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改革,路在何方?
寒木
作為一名教育陣線的普通工作者,本來為避瓜田李下的嫌疑,我是很不愿意寫這篇文章的,但是由于在工作生活中見到許多同事對前幾天國家公布的事業單位改革信息,諸如要破“鐵飯碗”、實現“社會公平”等問題,居然一點危機意識都沒有,便覺得很有必要給大家談談了。
要談論這個問題,首先很有必要和大家共同回憶一下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國有企業改制事件。
這股“改制”風最初在90年代初興起于南方沿海的廣東和福建等省,采取的形式一個是“賣”(主要是將原國有和集體企業出售給外資、外國企業),一個是實際上的“分”(主要是對原鄉鎮企業實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 改造,將其所有權變成股份分給其員工,而原企業主管一般都分得了較大股份)。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特別是1994-1996年,“改制”風已經蔓延到中國東部各省。當時最引人注目的是山東省諸城的企業“改制”,它將所有的國有企業都以資產原值賣給其職工而變為“股份合作制”企業。這時出現了“經營者持大股”的主張。但是改制搞得最多的其實是浙江和江蘇兩省。到1996年,浙江將幾乎所有的鄉鎮企業都變成了私人所有或股份制,而且股份制企業實行的都是“經營者持大股”。江蘇原來集體所有制的鄉鎮企業很發達,到90年代下半期也把鄉鎮企業幾乎都變成了所謂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業,而且這些企業幾乎都是“經營者持大股”。在這個時期,連遼寧的許多地方都實行了所謂的“一元錢送國企”的政策,將許多中小國有企業變為經營者私人所有。
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后,公有制企業“改制”成了占統治地位的政策,各地政府以“國有企業退出競爭性領域”、“發展民營經濟”和“引進外資”為口號,紛紛攀比公有制企業“改制”和“民營經濟”的百分比,以清除公有制企業和國有企業為光榮。在這個時期之前,對原來的集體企業的“改制”已經基本完成,許多國有企業也完成了改制,但是“改制”還基本限于原來的中小型公有制企業。而在這個時期中,“改制”迅速向中型和大型國有企業蔓延,在各地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場運動,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各種各樣的優惠政策,讓國有企業的經營者以極低的代價取得國有企業的私人控股權。國有企業工人曾經形象地把這樣的“股份制改造”描述為“量化到個人,集中到干部”。
那么國企改制的今天,改革成果怎樣呢?
一、 眾多身價上億元的企業被少數幾個原企業管理層以區區幾百萬元購得,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嚴重。這些人一夜暴富后,將本來屬于制造業生產的資金用于后來的炒房、炒股,這些投機性資金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和國家經濟安全,更有甚者借機移民國外,卷走巨額財富。
二、 國有企業改制后,在實行“國退民進”的戰略,實際上是“中國退、外國進”的同時,包括種子經營、輕工、化工、醫藥、機械、電子等28個行業中,被外資直接或間接控制的已高達21個!(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77204.shtml)這也是為什么中央政府多次調控國家相關商品價格卻于事無補的重要原因, 跨國集團已經牢牢掌控了中國很多行業,中國銀行業、汽車業為了發展的改革初衷已經完全背離了實際的運行軌道,就拿食用油而言,僅僅美國金龍魚一家就已經掌控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糧油安全事關全局,難道不應該引起政府的警惕嗎?
三、 國企改制后,五六千萬工人被下崗,大量城市居民因此致貧,許多良家婦女為了供養家庭“被逼為娼”,毛澤東時期消失的黃賭毒重新泛濫。大大量下崗工人的失業,直接導致了中國工人階級的瓦解,中國政治力量的版圖被重新書寫,各級在改制過程中鯨吞國家資產的私營企業老板被請進了“政協”和“人大”,把持著社會主義國家的參政權和立法權,然后才順利頒布了爭議了十幾年的《物權法》——承認首筆淘金無罪論!大量工人下崗導致了眾多的的社會問題,中國民間的分裂和貧苦階層重新被人為制造出來!在天上人間的現實面前,許多仇視“官”“富”的情緒日漸高漲,社會不穩定因素逐漸增多,中央政府為了紓緩這一矛盾,每年不得不從中央財政中支付巨額資金用來支付下崗職工生活費用,為了維穩,巨額的本應用于改善民生的資金也不挪用!因此國企改制是一項典型的“富了極個別、窮了大多數、壓垮了國家、培養了外企”的失敗改革。
四、 國企改制后,除了央企手里的幾個壟斷性行業,中央手里幾乎沒有足夠調控市場的可用調控資源,然而,就算是這些央企,由于沒有堅持正確的興企觀念——堅持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一再沿襲當年國企由盛而衰的老路(國企改制三步曲:廢除職代會,建立廠長負責制——撥改貸,掐斷資金鏈——利改稅——逼死國企)。(參見本人《國企改制三十六計》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1002/132802.html)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央企不能做到恢復“鞍鋼憲法”,像中石油、中石化、鐵路這些戰略產業總有一天會被那些國外反華者的炒作下、煽動下,在眾多不明真相的中國百姓憤怒聲中瀕臨“被改制”邊緣,屆時將無疑是國家的災難、人民的災難!
五、 改制后,企業生產者尤其是一些食品生產者,挾持著在改制過程中的“卑鄙嘴臉”,自恃“與官親善”的客觀原因,在食品安全方面一次又一次地挑戰中國人的飲食健康,先后制造出來偉大的“吊白塊”“蘇丹紅”“三聚氰胺”“地溝油”“瘦肉精”“染色饅頭”……,我們發現的就這么多,沒有發現的還有多少?民以食為天,難道這就是我們要改制的偉大果實嗎?難道這就是在國企死亡后留給世人的豐功偉績嗎?在一個連最起碼食品安全都得不到保證的國度里,奢談其他所有的一切“發展成果”無疑都是一種嘩眾取寵了!
…………
今天,我們終于又提到了事業單位改革,在成功完成對國企的消滅之后,在工人階級瓦解之后,在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基礎削弱之后,這是福音還是噩耗?暫時還不得而知!改革是社會發展動力,任何一個愛國人士都是歡迎改革的!但是我們改革的方向一定要選對,否則你改得越大,離失敗和崩潰也就越接近。鑒于國企改制過程中出現的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應堅持事業單位改革的公益性原則毫不動搖。教育、醫療被廣泛認為是此次改革的重點,市場化這兩個行業,將教育產業化、醫療產業化的呼聲,前好多年就興盛過,只是由于眾多人士的反對才被作罷,不過私立學校和一些公辦醫院的試點已經早就偷偷地實行過。一句話:比單純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有很多很多,民心、穩定、和平,這些都不是單憑一個經濟市場的驅動就能做成的,有時候,窮一點,只要有志氣、有團結,仍可以克敵制勝,中央政府的首要任務不是打造經濟政府或者財富增殖政府,而是扶植國家戰略產業的興起以便能夠在國際上打敗相同行業的其他公司,所以檢驗中央政府的標準不是你分解了多少國企,制造了多少下崗工人,而是看你扶植下的所有“帶中字號”的企業在國際上有什么成功的收購——攻城略地的戰果!事業單位改革如果走上利益化、資本化的道路,那改革的開始或許會讓百姓嘗到一點點甜頭以作為繼續推動改革深化的引誘,但是一旦改革規模完成,那么這些甜頭將會被加倍討還。如果說曾經被人們引以為榮的工人現在成為了社會嬌貴的棄兒,那么將來的教師、醫生等文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都會步此后塵。
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體現在哪里?不就是建立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充滿著民主和自由的政治制度,生產資料歸全體人民共同所有的經濟制度,欣欣向上的健康文化蓬勃發展的文化制度的社會嗎?讓全體國民擁有身為社會工作人員的榮譽感,自覺為了社會,不是以占有金錢多少作為衡量他們生命價值大小的依據,讓學有所教、住有其房、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福利制度惠及全體國民,這不正是我們共產黨人要追求的目標嗎?
中央政府不同于地方政府,必須考量到整個社會范圍內的影響,而不應局限于一域。比如說就企業而言為了追求最大經濟效益,需要以最少的勞動報酬創造最多的經濟效益,但是作為政府,你就不能完全只考慮到企業的訴求,你還要考慮到社會就業人員的訴求,考慮到企業工作員工對于工作條件的訴求……,事業單位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但是不同的方向,將會決定著事業未來的命運,是繼續沿襲國企改制的“賣字當頭”,還是通過放開行業內部員工監督制度,實行行業決策民主制,廢除一把手負責制?是將大量的事業單位人員“破鐵飯碗”,引入競爭下崗分流制,從而產生龐大的失業隊伍,還是通過制度改革提升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主人翁意識、提升其工作積極性,為社會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務?企業、事業、行政是社會最主要的三大肌體,如今企業改制已成過往,事業改革也即將來臨,那么行政改革還能獨善其身嗎?
一旦社會主義性質的公有制經濟基礎被打破,大量資金的急劇融合必然導致新的龐大經濟勢力的興起,一旦這些新的經濟勢力與嗜血的政治勢力相互勾結,那么共產黨人用以執政的合法依據將何處可尋?
因此,在沒有追回大量國企改制過程中流失的國有資產、在沒有嚴肅處理改制過程中的違法犯罪行為之前,在沒有明確一切為了促進社會主義、促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標以前,在沒有冷靜分析、思考事業單位改革的對策及存在可能變數之前,在沒有實施可以推動事業單位改革的相應行政單位改革措施之前,貿貿然地推行事業單位的改革,將必然會碰得頭破血流,改革也很難起到預想的實際效果!
對于事業單位改革,千萬要謹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