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敏發現了異常變化。
作為國際天災研究會副會長,3月10日他探測地震信號的電流,發生了重大異常變化,其布置在山東、河北、河南、北京等地的儀器數據變化明顯,為此他緊急和國家地震局臺網中心溝通。臺網中心也監測到了異常信號。不過都只能確定在北方地區。
很快,令人震驚的消息傳來:3月11日14點46分左右,日本東經142.6 北緯38.1發生了8.8級地震,并引發日本仙臺市港口近10米高的海嘯。
楊智敏聯想到他在3月1日發布的預測報告,發現自己的時間差不多,但是震級和地點有點偏。比如當時確定的地震地點是日本千葉島和鹿兒島會有2次地震,震級為7級左右。實際上震級更大,位置則偏東北地區。
楊智敏認為這個預測本來可以做得更準,“如果國家臺網中心的信號及時共享,全國的地震專家公共會商,效果可能更好些。”3月11日晚上7點多,他對記者說。
此前國家地震局在3月10日下午對于各種地震的異常信號進行了會商。地震專家徐道一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就連續發表日本將發生8級以上大地震的多篇文章。
而更多的專家認為,中國應該從日本發生的特大地震中吸取教訓。“十二五”期間需要繼續強化地震的預報工作。原因是,去年國務院發布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到2020年力爭作出“有減災實效的短期預報或臨震預報”,而目前的“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僅僅提出“提高地震監測分析與震災防御能力”。
為此全國政協委員陳運泰認為強化地震預測研究,應該改為“提高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與震災防御能力”。中國地震局專家高建國認為,“十二五”強化地震預測非常有必要,“如果放松預測,再出現像日本這樣的地震,中國的損失將難以彌補。”他說。
日本地震短臨信號被捕捉
楊智敏告訴記者,3月10日、11日這2天,在山東、河北、北京、河南布置的監測地震的地電儀器發出了重大信號。
地電是地球內部不穩定的自然電流,在地震發生前會有重大變化。這可以通過電阻率、自然電位和地電流的觀測來研究。比如在地下相距幾十米到百米遠的地方,埋放兩個鉛板,再用導線分別連接到電流表(毫安表)或電壓表(毫伏表)的兩端,就能從表頭上觀察到指針的日變化、年變化特征,這種方法是不需外加任何人工電源。
1975年中國海城地震前5~2天,距震中20公里的治金102隊的土地電,不僅連續出現了30~100毫伏的單向脈沖,其地電位還出現了190毫伏的下降,如此巨大幅度的異常一改往日的平靜,這個前兆信息為成功的臨震預報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
楊智敏目前的儀器由民間資助,參與研究的有各種地震專家。不過,他只能知道是在北方有地震將要發生的信號,但是并不知道具體位置。同時國家地震局臺網中心也發現了信號,這些信號包括用各種更高級的儀器獲得的,這包括電磁、氣壓、溫度、水位等。
不過國家地震局以及楊志敏等并未準確得出日本在何時何地,將有多大地震的精準信息。當日他也宣布中國云南盈江縣3月份將有5-6級的地震。
而這次地震是否還會有余震,仍不得而知。中國地震局預測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震局研究員汪成民認為,這次地震實際上有比較成功的長期預報。因為地震專家徐道一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就連續發表多篇文章,認為日本將有8級以上的地震。其文章在國家地震局預測專家委員會的論文集有論述。
但是此地震后,是否會再轉到別處,仍難以得知。“地震是否會轉到臺灣,或者內陸,目前正在加緊觀測和研究,很難在短期內作出一個判斷。”汪成民說。
楊智敏則認為,目前監測到日本強震后信號仍未消,請當地關注可能會誘發日本“東京”及千葉群島出現再次強震的可能。目前各種地電異常的信號未解除,不排除有新的情況發生。
而日本地震引發的海嘯,已經開始影響中國。
建議“十二五”強化地震預測
一些從事地震研究的專家認為,國家下一步需要強化地震的預測研究。
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未來五年防災救災上要“提高地震監測分析與震災防御能力”。一些專家認為,這違背了政府的初衷。
因為根據2010年9月25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下一步要扎實做好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到2015年,基本形成多學科、多手段的覆蓋我國大陸及海域的綜合觀測系統;到2020年,力爭作出有減災實效的短期預報或臨震預報。
全國政協委員陳運泰在“兩會”期間認為,上述“十二五”規劃綱要的草案,應該將“提高地震監測分析與震災防御能力”,改為“提高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與震災防御能力”。
這個看法得到了一些專家的支持。汪成民認為,國家提出要在2020年做出有減災實效的短期預報或臨震預報,這就意味著下一步必須在短臨預報上見成效。“這方面需要明確強化短期預報的研究,不能因為地震短期預報有難度,就不做了。”他說。
所謂的長期預報是預報一個地區幾年至幾十年內,甚至上百年內可能發生的地震。中期預報是指對未來一年或稍長時間內,可能發生5級以上地震進行判斷。短臨預報是指對未來10天至3個月以內可能發生地震的地點、時間及震級的預報。
目前中國的地震在中期,長期預報都成功率較高,比如汶川地震,此前有很多論文。日本本次的大地震,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在數天之內的短期,要報出時間、地點和震級的預報,則難度很大。
目前學術界存在很大的爭議。一種說法是地震不可預測,一種認為地震可以預報。中國地震局包括汪成民、高建國、耿慶國等一些專家認為可以預報。但國內也有人認為難以預報。國際天災研究會副會長楊智敏作為民間人士,更是不斷發布預測報告,以此印證認為地震可以預報。由于他的預測部分得到證實,引發一些民間資助。
楊智敏指出,目前地震是可以預報的,所以短期內難以預報,是因為國家的地震數據沒有很好地及時和全面公布,同時地震領域的專家共享以及一起合作研究進展不大。“如果將全國的民間以及政府地震力量調動起來,預測成績會大大突破。”他說。
更有地震預測人士認為,現在地方地震部門沒有預測權,同時目前事前填卡預測地震也取消了,這表明地震預測工作并未取得更大的突破。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任振球表示,地震預測不能被地震檢測分析所取代。地震的監測和分析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只有做好地震預測預測工作才能減少和避免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危害。
日本地震啟示
不過,本次日本應對地震的策略以及效果,仍值得中國借鑒。
目前日本地震將多大傷亡,仍有待進一步確定。日本官員在防衛省召開的緊急會議上指出,此次地震引發的“海嘯災情似乎非常嚴重”。
復旦大學公共安全中心主任滕五曉告訴記者,應對高頻率的地震,日本有硬件和軟件措施。硬件措施是日本的房屋的抗災性比較好。在軟件方面,日本民眾過去多次演練應對地震的災害,因此即使地震來時,也能較好應對。“如果沒有這一點,則很難想象這么大的災害到來會怎么辦,而中國在這些領域需要補課。”他說。
滕五曉指出,日本主要是在中期、長期的地震預測方面做的工作比較多,主要原因是短臨預報有難度。而中國在住房硬件方面,需要進一步強化,云南的地震顯示出,農村的很多房屋實際上也是要抗震的。同時日本民眾演練應對地震的措施,值得中國學習。
而楊智敏則認為,目前的地震顯得比較淺。比如1976、1977年就發生過這種情況,目前不少地方報出地陷的情況,加上地震深度不高,這使得破壞性加大,比如6級的淺層地震實際比7級的深度地震要大。
這個說法并非沒有道理。2010年9月5日,新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市附近發生7.1級地震, 由于地震震源深度較深,為33公里,使得人員傷亡大大減少。一些觀點認為,這是因為西方先進國家房子抗震性能好,所以不搞地震預報,只要把房子蓋好就行了。
結果2011年2月22日當地又發生了6.3級地震,震級比前一次低得多,房子還是那些房子,但是震源深度較上一次淺得多,只有5公里,房屋倒塌和人員傷亡比上次多得多。
汪成民則認為,地震預測仍需要強化進行,因為減災以及事前把住房的抗震性提高,那是民政和建設部門做的事情,地震部門的核心是要做預測,“預測得好,可以將地震災害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此前指出,從最近100年來看,前40年全球強震比較少,地球活動比較弱。而這幾年8.5級以上地震已經發生過3次,地震頻發預示著地球進入了地震活躍時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