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國際時評:科特迪瓦亂局見證“西式民主”的“水土不服”
新華網 2011年01月19日 17:13:19
新華網北京1月19日電(記者余智驍)從去年11月28日至今,西非國家科特迪瓦舉行第二輪總統選舉已近兩月,前總統巴博和前總理瓦塔拉圍繞總統“寶座”的激烈爭斗一直沒有平息,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铺氐贤哒植环€已嚴重影響了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百姓民生。
被稱為“象牙海岸”的科特迪瓦曾是法國殖民地,物產和資源豐富,1960年獨立后一直是撒哈拉以南非洲較為穩定發達的經濟體。1990年,在西方影響和壓力下,科特迪瓦開始實行多黨制和總統選舉,開始了“被民主”進程。但好景不長,自1993年開國總統博瓦尼逝世后,科政局陷入動蕩:曾發生過兩次軍事政變;每次總統選舉時都會發生激烈派別爭斗,甚至釀成流血沖突;經濟發展速度放慢,人民生活改善不明顯。
在非洲,科特迪瓦亂局并非個別現象。冷戰結束后,西方勢力或明施壓力或暗加誘導,向非洲許多國家移植以多黨競選為主要內容的政治制度,意圖用“西式民主”一統非洲。但這套制度卻“水土不服”,許多國家“逢選易亂”、政局不穩。僅自2007年底以來,肯尼亞、津巴布韋、毛里塔尼亞、幾內亞、馬達加斯加等國都發生過大選暴力沖突或軍事政變。
這種普遍現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一些非洲國家被西方灌輸了“民主選舉、一選就靈”的觀念后,形式上確實是“民主選舉”了,但因為缺乏健全的行政制度和權力制約機制,也沒有廣為接受的政治游戲規則,往往陷入選舉機構宣布一派贏得大選、另一派則拒不承認、繼而開始游行示威、甚至爆發流血事件的“怪圈”。
另一方面,正是當年西方殖民者在非洲隨意劃分國界,留下了矛盾和沖突的種子。非洲一些國家原本就存在復雜的民族、部落、地域或宗教矛盾,而不同黨派之間的選舉競爭,往往演變為背后支持力量的權力爭奪,甚至釀成大規模沖突。比如,科特迪瓦的選舉沖突就是其國內南北方矛盾的一個反映。
此外,西方某些勢力為一己私利,往往在這些非洲國家中尋找利益代理人,在選舉中翻云覆雨。人們看到,一些國家的領導人緊握軍權,玩弄司法機關和媒體于股掌,或操縱選舉,或在選舉失利后拒絕卸任,或發動軍事政變上臺,使得政局反復動蕩。而在這些表象的背后,往往有西方勢力在干預。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拔魇矫裰鳌痹谝恍﹪一蛟S能順暢運行,但這并不一定意味著“放之四海而皆準?!痹诓煌瑖?、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生硬移植“西式民主”甚至“被民主”,往往會造成政局不穩,引發暴力沖突,阻礙經濟發展,降低百姓生活水平,損害這些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事實一再證明,“西式民主”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各國自主選擇政治體制和發展道路時,要適合本國國情,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這才是國家長治久安和百姓福祉的根本保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