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說《風波》里有個九斤老太,丈夫生下來時是九斤,兒子八斤,孫子七斤,曾孫女只有六斤了。于是大發慨嘆:“一代不如一代”。
日前與幾位教師朋友閑扯,七拐八拐不知怎么就拐到學生的素質上來了。有個感慨:“現在的孩子,整個的沒素質。我教學快二十年,就沒見過現在這樣的學生!”有個感慨:“本覺著好歹送走一屆,換一茬會好點兒。誰知這一茬比上一茬還差!”有個感慨:“教現在一屆學生至少得少活十年。”有個感慨:“黃鼠狼下老鼠,一窩不如一窩。”……
“進化論認為:世道必進,后勝于今。你們這么說,是進化論的觀點錯了?”我饒有興致的問。
“進化論沒錯。一代不如一代也是現實。”有位朋友想都沒想。
“為什么會是這樣的現實呢?”我接著問。
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見,觀點最終趨向了統一。以縣城為例,作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中心,縣城里本來居住著相當數量的高素質人員。因為遺傳的原因、家庭教育熏染的原因、重視孩子學習和全面發展的原因……這些高素質人員的孩子往往體現了更高的素質,學業有成之日也是這些孩子大顯身手之時,他們往往飛得更高,走的更遠,縣城是留不住的。留下的是些什么人呢?無非兩類,素質不高者以及素質最低者。在素質不高者中,由于種種積極因素的共同作用,他們的孩子可能會有少部分高素質者,而高素質者一旦長成必然又遠走高飛,把低素質者留下。素質最低下者他們自身簡直就沒素質,不良基因的遺傳、不良家庭環境的熏染、對孩子學習和發展的短視無視等,不要說他們的孩子素質本不可能會很高,縱是有點成色的孩子最終也會浪費在他們自己的手里。年復一年,小縣城里素質高者越來越鳳毛麟角,低素質者反多過過江之鯽。就算每年縣城會“分”進來幾個人才,杯水車薪,根本改變不了高素質員漸少低素質人員日多的局面。更何況隨著縣城規模的迅速膨脹,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縣城,由于歷史、傳統、習慣、教育等的影響和制約,這部分農村先富起來的人以及他們的子女真正素質高的少之又少,絕大多數蠻橫頑劣缺乏教養。這就造成縣城里面高素質學生的比例越來越低,一茬不如一茬,也就不足為怪了。
看到這里,可能會有“精英”跳出來開罵,也可能會有磚家拍我板磚。我先請求要開罵、要拍磚的朋友慢開尊口、高抬貴手,且容在下申明一二。在下八輩祖宗都是農民,我向來以出身貧下中農根正苗紅而自豪,從來不敢忘本、歧視農民。再者,農民出身的我混的盡管不怎么好,也有每月三五千元的財政工資供著,所以我也向來不迷信“龍生龍,鳳生鳳”的貴族血統論。盡管如此,我仍然認為上面的結論是能站住腳的。
我突然從小小的縣城想到我們偉大的國家來了(我知道我不配這么做)。有資料顯示,截至2008年,我國送出留學人員總數為139萬,歸國留學人員為39萬,回國總比例為28%。
不妨繼續掉掉書袋,還有這么幾個相關數據:
1、在1998年到1999年,中國2萬多留學生,而在2007年到2008年,有超過20萬的留學生出國深造。2006年,國家公派留學人員7000多人,只占全部留學的5%左右。
2、在2000年,學成回國總比例38%,2008年28%,中間一度只有大約25%。2006年底到2007年初,在國有企業工作的不到10%,在政.府部門的3.4%,在中西部地區就業的2% 。
3、目前中國科學院院士的81%,中國工程院院士的54%,教育部直屬高校中,78%的校長,63%博士生導師,72%的國家級、省部級教學、研究基地(中心)、重點實驗室主任,屬留學歸國學者。“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23人中的21人)海歸人員高達90%以上。
4、吸引海歸回歸的原因中,文化底蘊及人文環境項占 2%。
遺憾我大學沒學數學專業,賬目有點算不太不清,好在小學時候學習過幾天加減乘除,就試著列了三個簡單算式:38%X10%=3.8%;
38%X3.4%=1.3%;3.8%+1.3%=5.1%。這三個算式告訴我們,按照歸國比例最大的2000年計算,留學歸國人員進入國企和政.府部門的總數才僅占出國總數的五個百分點,到中西部地區的更是少得可憐,一個點都達不到了。而第3項數據又表明留學歸國人員在國家建設、人才培養和知識傳承中發揮了多么重大的作用!
學而優者上大學,大學優者出國留學,留學優者定居國外,歸國優者進外企……反復下來,國內的人口數量逐年上升而總體質量恐怕將每況愈下,從事國家建設和管理的人員里面素質一流者愈寡末流甚至不入流者愈眾,要實現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任該有多重,道該有多遠啊!磚家們近年來喊得天響的四個字“精英治國”,好像國家建設,社會發展有他們幾個所謂的磚家就夠了。先不說這些磚家斤兩是不是夠,成色是不是足。就算你真的足金足兩且達到了32K,就靠這幾個簡直不食人間煙火的磚家發展經濟,振興國家?相信外星人聽見的話也會笑的!國是大家的國,家是大家的家,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靠磚家喊口號是喊不到的,靠“精英治國”是治不到的,必須提高全民族的素質。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不能只是個口號。
中國不缺人才嗎,中國不需要高素質人才嗎?不,絕不!那么,幾十年來國家投巨資、花大力氣辦教育培養出的一批批高素質高層次人才在哪里?上面的第4項數據能不能說明一點什么呢?
再回到九斤老太的感慨上來。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慨嘆是生理層面的問題,關乎的是老太一族的存續大事。那么,泛濫如洪水猛獸的人才流失導致的國民素質的整體下降可能不是生理層面的問題,關乎的也不是一家一族的存續吧。磚家們肯定要拍磚了:“杞人憂天!你沒看見我們的時代在進步嗎?你沒看見我們的大學都大眾教育了嗎?你沒看見我們的GDP都翻了多少翻了嗎?你沒看見我們的領導干部越來越知識化了嗎?你沒看見我們的高鐵時速都世界之最了嗎?你沒看見拾荒的老頭老太太都在打手機嗎?你沒看見……什么什么嗎?居然還說什么素質下降,無稽之談!……”
嗚嗚,嗚嗚。我掩面,我慚愧,我太孤陋寡聞,我說不出話。我不說話可以吧,我求神求佛可以吧,惟愿大慈大悲的我佛保佑:我的“九斤老太之嘆”是杞人之憂,是無稽之談,是謬論中之大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