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熱點追蹤)
——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綜述
張巨成
《 人民日報 》( 2011年2月9日第7 版)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戰略任務。建設生態文明,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是什么?建設生態文明應堅持哪些重要原則、把握哪些著力點?圍繞這些問題,學術理論界近年來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不少富有建設性的成果。目前,生態文明的概念已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了解,建設生態文明正在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和行動。
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
建設生態文明,首先需要明確什么是生態文明。有專家認為,生態文明就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為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所做的努力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它標志著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進步狀態。也有專家認為,生態文明是人類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時主動保護自然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制度成果的總和。還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規律而取得的成果的總和,是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既包括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認識成果,又包括人類在建設物質文明過程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實踐成果,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提高和人們生態觀念的增強。
綜合而言,學者們認為,生態文明是人類在適應自然、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的過程中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的總和。從工業文明的發展進程來看,生態文明是對造成生態環境危機的工業文明的超越,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模式的重大進步。從發展觀的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對傳統的盲目發展生產力、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發展觀的糾正。以我國發展為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長期形成的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并沒有根本改變,一些地區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和長遠利益為代價,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長,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發達國家在幾百年工業化過程中逐步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在我國已經集中出現。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權益。從這個意義上說,建設生態文明是解決當前我國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的迫切需要,是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關系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根本大計。
建設生態文明應堅持的重要原則
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生態文明的基本理論和觀點。有學者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雖然沒有對生態文明作出過直接論述,但在他們的著作中有大量關于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論述,比如對資本主義制度及其生產方式的分析和批判、對勞動異化與自然異化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和分析、對如何建立人與自然的可持續性關系的思考和闡述等等。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科學分析和應對當代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思想武器。當前,我們應進一步加強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生態文明的基本理論和觀點的研究,并用以剖析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而探索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思路。
堅持黨的領導。黨的十七大以來,中央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許多要求,采取了許多舉措,如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進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等等。學者們認為,所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長遠謀劃。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人、自然、社會等方方面面,關系不同階層、群體、個人的切身利益,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很多,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很多。這就要求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學者們認為,不論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還是建設生態文明,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人,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不僅注重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而且注重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生態需求;切實維護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當代人之間、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生態公正與公平,決不能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犧牲大多數人的利益,為了當代人的利益而犧牲后代人的利益;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建設生態文明應把握的著力點
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必須科學規劃、精心實施。學者們普遍認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強化資源保護與管理;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和低碳產業;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等等。其中,特別要把握以下幾個著力點。
把建設生態文明與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統一起來。有學者指出,建設生態文明不是孤立的,而應與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統一起來,做到整體推進、協調發展。建設物質文明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物質基礎。在物質文明建設中,應著力體現生態文明的內容,保證生態環境不因發展經濟而遭到破壞,保證發展經濟不超越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建設政治文明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保證。政治文明建設要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律、制度、體制、機制、政策等各方面的保障。維護生態公正與公平是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應把維護人的生態權利與維護公平正義統一起來,協調和處理好社會各階層、不同利益群體、代際群體在生態方面的權益和矛盾。建設精神文明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強大動力。應注重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培養和提高人們的生態道德素質,引導人們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把生態文明觀念融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中,融進黨風政風和民風民俗中,努力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建設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理論支撐、精神動力、文化條件和智力支持。
引導廣大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樹立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政績觀。廣大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是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實際行動對于建設生態文明有著直接影響。學者們認為,應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充分認識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決摒棄那種片面追求GDP增長的錯誤觀念,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人口增長、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的關系;用好干部考核評價這個“指揮棒”,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干部考核和任用的重要依據,注重提拔任用那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實績的干部,堅決懲處那些以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政績的干部。
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許多學者強調,應加快立法步伐,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重點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不斷完善和認真落實環評制度,嚴格環境準入,嚴格執法監督,持續開展環評專項行動;建立健全和認真落實嚴格的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以及科學、民主的環境決策機制和依法從嚴的環境治理機制;積極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切實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不斷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積極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和環保收費改革,改革和完善資源稅,健全和完善綠色稅收、綠色證券、綠色采購、綠色貿易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等等。
(作者為云南大學教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