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網絡查詢的有關統計數據: 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約1800萬,比2000年增加了約400萬人,而2010北京市公共交通日運送人次卻比2000年增加了1320萬人次(2010年北京公共交通日運送1860萬,2000年為1100萬,上述數字為公交與軌道交通運送之和);2000年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約150萬輛,而2010年為480萬輛,比10年前增加了330萬輛,2010年北京市機動車日運送人次比10年前增加約660萬人次(按每車每天運送2人次計算)。因此,盡管10年來北京市公共交通設施發展迅速,道路橋梁數量突飛猛進,然而,由于北京市的日出行人次卻比10年前多了1300多萬,而且,交通擁堵便成為必然。
進而,為何北京市日出行人次比十年前能夠多出1300萬之巨?這1300多萬“流動人口”是哪里來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現行住房制度造成的。
眾所周知,我國從1998年進行住房制度改革以來,開始確立了由房地產開發商供應住房、廉租房、經濟適用房、限價房等住房模式,而無論哪種模式,幾乎所有上班族都遠離單位,北京市有近3000萬人需要每天需要在城里來回移動,交通哪有不堵之道理?
由于北京市有近3000萬人需要每天需要在城里來回移動,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地鐵十三號線、五號線、八通線很快就突破原先設計運力,早晚高峰時那么擁擠不堪了。
由于現行住房制度造成的上班路途遙遠,很多人買車是“迫不得已”,以至造成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增速較快,不得已采取了限制購買的政策,據有關報道,因為汽車限購影響北京市汽車產業產值約1300億元,而北京市2010年的賣地收入才1500億元。
由此不難得出結論:政府為了治理交通擁堵需要加快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資金,這些資金需要通過賣地獲得,而賣地制度(或住房制度)造成了全體市民交通出行需要更多的交通基礎設施,形成了惡性循環,因此,現在住房制度是一種造成交通擁堵、甚至嚴重影響汽車等產業發展的惡性制度。
如果要改變交通擁堵——加快交通建設——需要資金——賣地獲取——遠離單位——造成交通擁堵這種惡性循環,必須改變現行居住模式,如果北京市有50%的常住人口實現就近居住,或者說,將現有每天3000萬的出行人次降低為1500萬人,北京市的交通擁堵狀況將大大緩解。就近居住后,機動車使用頻次將成倍降低,不但有利于節能環保,也完全可以放開汽車限購,讓需要的人自由購買,屆時,真正因為上班路途遙遠而購買汽車的人也將大為減少。
北京如此,上海、廣州、深圳等其他大城市何嘗不是因為現行住房制度造成了交通擁堵!
期待盡快改革現行住房制度,早日實現就近居住,切實解決交通擁堵!!!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