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大學自1999年擴招以來,大學錄取率不斷攀升,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增加,大學教育以基本從“精英型”教育轉為為“大眾化”教育,擴招帶來了就業難的問題,也帶來了很多社會不穩定的因素。
伴隨著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的同時,沿海制造業發達的城市也出現了用工荒的問題。自2004年以來,節后用工荒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沿海許多企業的正常運轉。
(一)大學擴招的問題
自1999年以來,中國大學開始擴大高校招生規模,以下是2000年以后各年畢業生人數:
200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107萬人;
200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115萬人;
200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145萬人;
200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212萬人;
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280萬人;
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338萬人;
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413萬人;
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495萬人;
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559萬人;
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11萬人;
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31萬人;
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758萬人。
根據國家2009年統計的中國大學畢業生人數超7000萬,累計到2011年7月,中國歷年已畢業大學生總人數預計達到8400萬,占中國人口的7.4%,再過幾年大學生將完全“平民化”。
2010年,中國高校錄取率總體上超過70%。此外,據記者了解,在全國其他多個省市,今年高考錄取率也創出新高。今年北京市高考錄取率超過了80%,其中本科錄取率首次超過50%,高達54.9%,比去年提高了5.6個百分點。上海今年高考錄取率超過85%,較去年再升一個多百分點。此外,浙江為83.8%,山東突破80%,重慶達78.55%,廣東超78%,云南超過70%,安徽也達到了創歷史的67.3%。
(二)沿海企業用工荒的問題
自2004年以來,沿海地區企業用工荒的問題層出不窮,用工荒的問題登上各類媒體節后頭版。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90年代以后,第一代農民工進城打工,他們吃苦耐勞,中國的制造業憑借廉價的勞動力優勢,創造了中國“世界工廠”的超級生產規模,鑄就了中國經濟的騰飛。
進入2010年后,85后、90后登上時代的舞臺,他們基本上是純獨生的一代,沒有吃苦的習慣,其中很大一部分通過大學擴招基本上已不太可能回頭成為農民工,剩下的一部分由于家庭的呵護和所處時代形成的性格特點,大多寧可在家游蕩也不愿進入制造型企業。另外,隨著中國商業服務業的高速發展,不少“農民工”二代選擇了環境相對寬松的商業服務行業。
加上近幾年中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大量沿海企業的內遷策略,形成了中西部與沿海爭奪勞動力的局面,客觀上加劇了用工荒的程度。
(三)大學生就業難與經濟產業結構的關系
中國能成為“世界工廠”,客觀上也反映了中國企業的主流結構——勞動密集型。中國的社會形態和歷史原因,造成了中國高端技術產業和金融服務產業的相對落后。
中國教育體制的失敗,又決定了中國的科研人才素質總體不高,缺乏創新意識,反過來又制約高新尖產業的發展,這是社會悲哀。
而真正需要人才的企業是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大量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只在少數環節需要少數的大學生。這個特點客觀上加劇了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四)冰火兩重山——大學生就業難與企業用工荒并存
現在,大學本科畢業生可能會為了2000元工資的一份工作擠破頭,與此同時是一些生產制造企業開出3000元的工資卻招不到農民工,真是冰火兩重山。
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歸納下來有以下幾點:
1.大學擴招,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加劇了就業的難度;
2.擴招帶來的教育質量下滑,專業與企業實際要求不匹配,培養了大批不符合企業要求的半成品和廢品;
3.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經濟產業結構決定了對大學生的需求量有一定的限制;
4.受中國的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學學到了知識,也學會了虛榮,很多大學生還自視為“天子驕子”,放不下身段。
企業用工荒的問題歸納下來有以下幾點:
1.沿海地區生活成本逐年升高,工資上漲相對緩慢,減少了農民工到沿海打工的欲望;
2.內地經濟的發展、沿海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內遷,沿海與內地工資差距的縮小,讓許多原來在沿海打工的農民工有了新的就業途徑;
3.農民工結構的轉變,85后、90后獨生“農二代”逐漸成為企業用工的主力,他們的觀念已與第一代農民工大不相同,寧可進商業服務等環境寬松舒適行業或在家游蕩也不愿到艱苦的生產制造型企業工作;
4.農一代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大學擴招導致升學率的提升、分流了很大一部分青年人群轉向高等教育,以不大可能回轉到產業工人崗位。
以上諸原因,造成了中國目前的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用工荒兩難的局面。
(五)未來大學生的趨勢分析
從目前中國的教育產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狀況看,中國的大學招生錄取率將會進一步擴大,大學教育將徹底“平民化”,也即大學只是多讀了幾年書而已,并不能把學歷和身份、能力、待遇掛鉤。
未來的大學生也是普通勞動者,只是有一定知識的普通勞動者。大學生從事一切目前看似不應該是大學生該干的行業將越來越司空見慣,大學生農民、大學生屠夫、大學生商販、大學生清潔工將成為正常現象,一切光環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消失。
(六)未來中國經濟產業結構的轉型問題
近二十年來,我們親歷了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近十年來出現了“國進民退”,中國的現狀和危機,很多方面是政治和經濟體制造成的,這里就不分析中國的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的問題了。
根據目前的情況看,國際市場形勢的變化,導致歐美國家都中國出口的抵制;國內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原材料成本提高、用工成本上升,加上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壓力,中國以出口為經濟增長支撐的模式將越來越難維持經濟的增長,這也是國家為什么反復提倡并踐行“擴大內需、鼓勵消費”的原因。
中國未來經濟轉型的方向預測:
1.沿海地區將被迫首先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因為不升級面臨的將是倒閉;
2.勞動密集型企業將向內地和包括印度在內的東南亞諸國、非洲等國家轉移,以降低企業的用工成本,維持企業的利潤;
3.中國將由外向型經濟逐步向內向型經濟轉變,生產制造型企業將依托資源優勢、用工優勢、物流優勢在內地蓬勃發展。
4.出口市場的除歐美外,也將開拓其他市場,同時競爭將會逐步加劇。
中國的經濟在未來20年仍然是世界上最有機會的市場,未來的經濟走向必將是全面的、縱深的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