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黨報連發四文聚焦收入差距 改革信號令人期待
據中國新聞網財經頻道2011年02月18日電,人民日報近期連續四次刊載評論文章,從各個層面分析解讀中國的收入差距問題。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黨報此舉給人以收入分配議題或將邁出有力一步的信號,令人關注。
“中國行業收入差距擴至15倍”報道引發熱議
日前,一篇題為《中國行業收入差距擴至15倍 已躍居世界首位》的報道躍入各網站新聞排行,引發公眾關注。報道稱,行業間工資差距,歐洲國家最高是3倍,中國是15倍,居全球第一。不過,中新網財經頻道注意到,人社部專家隨即出面澄清,表示由于比較口徑的不同,歐洲國家的3倍,是按大行業劃分來比的;中國的15倍,是按細分行業來比的。按大行業比,中國的行業工資落差為4.7倍。但是,雖然專家澄清了夸大的報道,但因為收入分配話題的高度敏感性,再度引發了關于收入差距與分配話題的新一輪熱議。
黨報連續發文關注收入差距 直指分配不公
2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努力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文章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斷推進,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同時,收入分配領域也出現了一些突出問題,如勞動者收入增長較慢,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等,引起人們強烈關注。分配問題解決不好,會使發展動力衰減,影響經濟發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調整收入分配關系,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現在正當其時。
2月15日,人民日報再次發表評論文章《收入鴻溝需正視》指出,雖然,近些年來低收入群體的錢袋子鼓了不少,但不可否認,行業間工資差距的確也不能算小,居民的收入差距還是比較大。貧富懸殊的例子,在生活中也不算罕見,老百姓對此也頗有意見。
2月16日,人民日報第三次發表評論文章,直指當前社會公正問題。這篇題為《理性看待當前的社會公正問題》的文章指出,社會公正是社會成員對社會是否“合意”的一種價值評判,其實質是要求各種權利在社會成員之間合理分配,每個人都能得到其所應得的;各種義務由社會成員合理承擔,每個人都應承擔其所應承擔的。社會公正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正確理解社會公正,需要把握三個方面:社會公正是歷史的、相對的、具體的。文章指出,解決當前的社會公正問題,需要突出三個重點:認識到位,將社會公正作為事關社會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問題;舉措得力,實現科學發展,不斷做大蛋糕,努力分好蛋糕;形成合力,政府承擔主要責任,社會發揮協同作用,個人培育公正之心。
2月17日,人民日報第四次發文,指出行業收入存在差距正常,怕的是差距不合理、不公正。調節收入不是說把高收入降下來或者把低收入提上去就能讓人們滿意,更要關注制度的一致性和公平性。這篇題為《行業收入不怕差距怕不公》的文章認為,存在差距正常,怕的是差距不合理、不公正。目前我國各行業間的收入差距,往往不單純是市場競爭形成的,很多是由于市場準入方面的行政限制和行業壟斷帶來的。壟斷行業,無一例外收入較高。而職工平均工資低于全國職工平均工資的幾個行業:農林牧漁業、住宿餐飲業、建筑業、水利環境業、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居民服務業,都是競爭性行業。
“十二五”收入分配改革料推進
中共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規范分配秩序,加強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努力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完善公務員工資制度,深化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議》強調,要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李薇被指當代李師師 一人分飾兩角彰顯權力經濟學
據時代周報2011年02月17日報道,權力資本的運行,需要潤滑劑,更需要經紀人。李薇一人分飾兩角。她既是高官們私密社交中的尤物,又是龐大資本的名義上的管理者與擁有者。權力資本一旦運轉開來,在現有體制下就很難真正被摧毀。少數官員可以落馬,但權力資本難以凋零。
現年47歲的李薇,也許是繼李師師之后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風流名媛。這個越南出生的法越混血兒,擁有法國女人的風情、越南女人的堅韌,少時以難民身份進入云南紅河,及長與本地一煙草官員結婚,33歲時接近云南省原省長李嘉廷。在李嘉廷落馬后,她涉險過關,繼而在要人的幫助下,進入京城,借力打力,床來床往,累計與十數名省部級高官有染,以混血姿色與超強公關、經管能力為本錢,涉足煙草、地產、石油等壟斷暴利領域;充當權力代理人,租金與傭金積成其第一桶金,進而窮盡體制漏洞中的經濟商機;組建橫跨央地、政商的網狀關系,促成權貴資本的連橫……終于成功打造出一個巨大的被《財經》雜志稱為“下聯資本作手、上達官場顯貴的傘狀網絡”,在北京、青島、深圳、香港及海外成立了近20家公司,涉足煙草、地產、廣告、石油、證券等多個行業,關聯資產近百億元。當與其關系至密的中石化原董事長陳同海、青島市委書記杜世成等要人紛紛落馬入獄后,她仍全身而退,于日前重獲自由。《財經》雜志調查稱,“時至今日,李薇多數資產仍然得以保全,尤其是在內地司法無法觸及到的海外。甚至被調查的四年間,部分資產仍有增值。”
圍觀李薇者,趣味多集中在下三路。有說“真夠亂的,省部級在情婦上實踐了共產主義”,有說“傳說中的越南新娘攻克高官們”,有說“共同婦欲實現共同富裕”……。當高層權力運行與上流社會結構對絕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只是霧里看花隔岸觀火的時候,“李薇:公共裙帶”這種原本嚴肅的重大新聞,也就被觀眾消解成了一個桃色傳奇。
【3】涉黑商人拖茂名多名官員落馬 被稱地下組織部長
據新華網2011年02月18日報道,一個被稱為“茂名市地下組織部長”的涉黑商人,是如何讓包括市委書記在內的一連串干部落馬的?2011年2月11日上午8點,廣東省委副書記、省紀委書記朱明國和廣東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長李玉妹在茂名市主持召開了茂名市四套班子成員會議,通報了廣東省委對羅蔭國的處理決定。《瞭望東方周刊》從權威渠道獲悉,已經成為“前任市委書記”的羅蔭國是因職務犯罪,經廣東省檢察院報請廣東省委批準,立案偵查,并采取強制措施。具體的事實,是他收受某私人老板人民幣25萬元、港幣230萬元的賄賂。沒有經過“雙規”,直接“一步到位”被廣東省檢察院刑拘。
被采取措施的羅蔭國開始牽出更多官員。本刊獲悉:2月16日下午,前茂名市國土局局長、現任茂名市茂港區委書記鐘火明,茂港區常務副區長譚偉華也已被廣東省檢察院帶走。茂名官場的震動還在持續?那么,這個把市委書記拖下水的神秘“私人老板”究竟是誰?
2011年2月初,一篇舉報羅蔭國指使市紀委副書記華翠等人搶奪鑫龍公司資產,造成巨額國有資產流失的網帖在互聯網上出現。2月11日,羅蔭國被抓的消息公開;緊接著,2月12日,經貿局副局長劉師向被宣布因侵占鑫龍公司巨額財產被“雙開”。一時間,這篇就像是“預言帖”一樣的文章廣為流傳。然而,本刊記者從茂名市委宣傳部、市紀委等單位得到的回答均是“純屬巧合”、“完全無關”。
許多民眾都認為,羅蔭國的落馬,與此事必有聯系。在羅蔭國落馬以前的一年多時間內,茂名市已經有一連串的官員落馬。原常務副市長楊光亮、原副市長陳亞春、市公安局刑警支隊原隊長程彬、國土局原局長李邵、茂港區原政法委書記兼公安分局局長楊強等等。非常時期的茂名,民間的猜測和傳說有許多版本,除了鑫龍公司案以外,也有猜測羅蔭國的落馬是因紫金礦業潰壩、買官賣官等問題引出。
如此多的落馬官員和如此多的是是非非,牽出羅蔭國的那根“導火索”究竟是什么?2011年1月20日,幾十名群眾高舉著“嚴查貪官,還我南香城土地”的標語,來到茂名市委大院門口聚集。正如茂名市一位本地官員告訴本刊記者的那樣,這上千畝地,牽涉到千家萬戶的利益。因為這塊地皮的事,已經引起了很多人的上訪。2009年被抓的常務副市長楊光亮,曾經就是協調解決這塊地遺留問題的協調小組組長。而他的犯罪事實中,就有涉及這片土地的受賄行為。向楊光亮行賄300萬元的私企老板柯國慶,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而這個傳奇人物,還是從茂名市委宣傳部走出來的。受賄官員楊光亮早已入獄,柯國慶自己卻是在羅蔭國落馬之前的1月中旬左右才被逮捕。
【4】網聞博評:分配不公不僅僅表現在行業收入差距
從以上媒體報道可以看出,行業收入的差距,特別是所謂壟斷行業與競爭性的收入差距,的確是分配不公的重要方面。但在網聞博報小社員來看來,所謂各行業間職工平均工資的收入差距,說到底還是不同行業間勞動者的平均工薪收入差距。即使在某些人眼里認為是當今世界市場經濟體制最成熟最規范最完善的美國,所謂藍領產業工人與金融業白領職員的平均工薪收入差距,也不見得比中國小。那么,如果我們僅僅著眼于行業平均工薪收入差距,能找到解決分配不公的制度改革路徑嗎?
由此看見,理性地看待分配不公,就是首先要承認在一定的歷史階段,所謂行業差距、城鄉差距及地區差距等,是在世界各國都普遍存在的。而真正的收入分配不公與不合理,最主要體現于勞資雙方的收入差距,以及由此所衍生的富豪權貴與中產階層和貧民階層的收入差距。換句話來講,就是所謂高收入階層與中等收入階層和低收入階層的差距,這種差距是否公平?是否合理?而所謂貧富兩極分化的矛盾導火索,也正是最容易在此引燃。我們要正視收入差距,我們要正視分配不公,我們要繼續探討解決方案,這才應是我們必須正視的聚焦點。
【5】從“國富”到“民富”,“國退民進”是根本之道嗎?
當然,若以某些市場化私有化自由化的精英專家的觀點來看,收入分配的階層差距和社會等級結構是應該理性接受的,而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就是要解決行業工薪水平差距,且非要在這個方向上找到改革的突破口,那么就會引導出這樣的推理,即分配不公等于行業壟斷----實現公平等于打破壟斷----打破壟斷等于“國退民進”----“國退民進”攻堅等于消滅公有制徹底私有化。但問題在于,徹底私有化的市場經濟就不會有行業壟斷寡頭嗎?就不存在行業之間平均工薪收入的差距嗎?就像美國的藍領產業工人與金融業白領的收入差距,那樣就公平合理了嗎?
顯然,僅在勞動者工薪收入的行業差距上做文章,最終是解決不了分配不公問題的。即使達到了徹底私有化市場化的意圖,勞資雙方的收入差距以及由此所衍生的富豪權貴與中產階層和貧民階層的收入差距,照樣會繼續拉大。美國是當今世界上貧富兩極分化最嚴重的國家,并不是因為它的私有化市場化不夠徹底。那么,說了半天,中國的分配不公問題為何總會繞著行業差距和壟斷行業兜圈子呢?就是因為所謂的壟斷國企姓“公”不姓“私”。
這樣的推理,并不是空穴來風。就像所謂的“國退民進”與“國進民退”的鼓噪一樣,私有化市場化精英專家們對于分配不公和所謂從“國富”到“民富”的布道,本身就是在偷換概念和制造非黑即白的對立思維。因為這里的“國退民進”的潛臺詞就是“公退私進”,這里的“民”只是指私企和外企資本,而絕非通常概念的人民大眾。同樣的,消滅壟斷國企實現“公退私進”的攻堅,又與人民大眾及普通百姓工薪收入的行業差距有何干呢?若真正有社會責任擔當和對百姓大眾有慈悲情懷,為何不正視勞資雙方的收入差距以及由此所衍生的貧富兩極分化的危機呢?這會不會是在轉移焦點轉嫁矛盾以便實現“公退私進”的“火中取栗”呢?
【6】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礎首先在于“公”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可見,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也是實現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公平的前提和保障。沒有“公”的基礎,就不會有公平公正的結果。而所有的不公正和不合理,均是源于私心私欲和私有制。
客觀來講,遵紀守法和勤勞致富的私企老板及個體工商戶,不但不會招致普通大眾的“仇富”,而且還會贏得社會的普遍尊敬。而人們對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的怨言,絕大多數是針對官商勾結的腐敗分子和“損公肥私”的暴富階層。
我們的社會應該經得起公正之心和道德良知的拷問,像創造了時代傳奇的“公共情婦”李薇們和“地下組織部長”柯國慶們,案發落馬的已經有多少?處于潛伏期尚未發案的還有多少?這些私企老板們積斂財富的速度和數額,與包括壟斷行業在內廣大工薪階層工資收入的差距又有多大呢?這樣“損公肥私”的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廣大人民群眾能沒有怨恨嗎?
如果李薇們和柯國慶們這些私企老板們的發家致富,不是以公有制經濟的消弱和國有資產的流失為前提,這樣的“私進”不是以“公退”為代價,廣大人民群眾為何非要堅持抵制“損公肥私”的私有化呢?
市場化私有化的精英專家們為了繼續忽悠大眾,又發明了什么“好的市場經濟”和“壞的市場經濟”以及“好的資本主義”和“壞的資本主義”等新名詞。并據此將官商勾結的腐敗,一股腦歸咎于“權貴資本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體制,從而為資本徹底壟斷社會權力尋找“民意”借口。然而,所謂的“體制漏洞”,難道不正是被李薇們和柯國慶們拖下水的貪官們,被市場經濟洗腦后有意為自己創造和預設的出口嗎?而這些貪官們之所以會墮落為腐敗分子,難道不正是私欲膨脹的原始資本積累沖動嗎?
事實證明,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公仆”,一旦背離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一旦私心利欲膨脹,就遲早會墮落為腐敗官僚,就必然會成為私人資本的奴仆和幫兇。新中國前30年能夠形成公正廉潔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并不是因為那時制度法規有多完善,關鍵還是在于大公無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因此,收入差距不可怕,分配不公也不可怕,“公”與“私”的價值取向和行進方向才是問題的關鍵。中國的廣大人民群眾對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抱有堅定的信心,就是因為我們有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憲法基石。所謂公平合理的相對性,就是公道公理總在多數人一邊,而非金錢資本多的人一邊。這才叫,以人為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