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略知經濟,不識金融,對M1、M2什么的更是霧里看花。
朝讀新聞,先是看到昨日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馬德倫署名文章,說到中國目前擁有鈔票印制行業工人3萬多人,印鈔企業6家、造幣企業3家,鈔票紙生產企業2家,油墨、制版、特種防偽安全線企業各1家,這樣大的產能全球獨一無二(當然比印制美元的產能還要高)。然而,人民幣生產能力的增長與現金需求的增長不能同步。與每年將近20%速度增長的現金需求相比,人民幣生產能力的增長相對緩慢。也就是說,人民幣印不過來了!
此前還有消息稱,成都印鈔廠、石家莊印鈔廠、南昌印鈔廠等5家印鈔單位先后在北印院啟動招聘計劃。
記得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前,社會上議論紛紛的問題多為“貨幣政策”,有的說應該繼續“適當寬松”,有的說針對目前的CPI狀況,必須“緊縮”。最后采取的是“穩健”政策,老百姓一般理解為“不松不緊”的意思。
本博先說點外行話。由于“電子貨幣(銀行卡、系統快速轉帳等)”的廣泛運用,加之中國城鄉居民改變了“將鈔票藏在被子底下”的存錢習慣,貨幣的實際需求量相應減少,而現存貨幣的周轉率大大提高,這本身無疑會降低對鈔票的“剛性需求”。
M2應該是多大為合適?一般認為,貨幣發行量應當與社會商品、服務的總價格大致相當,如果前者超量發行,必將引發通脹。而衡量標準一般采用貨幣流通總量M2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1:1為適中值。
美元是世界貨幣的魁首,一般情況下,有60%的美元在美國之外流動,用在國內的只占40%。而美國即便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時,M2與GDP的比率也只有0.65:1。如此之緊的貨幣政策,并沒有妨礙美國經濟的發展。
那么,中國的M2是大了還是小了?
據統計,中國目前的M2為70多萬億,GDP則為30多萬億,比率已超過2:1。用美國的比率作參照,拋去60%的美元在外流通因素,那么中國至少超額發行了5倍的貨幣。即便如此,國人還在大罵美國佬狂印美元。
盡管馬德倫副行長說人民幣使用范圍逐步擴大,現鈔在部分邊境貿易交易地點已成為主要交易結算貨幣,在中國臺灣、香港、澳門地區,人民幣的兌換和商戶接受的程度已相當普遍,但人民幣目前無法同美元相比,真正在國外流通的畢竟有限。
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我國的M2值從1999年的11.76萬億猛增到2009年的60.62萬億,10年的漲幅為415%。
周小川行長否認貨幣超發,其理由是我國的儲蓄率以及間接融資率比美國高,直接推高了M2/GDP比率。如本博前面說到的“外行話”,中國人的存錢再不是“藏在被子底下”,儲蓄率再高也是在金融體系中“流通”的。也就是說,儲蓄率不能再成為“借口”。
“十二五”規劃對我國的GDP有一個預期,且不管最終的實際增長率多高,年增長率絕對不會達到10%。而央行說鈔票印不過來的基點是“人民幣每年將近20%速度增長”。
本博申明不識金融,只能靠“眼見為實”就事論事了。年前,國家統計局公布1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繼10月份“破四”后,CPI同比再漲5.1%,創下28個月之最。通脹預期還在進一步加強。那么,央行稱中國印鈔產能規模全球獨大仍跟不上現金需求,副行長親自放話,是否表明央行要開始新的瘋狂?
特以此文就教于行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