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來就存在:設計修路的設計者不懂開車,制定中國石油的漲價制定者不會自掏腰包去加油,而制定春運運力的設計制定者、也從來不會去在大雪中排隊、擠站在售票口為一張票苦苦等待的……
在國家四萬億的大單撥款中、鐵道部就站了最大的份額,鐵路年年擴建,火車也在不斷的提速,但是運輸緊張的問題似乎沒得到任何改善,反而車票一年比一年難求。春節期間只要能買到票擠上火車竟成了一種奢侈,有的線路就算你買到了無座票,也無法上車,因為再也擠不下了……
而我們的鐵道部每年總是由副部長登臺出來、正部長總是忙著在國外反復考察、年復一年部長們總是表功地、夸夸其談的告知天下:農民工不用急.再等幾年一票難求的矛盾將會徹底解決”這句話讓鐵道部的老爺們形成了、質疑--答出希望的明天--再質疑--再答復更美好的明天,上哄中央下騙天下的殺手锏。近幾十年來,每到春運“一票難求”的問題和由此引發的諸多矛盾就呈現在了我們面前,以至鐵道部副部長王志國表示的“春運期間‘一票難求’要等到2015年,‘一票難求’將成為歷史。”的說法再度遭到了輿論的質疑和炮轟.為什么?因為鐵道部每年都會用同一種口吻來搪塞天下。
象這樣的鐵道部長及鐵道部機關干部、總工程師們、就該罰他們當一回普通人站在大雪中排隊求票站24小時讓他們自已領受自已的老爺策略。其實 “一票難求”的除了社會問題所致外、鐵道部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貧窮的勞動大軍又是春運的主要載客、而鐵道部的專家們只坐在辦公室內、滿腦子的發展“高鐵、動車族、商務間、豪華間”、這讓中國農民工拿著非洲窮國工資的薪酬是難以消費得起的。 而更有意思的是,諸多領域在解決“一票難求”時,幾乎都是在想方設法的限制、壓制,抬高車票價、甚至是有意無意的排斥普通人的需求,管你農民工能否購得進票是否與當官的無關、與國家的發展無關,更與所謂的經濟高速發展,GDP、CPI及基尼系數沾不上邊的。失去這些吸引動力就失去了官員的重視,失去老爺們的重視“一票難求”的辛酸淚仍會讓農民工的子子孫孫繼續流淌下去。
假如我們的鐵道部部長能體察民情,科學調整是完全能減緩客運壓力的如本人楊智敏提議:
徹底改造所有客運車箱結構:客車標準編組是15節;一般是空調發電車1節、硬座6節、
餐車1節、軟臥1節、硬臥5節、行李車1節
一、 將每節(軟座)定員66人。(硬臥)定員88人的改變成可臨時撤換的(硬座) 定員118人,這樣一改可增長一倍的載客量。待春運后再調換重裝回(硬臥) (軟座)等。
二、 將四萬億分給鐵道部的大單錢分別投入到購進:雙層火車、型雙層車箱、仍堅持在春運期間不設硬臥、軟座、商務倉、豪華間的原則、分流這類高消費群體去乘飛機也符合他們消費需求。
三、 借鑒航空售票的一序列規范:身份證提前定票.自動與人工取票實名印在車票上、進客時電腦驗票、驗人、驗身份證。既可徹底杜絕票販,也可給列車及乘客安全帶來規范有效的治理。
如能實行上列提議、將會翻倍的乘載帶客量、這將會是最有效能在短期內大大改善“一票難求”的局面,而不是要讓中華兒女們去等那個2015年可不負任何責任的承諾。
原創楊智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