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了10日。行前已知,有尊自古一路吃著人肉,喝著人血,茍存著的吸血僵尸,落戶在天安門廣場,不勝唏噓。差務(wù)途中,想發(fā)幾句議論,卻無閑暇。見網(wǎng)絡(luò)上,各路英雄豪杰,洞見如熾,讓僵尸去亦難留亦難,始覺有我無我?guī)拙渥h論,已不重要。
2005年初入強國論壇,有感于農(nóng)村改革讓大片生機盎然的土地變成孤寡病殘者的墳場,城市改革讓無數(shù)曾經(jīng)的國家主人變得一無所有,我寫過《吶喊,還是沉默?》(現(xiàn)實篇,歷史篇,未來篇)一組三篇文字,表達自己對于曾經(jīng)參與過的改革吶喊的質(zhì)疑。在歷史篇里,我嚴重質(zhì)疑過孔子的第一聲吶喊——正名,即恢復(fù)周禮,及其在兩千多年的歷史時空里留下的回蕩,于我中華到底福耶禍耶?!在未來篇里,我把防范“儒家道統(tǒng)”借尸還魂,視作未來中國三件大事之一(另二大事是統(tǒng)一臺灣主權(quán)和應(yīng)對全球民族主義復(fù)活)。熟料,不過5-6年光景,何止是“儒家道統(tǒng)”在借尸還魂,孔子自己的僵尸居然駐足在了天安門廣場。
曾經(jīng)有“開歷史的倒車”這么一說,其意于當時尚嫩的我不甚了了。而今,那個曾在約90年前,以砸爛孔家店起家,并最終贏得了民眾,贏得了政權(quán)的革命黨,在背叛自己的理想,“告別革命”后,又把孔子請了回來,還把一尊他的碩大的僵尸贗品,立在了天安門。于是,生也愚鈍的我,才終于十分了了何謂“開歷史的倒車”。
自從陳獨秀等人祭起一桿“砸爛孔家店”大旗之后,無數(shù)仁人志士,熱血青年,和魯迅筆下未失掉自信心的苦干硬干的中國的脊梁們,集聚于旗下,確曾把個孔家店砸了個稀巴爛,解放了勞苦大眾。此后凡數(shù)十年,不甘將會被踏倒的統(tǒng)治者,或者他們的幫閑們的“尊孔”的鬧劇,你方唱罷我登場,但無一鬧劇的主角,逃脫過被掃進歷史垃圾堆的命運,袁世凱如此,戴季陶也如此,汪精衛(wèi)如此,蔣介石復(fù)如此。看來,這場鬧劇還未收場,還有撲火人要做歷史的終結(jié)者,試圖把“社會實踐”這個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踩在腳下,再踏上一只腳,教它永世不得翻身!
1926年3月25日,站在了砸爛孔家店旗幟下的女子劉和珍,和她的同學(xué)們,用血染紅了段祺瑞執(zhí)政府門前的臺階,“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魯迅,聞此噩耗,也不得不相信,“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孔子的傳人和衣缽的承繼者,是會兇殘到用子彈去奪取反抗帝國主義壓迫,爭取民族自救的和藹的弱女子的生命的。悲憤中頓感其身“所處的并非人間”的魯迅,寫下過不朽的文字《紀念劉和珍君》。魯迅寫道: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
孔子的作用乃在于讓民沉默,在沉默中滅亡!這是中國2千多年來的民的大悲劇和近代以來民族的大屈辱的緣由,而這也正是一切“尊孔”的當局者和其一切肉麻的贊美我中華古國文明的帝國主義者,所求于孔子的,所希望于民的。然而,這些愚蠢的高貴者忘卻了魯迅的告誡:“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見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心了嗎?)。每個中國的脊梁都是真的猛士,“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見魯迅:紀念劉和珍君)。真的猛士,將會在鮮血中,看見微茫的希望,并將會更加奮然而前行。
因為有著劉和珍、秋瑾、魯迅為代表的這些猛士的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有李大釗、蔡和森、毛澤東等為代表的這些民族脊梁的舍身求法,中國雖遭列強百年凌辱,卻能在鮮血中站起,奮然前行,趕走一個個強盜,屹立至今。一場場“尊孔”的復(fù)辟的鬧劇,也或在無人喝彩的寂寥中死亡,或在萬民的聲討中匆忙收場,或在鐵和血的慘烈中,轟然終結(jié)。這便是歷史,人民寫的歷史。
愚蠢的高貴者,他們以為一尊孔子的僵尸,就可以讓胡大海們收藏了獵槍,楊佳們自毀了殺豬的刀,讓鄧玉嬌們放下自衛(wèi)的武器,讓通鋼的工人們懺悔錯打殺了吸血鬼,讓已燃于五湖四海的點點的星火自滅,讓從四面八方正匯集于和已匯集于北京的無助的上訴者,自返家鄉(xiāng)做順民,我看這目的之達到,恰如螳臂抗鼎登蜀道,絕無可能。
經(jīng)過了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終歸不會再有孔子的前途。在這僵尸的背后,掖藏著的無論是“祖?zhèn)魍枭ⅰ保€是“密制膏丹”,無論是“三墳五典”,還是“金人玉佛”,都必將再次統(tǒng)統(tǒng)被踏倒!
猛士們在奮行!
孔子的僵尸必將催生沉默中的爆發(fā)!
右而左2011-01-22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