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退休雙軌制”,通常的說法是“企業退休人員比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同等資質退休人員的待遇低兩至三倍”,以及“兩個高工不如一個機關勤雜工”等等。因為退休金雙軌制是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轉型期的特殊產物,是由于養老金計算方式、來源、管理等方面的不同而產生的特殊現象。那么,既然是過渡現象,是特殊產物,以“摸著石頭過河”的觀點看過去,就完全可能出現另一種退休金的模式。比如說,也可能出現一個與現在模式完全不同的、倒過來的退休雙軌制,不是“企業退休人員比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同等資質退休人員的待遇低兩至三倍”而是“政府機關退休待遇比企業退休人員低兩至三倍”、“兩個處長不如一個工人”、“三個廳長不如一個工程師”。從理論上講這種可能性也應該存在的。而事實上卻沒有出現。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本來可以往四面八方“摸”的退休模式,為什么一“摸”就摸成了現在這個樣子而不是其他樣子呢?
新京報文章《解決“養老金雙軌制”應有時間表》說得好:“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機關工作人員,既是養老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受益者”,政府官員的雙重身份導致了只能出現目前的這種雙軌制,而不會出現倒過來的、以“兩個處長不如一個工人”、“三個廳長不如一個工程師”為特征的退休雙軌制。可見,摸著石頭過河也不是可以隨便亂摸的。摸也有摸的規律和規矩。
可是我總認為,按照黨的傳統做法,倒過來的退休雙軌制應該是可能出現的。共產黨人,領導者,是不與百姓爭利的,總是吃苦在先,犧牲在先,享受在后。這是幾十年保證革命事業勝利的法寶。面對退休和養老金改革,制定改革方案的人就要掂量了:這種改革是造福百姓還是為難百姓?如果確認是造福百姓,那就沒有話說,肯定是讓企業職工優先享受改革的好處。如果不是,那么,制定改革方案的人,領導改革的人,就會說:這種帶試驗性質的、有風險的、可能要付出代價的改革,就先讓我們這些領導者、公仆們先犧牲一把吧。讓我們先探探路,探好了,關系理順了,經驗總結出來了,企業的師傅們再來改革不遲。—— 好象應該是這樣的吧?
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的。為什么呢?想必,革命戰爭年代與和平建設時期,有些規則會有所不同的。有個“周期率”什么的也許要發揮作用。改革,對于方案制定者是個考驗,是個大考驗。這不能依靠覺悟,不能指望他們自動地就有了道德的血液。那不符合唯物主義的原理。這需要監督,需要對權力的制約。改革的決策也需要經過民主的程序。退休雙軌制之所以發生,“深層次原因”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所以,退休雙軌制絕不僅僅只是經濟問題,絕不僅僅只是養老體制問題。對此我們應該正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