發財就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因而也就使若干人在投機鉆營。在提拔干部上的量身定做,已經是中國現在官場上的公開秘密。如,某一地級市市級領導干部的子女(含女婿),因為量身定做,現在幾乎沒有一個不是副處級以上的官員了。唯因為如此,所以才會出現每每某一年輕人得到破格提拔就會出現質疑的現象。周森鋒的情況到底是機遇還是有人的量身定做?現在雖已“蓋棺”但還不能定論。
五是實績。周森鋒究竟有多少實績?至今沒有看到湖北官方的公開資料。即使有公開的資料,也或者是語焉不詳,或者是空話連篇,因而難以服人。這,其實不能夠責怪湖北官方。因為直到現在,我們國家還沒有出臺一份能夠對官員政績考核的指標。為什么我們國家對官員的免職要搞按年齡劃線?就是因為:一,不愿意讓老百姓直接選舉,二、又拿不出對官員政績考核的指標。但,又要使沒有在官場的人早日到達官場,即使沒完沒了的透破領導職數配備官員,但依然還是滿足不了一些人要早日進入官場的欲望。“組織”上只好要一批人從官場上早日退下去。于是,最有“說服力”的或者最省事的辦法就是按年齡劃線。說白了,按年齡劃線就是小孩兒玩的“排排坐,吃果果”的游戲,既幼稚又可笑但你又對它無可奈何。中共歷史上有沒有按年齡劃線?有,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兵役條例就規定只有達到哪種最低年齡的解放軍才能擔任某種軍銜的軍官。國外有沒有按年齡劃線?也有。但,人家限制的也是官員任職的最低年齡。我們現在的官員任職的按年齡劃線,是限制官員任職的最高年齡,而不是限制官員任職的最低年齡。這或許就是“與世俱進”,或者說也算是中國特色?
六是定力。面臨著媒體的質疑,周森鋒竟然一聲不吭,被文章的作者稱為是定力。這到底算不算定力?和我們需要這種定力或者說我們需要贊美這種定力嗎?但我認為周森鋒的這種定力是對輿論的蔑視。因為一位偉人(魯迅)說過:“最高的輕蔑是無言”。因而,這是一種病態的定力,或者說是一種邪力。這自然使我想到了“四人幫”的狗頭軍師張春橋,當年他面臨著法庭的審判始終一聲不吭。我們能夠把張春橋的這種行為也稱為“定力”?甚至加以贊揚?周森鋒面臨輿論的質疑一聲不吭,與張春橋面臨法庭審判的一聲不吭,雖然不可以類比,但實質一樣。對待輿論的質疑,正確的方法不是回避,而是應答和敢于承擔。如果質疑的問題屬實,如,畢業論文的確屬于抄襲,周森鋒則應該引咎辭職。這才是英雄本色。如果我們贊美這種定力,實際上就是縱容和鼓勵輕視輿論監督。一個蔑視輿論的社會或者說不能夠容忍輿論監督的社會該是個什么樣的社會?
七是自律。的確,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傳出周森鋒有關廉潔和紀律方面的一些負面反映。但,“沒有看到”,與實質上的不存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自律包括的范圍就廣泛。如,互聯網上就刊登了周森鋒吸高價煙的事情的周森鋒年紀輕輕,下鄉工作還要別人給他打傘的照片。這能算是自律?記得朱镕基在上海當市長時,嚴厲批評那些吸高價香煙的官員。因為按朱镕基的邏輯,僅憑官員的工資是無法吸得起高價香煙的。吸高價香煙的人,十個有九個是腐敗分子。還記得三、四年以前,就有網友批評中國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員只顧自己的舒服,不管他人的勞累,下鄉工作或者到哪里視察訪問,不是下屬為他打傘,就是小學生、老百姓為他打傘,同時,還刊登了美國總統視察訪問自己打傘的對比照片加入批評之。周森鋒如果真的嚴格要求自己,就不會出現這些不自律的事情。
八是民意。首先,要弄清何謂民意?從字面解釋是人民的意見。因而首先能夠體現人民對被選舉人意見的應該就是人民直接選舉的得票。在不能做到人民直接選舉官員的時候,現在組織部門搞的那種民主推薦、民主測評如果要算是民意的話,那就得廣泛吸收人民群眾參加。但,現在組織部門搞的那種民主推薦、民主測評究竟吸引了多少人民群眾參加?現在的這種民主推薦、民主測評充其量只能算是體現了官意。因為能夠進入現在組織部門搞的這種民主推薦、民主測評圈子里的都是清一色的官員,而且是被推薦者或者被測評者的或者是親密的直接下級(下級單位的黨政“一把手”),或者是同僚。他們實際上是同一身體、同一體制、同一利益的人。這種推薦也好,測評也罷,不僅無異于是一種自己推薦自己、自己測評自己的勞民傷財的行為,而且在某些地區甚至演變成為官場排斥異己的工具。如,前幾年媒體就披露某市一位常委,不與當地官場勾搭或者說同流合污,在民主測評時得票倒數第一。上級黨委誤以為這人真的不行,換屆時將其安排當政協副主席。所以,現在的民主推薦、民主測評或者說是官場上的自欺欺人,或者說是忽悠老百姓、忽悠上級黨組織的把戲。當然,有的地方或許吸收了幾個群眾參加,如幾位人大代表、幾個政協委員。但,中國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又有幾個不是欽定的,又有幾個又敢于說真話、說實話?現在這種選拔官員的做法究竟體現了多少民意?只有天曉得。
在筆者寫這篇小文的時候,看到總理溫家寶近日感嘆社會誠信缺失、道德滑坡,強調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的報導。筆者感同身受。但,國民素質的提升主要取決于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而社會文明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和政府官員的誠信與文明,而官德的喪失和腐敗的成風更是社會道德滑坡的罪魁禍首。對于周森鋒,我相信網友們與我一樣,絕不是要與他本人過不去。但是,周森鋒的重用提拔及湖北官方振振有詞的辯護,實質上是地方吏治長期敗壞的惡果。我們現在可怕的不僅僅是有了惡果,可怕的是有了惡果還不知道這是惡果而沾沾自喜,任其發展而不可自拔。因而不得不說,不吐不為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