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昨晚齊魯電視臺“一天零一夜”中看到,那個質問記者“你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說話”的鄭州市規劃局副局長逯軍被免職后,有人發現又從別的地方冒出來了。在2010年12月29號的河南晚報刊登的河南省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公告上,河南煤炭建設工程質量監督不心原法定代表人的名字也叫逯軍。這個逯軍到底是不是當年的那個逯軍呢?
筆者從屏幕上看到,鄭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張亮鄭重表示,“這個事非常巧合,雖然他們姓名相同,都是叫逯軍,但是確實是兩個人。”既然此逯軍非彼逯軍,那當年被免職的逯軍去哪兒呢?這一問才知道,人家逯副局長早就官復原職了。還是那個張亮說,“去年三月份,在規劃局重新調整逯軍分工后,已經開始上班,現在只是負責規劃局的機關后勤服務工作。”
既然逯軍早已復出了,為什么沒有對外公布呢?依舊是那個張亮說,“因為這個媒體也沒有,好像是沒有再問這件事情。”
雖然,“逯軍是否復出”已從張副部長的嘴里得到了澄清,然而,卻讓我們更加思考,這個新聞為什么能引來巨大的“圍觀效應”?
網友的智慧是無窮的,重名的逯軍出現后,很多網友在問,“姓逯的本來就少,出現同樣一個級別的官員,很可能就是同一個人”;“難道除了他們能當領導,就找不出其他人來了嗎?”足以見得,因為許多網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讓此事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公共話題。
網友也不是懷疑一切,問題是相關工作人員的發言怎么就沒有說服力呢?依筆者想來,至少說明三點:一是此逯軍的官員履歷沒有透明公開,以至于網友們無法驗明正身;二者一些官員被問責后很快復出的事太多了,不得不讓人們犯了經驗主義;三是一些來自官方的話語,已經在公眾那里失去了應有的公信力。其實,逯軍復出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這件事,我們看到了百姓對于問責的不滿。
近日,有網友發布一則帖子,題為《看看復出的“問題”官員哪個最給力》,列出了17名此前遭到問責的官員復出任職情況的帖子,備受關注。而近些年,影響較大的公共事件里被問責官員悄然復出甚至升遷,也屢受質疑。有媒體曾指出:地方官員違法成本幾乎為零。(12月27日《中國青年報》)
公眾并非都是“小心眼兒”,也不都是盲目“仇官”。公眾也都清楚,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對于公眾而言,懲處尚屬次要,主要的還是希望通過提高權力在行政決策和監管上的風險,防止類似事件發生。公眾可以接受帶病官員復出甚至升遷,但復出僅憑一張任職通知還不夠,公眾更期望了解被問責官員在“帶病”期間的作為,比如他是如何檢討的?又有了什么樣的突出表現?上級決定再次啟用他們時,比之起用新人應有更嚴格透明的組織程序。怎么能用“因為媒體好像是沒有再問這件事情”就搪塞過去呢?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