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勁飚
人民網今天發表了日本沖繩大學教授劉剛的一篇文章《日本踏入“崩潰的十年”?》文章不長,但看了很有感觸,現在把該文全文一字不改地轉貼于此。
3月11日下午2時45分的一瞬間,9級特大地震撕破了日本東北海岸大地的寧靜。數天后核輻射的可能性令恐慌隨之而來。日本人從信任政府能順利解決危機,慢慢轉向抱怨政府和擔心被欺騙。此次天災引發的人患,暴露了日本戰后的社會深層弊端。
一是日本戰后行政官僚制度的問題。由美國主導的民主化進程在推動日本戰后復蘇的同時,也給日本社會造成深遠影響。走馬燈似的選舉政治籠罩了日本的政治生活,催生出一批又一批選舉專家。他們對治理社會和處理重大社會政治軍事經濟乃至安全危機,大多既非行家亦乏經驗可資。菅直人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在對福島核電站的事故通報上模棱兩可,決策土乏善可陳。特別像核設施這樣的潛在危險項目,并未被納入國家安全保障的范圍。在危機中,內閣總理只是等報告,讓當事公司我行我素,結果喪失處理危機的最佳時機。政府在處理核危機的過程中顯得缺乏凝聚力,以及指揮和實施的行動力。
第二,日本國民基本生活在安逸的環境下。戰后成長起來的幾代人早已淡泊了戰前“鬼子”般的蠻力和粗野,特別是年輕一代“玻璃脆”類型特別多。這也影響到日本自衛隊的素質。自衛隊從體制上看類似于公務員,在此次救災搶險中,盡管社會和國民面臨童大危機或災難,他們還是和行政運作一樣,四平八穩、循規蹈矩地行動,哪怕在搜救現場也是仿佛漫步一般,全然沒有為民犧牲、迅猛趨前的血性和剛強。
第三,日本文化講求團體行為,實際上卻潛藏著積弊和陋習,這是久居日本的外國人方能感受到的。地震和海嘯屬于突發事件,國民積淀的忍耐素養備受國際社會稱贊,但面對久懸不決的核泄漏處理,日本人幾乎集體喪失信心。大批外國人逃離日本,日本國民遠走他鄉、搶購食品和水等都反映了個體無法承受陣痛后爆發出來的團體躁動心態。日本人“群體意識”下潛藏的危機滲透進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現在的日本年輕人對事對人,無動于衷,謂之“無感動綜合征”。服務業奉顧客為上帝,但職員經常手到心不到,等等。
日本的遭遇令人扼腕,但日本政府和社會表現同樣讓人感嘆。難怪有媒體擔心,日本恐怕要從“失去的十年”踏入“崩潰的十年”。可想而知,日本當今社會的深層次問題,也暴露了戰后日本追隨美國“邯鄲學步”的先天不足。
---------------------------
看完以后,我覺得這位“沖繩大學教授”對所處的環境和事物的分析還是比較冷靜、客觀和中肯的,我不知道我國某些人會不會結合我們自己的情況進行一些反思。不是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嗎?
2011年3月18日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